新型“文盲”
作者: 一线潮品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出现:两个字合成的词语你认识,但词语里的某个字单独拎出来的时候,就会发出灵魂三连问——这字咋念?我真的认识吗?为什么如此陌生?
对此,有博主发帖表示疑惑:“咖啡跟咖喱的‘咖’是一个字啊?”
在评论区,很多网友和该博主有同样的经历:“前不久知道‘好咯’和‘咯咯哒’中的‘咯’字是一样的时候,我是震惊的。”“单独一个‘圳’字很多人都不认识,放进‘深圳’里就都知道了。”“茄子和雪茄,我跟我室友研究玫瑰茄的时候才发现它们是一样的‘茄’字。”
你是否也经历过纥字不识、提笔忘字、出口忘词的种种尴尬?
在这个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识字的“文盲”很少,但新型“文盲”越来越多。
新型“文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识性知识退化。不认识基础性文字也就罢了,语言也愈加贫乏。小学生把“栓Q”“奥利给”等网络用语写进作文里,成年人则是把“绝绝子”“YYDS”挂在嘴上。
二是认得字,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新知识,对各类信息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路为负。
新型“文盲”的形成,指向网络碎片化信息。
在脱口秀大会上,庞博对大家刷视频的行为进行了吐槽:“如果我能用15分钟看完一本书,我又何必用15天去看完一本书呢?相比之下,可能还需要用更多的时间。”
我们对短视频越刷越上瘾,个人的碎片时间被大数据高效利用,完全沉浸在“即刻满足”带来的愉悦感当中。
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三分钟读完一本书,久而久之,我们的思想开始变得琐碎与平面化,再也无法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和逻辑严谨的论证思辨。
“短视频是否让人变笨”,一直存在着争论。
有的人认为短视频其实也是一种认知工具,它的容量和范围无限制,可以增加知识,扩宽人际接触面,具有易获得性和快速性……
还有的人认为,沉迷短视频,让我们变呆了:我们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对信息的思考也会停留在表层,往往会放弃深刻、沉重的东西,转而寻找通俗简单的快乐……
我则认为,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忽略短视频的积极作用,也不要武断地说短视频害人不浅。
说到底,短视频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并不会影响你对知识的渴望与索求。
没脑子的人很可能始终都会没脑子,短视频时代的苏格拉底大概率依旧是苏格拉底。冷静的大脑和安静的心,才是你最可靠的朋友。
总而言之,做一个清醒理智的“冲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