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同时承担两种生活
作者: 梁永安
英国小说中,我最难忘的就是《呼啸山庄》。
看过一个话剧的改编版,出乎意料,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布景:右边一个简陋房间,代表呼啸山庄,左边一个书房,表示画眉山庄。女导演丽贝卡·格斯比对整个戏剧的阐释是:被深深压抑的情感成为剧中人物的凄美宿命。说得真好啊,一下子点到了致命之处。她看到了《呼啸山庄》中无所不在的情感分裂:“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充溢着各种动作,咒骂、撕扯、殴打以及粗暴的语言和各种负面情绪,但在将其呈现在舞台上之时,爱在哪里?毋庸置疑,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有爱情,伊莎贝拉也坚信自己爱着希斯克利夫。尽管角色的语言和行动对此均无体现,但爱就在那里。我和演员们要做的,是呈现藏匿于字里行间的如情感过山车般的爱情故事。”
这个观察极有宽度,一般的评论只注意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悲剧,却忽略了《呼啸山庄》对人类情感内在分裂性的整体敏感。无法把心灵最深处的爱正常抒发出来,这是多么普遍的症状!不仅因为来自外部世界的重重烦扰,更源于人心内部的种种混乱。在小说中,凯瑟琳正是这种混乱的极致。她从小与希斯克利夫一起游耍,生命密不可分,但她还是挡不住社会的习见和视觉的导引,决定要和看上去“长得英俊”“满面春风”“将来会有很多钱”的埃德加结婚。假如她能一俗到底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然而她不能,她知道心里爱的是希斯克利夫。这是一个多么“作”的凯瑟琳啊!像世界上所有的“作姑娘”一样,一次知道错了也要走到底的选择,最终导致凯瑟琳在哀伤中死去。
凯瑟琳的悲剧在于,她不知道自己是个异类。很多人由婚姻决定了自己的道路,从此半推半就地在社会的规定动作中延续了一生。而她从小就是个“任性的姑娘”,“是个又野又坏的小东西;可是她又有一双最动人的媚眼,有最甜蜜的笑容和最轻灵的脚步,在全教区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和她比的”。她的父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卡茜,你为什么不能永远做一个好姑娘啊?”这简直是一针见血的箴言,道出了凯瑟琳的全部。这样的女孩,面对庞大而坚硬的社会,有时会顺从地走上“正确”的道路,但在内心永远有呼啸的风。
人性很单薄,不可能装下两种生活;人生也很短,装不下一次错。艾米莉·勃朗特写完《呼啸山庄》后深深感叹:“我们人类是多么容易转变的风信鸡呀!”在她的眼里,世上的人是不是都有凯瑟琳的影子呢?1847年《呼啸山庄》出版,1848年艾米莉·勃朗特去世。只活了30年的她,留给我们一个永远不散的自问,足够我们体会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