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砣消
作者: 木兰秤砣可不是一般的物件。俗话讲,“秤砣虽小,能压千斤”,个中道理不言自明。还有谚语,“吃了秤砣铁了心”,这个决心可就大啦!沉重,不易撼动,这都是民间赋予秤砣的含义。但这天地间竟还有一种叫“秤砣消”的草药,它有多大的能耐?这就要从我的童年说起。
父亲在乡镇工作的那几年,是我儿时在大自然的游乐场里玩得最“野”的时光。在乡野里混久了不太讲卫生,脏了的小手在身上乱擦乱搓。于是疹子一拨又一拨长出,全身奇痒无比,按捺不住把它抓破,又演变成一个个脓包,每每疼得我心发慌、茶饭不思、眼泪巴巴。父亲气极,严厉呵斥我的顽劣和自食其果。母亲惯我宠我,每次都内疚万分:“都怪我,太忙了,没有好好看管她。我去采点秤砣消来。”
傍晚,母亲披一身晚霞进屋。她麻利地把秤砣消和着苦瓜叶等一起捣烂,用捣烂的草药将我的脓包团团围住。或是疼,又或是觉得丑,我委屈至极,眼泪又吧嗒吧嗒掉下来。母亲心疼地低声安慰我:“这药是你外公传下来的,可管用了。别急,很快就会好了。”
没过几天,那些脓包要么自行溃破,要么就偃旗息鼓,像被霜打过一样,完全蔫了。我年年长疮,母亲年年用此方。直到离开乡镇,我再也不玩水,再也不爬树,自然不长疮,也用不着秤砣消了。但我仍然对秤砣消的功效念念不忘。
大三那年,我的眼眶边无端长了个疖子,求医问药一个星期还是无计可施,半边脸肿得老高,疼得晚上睡不着。我顶着馒头似的脸坐了一晚上的硬座,奔向母亲的怀抱。结果母亲只用了三天的秤砣消药方,就把疖子给平复了。
在一位老中医那儿,我终于了解到了秤砣消的学名——夜交藤。夜交藤药用广泛,历代中医用来治疗失眠、痈疽、风疮疥癣等。而它的块根,则是广为人知的“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名字都挺有意蕴的,可我还是更愿意叫它“秤砣消”。它让我觉得,只要有母亲在,有母亲的爱陪伴着,一切困苦都会一一消解。
(本文入选2024年甘肃省临夏州中考语文试题,文章有删减)
木兰,中国作协会员,《贵州日报》 “陌上清音”专栏作家。作品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民族文学》《海外文摘》《散文百家》《美文》《新民晚报》《长沙晚报》《贵州日报》《中国艺术报》《西藏日报》等。
《意林》:您是怎样想到将“秤砣消”与母爱联系到一起的?
木兰:小时候一长疖子或脓包,母亲便去田间地头扯来秤砣消,母亲捣药的身影已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母亲总是无私地支持我、鼓励我。秤砣消能够除坚散结,我亲身见证其功效,生活中母爱如影随形给予我无穷的精神力量,助我抵抗诸多挫折和失意。想起秤砣消,就会想起母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意林》:小花小草虽不起眼,却被您写出了新意与深情。中学生如何从身边的小事物写起,写好文章?
木兰:最重要的是去经历、去体会,有经历有体会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比如今天要写打篮球,得去真正打了篮球才能写得出来。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走出去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融入观察和思考。还要大量地阅读经典文章,写文章时可以借鉴一些好文章的结构、语言风格,通过深入学习,临摹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