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北海湿地
作者: 鲨鲨芋
位于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是腾冲古十二景之一,名为“澄池玉镜”。它是漂浮在水上的大草原,也是300多年前徐霞客笔下的人间净土。
极边第一城腾冲地热之乡与叠水河瀑布
“云淡风轻,风物清华”是腾冲的真实写照,但这座祖国西南边陲的城市,远不止看上去的那样温润,她集抗战文化、翡翠文化、火山文化等于一身,以“极边第一城”闻名于世。
腾冲是世界罕见的典型火山地热并存区,素有“地热之乡”的美誉。据统计,这里共有99座休眠火山,它们形态各异,宛如大地上矗立的巨型雕塑,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风韵。亿万年前,印度大陆和亚欧大陆在这里碰撞结合,造就了举世无双的火山地热奇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之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腾冲成为温泉天堂。众所周知,腾冲境内温泉遍布,沸泉、喷气泉等不同形态和规模的热泉多达上百处,蒸腾的水汽如烟如雾,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热海中最为著名的是“大滚锅”。这是一个直径6米,深1.5米,水温约96℃的圆形温泉池,池子周围铺砌着刻有八卦图的石板,热水源源不断地从底部冒出,碧蓝的光泽,像一块品质上乘的宝石。泉水清澈透明,水质偏碱,滑而不腻。翻滚的沸水,蒸腾着雾气,犹如一口烧着沸水的巨锅,“大滚锅”的名号由此得来。徐霞客曾写到:“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天,坠涧下流,犹热若探汤。”300多年过去,他笔下壮观的热海却依然如故。

距离腾冲市中心不远的叠水河瀑布是全国唯一的火山城市瀑布。瀑布飞泻的崖顶原是人工开凿的泄洪豁口,但因这里的岩石坚密疏散有所差异,加之岩体本身存在裂缝间隙,于是,数百年的激流冲刷,终形成如今这样的深槽。崖旁三峰突起,狂奔的洪流从左峡中夺路而出,从46米高的巨大的断层崖上猛蹿泻下,以雷霆之势砸向崖底,声动如雷、云滚雪崩,将崖下越冲越深,形成一口巨大的深水潭。垂直的断崖仿佛要把河水叠为二折,由此,就有了“叠水河”的名字。飞瀑与崖壁溅起的水珠飞舞弥漫,峡谷间常被一层薄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曾有人用“叠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来描绘叠水河瀑布的壮观场景。
当地人说,腾冲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水中长满草,人走在草上不会掉下去,割下一块,甚至可以当作船在水上划来划去,很是奇妙。
北海湿地漂浮在水上的草原
当地人说的,正是腾冲的一大奇观——北海湿地。

大约60万年前,大小笼耸山火山喷发,流出的岩浆堵住了地下水的出水口,水流因此汇积,形成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亚热带火山堰塞湖沼泽湿地,也就是北海湿地。湿地距离县城西北12.5公里,被称为漂浮在水面上的草原,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湿地保护区,也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33处国家重点湿地之一。
北海湿地由青海和北海两个天然湖泊组成。北海面积0.46平方公里,这里四面环山,高黎贡山在远处峰峦起伏,蓝天似乎就在山顶,水衔接着山,倒影着天,三者就像一个整体,无论是近看还是遥望,都是如水墨一般的画面。湖水清冽见底,水质达到国际二类标准,可直接饮用。不过,由于湖底的火山灰被太阳映射,使得湖泊水体看上去呈浅褐色,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欣赏水中的图景,结群游动的小鱼和植物的根须浮动的路径,几乎都可以被肉眼清晰捕捉。小船划过水面,泛起的涟漪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似乎所有浮躁的心绪都能在这顷刻间被涤荡殆尽。但很多人不知道,如此清澈的水下,竟有厚度达16米的淤泥沉积。


不过,山水不是北海湿地的重点,这里最神奇的,是“漂浮在水面的草原”——湖面上覆盖的成片草排。
造就“漂浮草原”奇观的是火山灰:由于火山喷发,漂浮在湖面的火山灰及其丰富的有机物质为植被的形成提供了温床,草本沼泽植物因此得以很好地生长。水草密密麻麻,根须交错在一起,旧草腐烂,嫩草新生,就这样新生又腐烂又新生,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浮毯型”沼泽草甸。这些特殊的草甸绵延成片,一直延伸至山脚下,于是,徐霞客笔下“下如草浮结而成者,亦有溪流贯其间第不能起”的场景瞬间就具象了起来。当地人将这些厚度大约在一米到两米的草甸称为“草排”,据说人走在上面就像走在海绵上,虽惊险但绝对安全。当然最有趣的还是切开一块草排当竹筏,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划草排”,还有人会在草排上开个洞,把鱼竿伸到洞中钓鱼。
草排之上,生长着各色茂盛的野草,有成片分布的鸢尾兰,有高过人身的芦苇丛、茭菰草和漂草等。夏天,这里野莲盛开,湿地呈嫩黄色;秋天,金莲遍地开,一片水红色;冬天,水草枯萎,湿地一片金黄。每到春末夏初,湿地上就会开满妖娆奔放的紫蓝色鸢尾兰和清香扑鼻的乳白色野生睡莲。这是北海湿地的最佳游玩时间,四月的鸢尾兰开得最艳,叶片细长,花瓣呈紫蓝色,犹如身材苗条、风情万种的异国少女。傍晚,残阳欲尽之时,余晖映照在紫色的湿地上,紫气水雾与金色霞光交汇,高雅和浪漫共舞,梦幻在湿地诞生,美得令人惊叹。
远眺这片沼泽,会错将这里当成一片辽阔草原,各色鲜花在其上竞相盛开,草排也因此变成了五颜六色的花毯,铺设在这山水秘境之间。空气中弥漫着草叶的清香,芦苇丛中不时传来嘎嘎的野鸭叫,偶尔还会听到游人初踩草排时的兴奋呼叫。被惊动的白鹭从草间飞起,我们好像也成了这画卷中的一部分,真是“湿地不独有,独美在北海”。
缩减又扩大毛毯湿地的生态传奇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具有最高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被喻为“地球之肾”。在中国,大部分水域水质都属中性或是偏碱性的,但腾冲北海湿地水的PH值是6.8,呈弱酸性。正是这种偏弱酸性的水质造就了湿地独特的草排,让它成为一个累计了60万年的物种基因库,在不同时期维持着这片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此外,它在蓄洪抗旱、减缓径流、调节气候、防治污染等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各种珍贵的奇花异草,最新数据显示,北海湿地保护区内共有植物331种,包括北海兰、凤仙花、海菜花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而莼菜、喜马拉雅红豆杉、鹅毛玉凤花、绶草等10种植物更是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动物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据统计,北海湿地共记录到动物303种,包括金雕、黑鹳、彩鹮等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类更是占到了两百多种。草排与众多水生植物为鸟儿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水鸟”的紫水鸡是北海湿地的颜值担当,它那紫蓝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耀着绚烂的光泽,艳丽而又不失高雅。
然而近年来,湿地周围树木被过量砍伐,加之当地人对湖底硅藻土的过度挖掘,对水下动植物的过渡捕捞,造成泥石流冲填,湿地面积不断在缩小。此外,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北海湿地逐渐成为腾冲旅游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人踏入这里,于是,湿地的花草变成了编织花环,草排被踩踏变成了泥排,湿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有关数据显示,北海湿地核心区域在历史上最大面积为5000多亩,一度被破坏到只剩下804亩。

对此,北海湿地管护局局长曾表示:“在做好湿地生态环境修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同时,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重塑北海湿地历史风韵。”幸运的是,通过一系列湿地恢复工程,北海湿地得到了重生,面积恢复到了2650亩,湿地水位提升了1.8米。如今,野生植物繁育空间逐渐扩大,鱼虾、两栖爬行类动物等种群数量逐年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鸟类的栖息环境也得到改善。
循着徐霞客的足迹,泛舟湖泊之上,茵茵绿草随风漂浮,四周群山云雾缭绕,隐落在竹林中的村庄犹如海市蜃楼……广袤的湿地传递着一种平和的生命力,让人不禁感叹:好一片人间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