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治水哲学
作者: 曹圆钰编者按:2024年暑假,在深圳市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决赛的现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3级资源与环境硕士生曹圆钰同学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个人专业研究角度出发,以我国的水环境治理为切入口,展示当代中国的水环境治理转型和成就,从侧面解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曹圆钰的演讲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认同,最终荣获这次比赛的特等奖。本文为其演讲内容节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中华民族对治水的高度重视古来有之,古人推崇“天人合一”和“人水和谐”。翻开中华民族发展史,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兴建于公元前200余年的都江堰和灵渠,就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治水哲学。
但放眼全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并不是一直都尊重与爱护水环境。在工业化的高潮阶段,英国的“皇家之河”泰晤士河的水质严重恶化,曾被调侃为一道阴沟。彼时,英国人对泰晤士河的昵称从老父亲(Old father Thames)变成了“大恶臭(the Great Stink)”。由于水体长期污染,伦敦霍乱频发,从1831年到1866年这短短35年内,伦敦连续爆发了4次霍乱,夺走了4万多人的生命。
客观地说,我国也曾面临严峻的水环境治理挑战。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河道年久失修。彼时,毛泽东同志及时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开展了对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治淮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开了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到20世纪70年代末,就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仅基本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达到了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显著效果。其间新建水库8万余座,万亩以上的灌溉区5000多处。灌溉面积达到8亿亩,是1949年的3倍。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近10年,我国洪涝灾害造成的年均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7%降至0.31%。2021年,黑龙江上游发生特大洪水、黄河中下游发生历史性罕见秋汛、珠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洪水,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全国有8100多座大中型水库、12个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蓄洪运用,避免人员转移近2200万人,拦洪量2250亿立方米。直观地说,这些水利设施帮助我们拦住了10个洞庭湖的蓄水量。洪水过后,它们还在抗击多区域严重干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大旱之年基本供水无虞。
协调机制
21世纪之初,我国三类和三类以上的水质所占河长的比重约为60%,而目前超过80%,也就是说有80%河长的水源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产养殖或者游泳。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面积也增加了12亿亩,这相当于欧盟国土面积最大国家——法国的1.5倍。
黄河的治理成效,是我国水环境治理的缩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跨越九省区、奔腾5400多公里,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最难治理的河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下游,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为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近年来,黄河水质有了明显改善,2023年黄河干流全线已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质,截至2024年9月,黄河已经整整25年没有断流,上游植被覆盖边界比20年前推进约300公里。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如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候鸟迁徙的中继站,更成为丹顶鹤的定居点。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长期是个大难题,主要因为湖泊水系的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差,加之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排污量巨大且治污滞后,最终导致在中国的7大流域中,太湖水质最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太湖水质不断恶化,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事件爆发,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地方治污遇到挫折时,党中央迅速作出反应,下决心“铁腕治太湖”,开启了大规模的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行动。国务院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这一方案的颁布和修编为太湖污染治理提供了长期指导,最终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天,太湖成为水质提升幅度最大、改善最为明显的流域。不难看出,正是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在太湖治理上勠力同心,在问题发生时迅速建立起一套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省市共同治理的协调机制。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真实写照。
大沙河的蜕变
水环境治理也离不开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2022年召开的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更加突出人民至上,强调用人民群众能够听懂的“大白话”,比如通过水里的鱼、虾、水草等大众化指标,将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水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表述出来。
我所学习、生活的深圳市在水治理过程中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在深圳大学城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河,名叫大沙河。20年前,它还是一条典型的城市黑臭水体。从污浊不堪到碧波荡漾,这种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我们亲身经历的改变,不可谓不震撼。

除了河道水质明显改善以外,深圳市政府还充分考虑了居民的体验和需求,依托水环境设置了多个功能区。有全面展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普基地,也有供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生态长廊。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符合民意的功能区设置体现了治水为民、治水利民、治水便民的新治水理念,也赢得了公众的赞赏。如今,周边群众比以往更加热心地参与到河道监督、治理与改善当中。
水环境治理还受益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2021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全流域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流域保护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健全了我国水法体系。此外,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水方式,是破解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大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充分调动起了基层干部积极性,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我国96万余名河湖长在过去的5年内成功开展了黑臭水体治理和排污口排查等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降低了水事违法事件和水事纠纷的发生频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工作要求,为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伴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发展,我们在生态保护领域作出的贡献将越来越具有先进性和独特性,必将为解决全球水环境治理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