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一)
作者: 叶灵凤关于《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传入中国很早,在明末就有了中文译本。除了佛经以外,这怕是最早的被译成中文的外国古典文学作品了。据日本新村出氏的研究,明末印行的《伊索寓言》中译本,从事这工作的是当时来中土传教的耶稣会教士。这是由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口述,再由一位姓张的中国教友笔录的。当时取名《况义》,况者比也譬也,《汉书》有“以往况今”之语,这书名虽然够典雅,可是若不经说明,我们今日实在很难知道它就是《伊索寓言》集。
据新村出氏的考证,《况义》系于一六二五年,即明天启五年在西安府出版,至今仅有巴黎图书馆藏有两册抄本,所以不仅见过此书的人极少,就是知道有这回事的人也不多了。
到了一八三七年左右(清道光十七年),广州的教会又出版过一种英汉对照的《伊索寓言》选译,书名作《意拾蒙引》,译者署名作“蒙昧先生”。“意拾”即“伊索”的异译。这书我未见过。虽然出版至今不过百余年,据说也很难见到。据一八四○年广州出版的英文《中国文库》(第九卷二○一页)所载这书的介绍,译文是由一位汤姆先生口述,再由这位“蒙昧先生”用中文记录下来的。汤姆是当时广州渣甸商行的行员,这位“蒙昧先生”就是他的中文教师。据《中国文库》的介绍文所载,这部英汉对照的《伊索寓言》译本一共译了八十一篇寓言,全书共一百零四页,每页除了英汉对照以外,还有罗马字的汉字音译,中文居中,译音居右,英文居左。它是专供当时有志研究中国文字的外国人用的,出版后很获好评,所以在一八三七年在广州出版后,一八四○年又再印了一次。可惜现在已经不易见得到了。
这部《意拾蒙引》在广东出版时,曾被当时官府所禁。英国约瑟雅各氏撰《伊索寓言小史》曾提及这事。周作人先生在《明译伊索寓言》(见《自己的园地》)一文里对这事曾表示怀疑,说看去好像不是事实,而且认为“现在无从去查考”。但是据上述《中国文库》那篇介绍文所载,其中也提起初版《意拾蒙引》出版后被中国官厅所禁的事。既然在当时(一八四○年)的出版物上都提及这事,看来该是可信的了。
从这以后,《伊索寓言》就在中国生了根,虽然我至今还不曾找出是谁首先将Aēsop这名字译成我们今日通用的“伊索”这两字的。在清末以至民初的蒙童读本和小学教科书里,我们已经读到乌龟与兔子赛跑、蝙蝠徘徊飞鸟与走兽之间受奚落、插上孔雀毛的乌鸦被嘲笑的一类故事了。可惜除了儿童读物中偶有采录以外,我们至今还没有像样一点的译本,更谈不到将它当作古典文艺作品来读阅。因此我们虽然早在明朝就有了第一次的译本,但是对于伊索的历史和他的寓言集的由来以及流传经过,几乎至今仍是所知不多。有许多读过一两篇《伊索寓言》的人,甚至不知道伊索是个人名,以为是古代的国名或地名。
让我在这里先将他的生活加以简单的介绍。
伊索是古希腊时代的人。因了被保存下来的有关这位大寓言家的记载本来已经不多,而且其中有许多记载的真实性又不甚可靠,因此关于他的生平,我个人所知道的实在有限。今日一切有关伊索的古代文献,最可靠的是出自古希腊有名的史家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因为他与伊索的生存年代,相差不过百余年,而且他的历史著作中的其他记载,已经从各方面获得了可靠的证实,所以关于伊索的部分,自然比别人所记载的较为可信了。
有些古希腊作家,认为伊索并无其人,甚或认为不过是一个假设的箭垛式的人物,因为有许多被称为伊索“寓言”的寓言,后来被发现早在伊索生存时代以前流传各地,有的则显然是在伊索去世以后多年才首次出现的,现在都被当作“伊索寓言”了。但这只可证明伊索的寓言家的声名太大,所以有这现象,并不能由此推翻伊索这个人的存在。何况,既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也提到了伊索,他的真实性自然不容怀疑了。
据希罗多德氏的记载,伊索这位寓言家生于埃及法老王阿玛西斯的时代,这时代系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但是据近代可靠的考证,一般都公认伊索的出世年代为公元前六二○年。他的世家是奴隶,因为是奴隶,所以他的故乡不详。希罗多德氏说他生在希腊的萨摩斯岛上。但是像后人争论大诗人荷马的故乡一样,现在至少有四个地点被人争执着说是伊索的故乡,并且也各有各的理由。这四个地点是:
一、萨地斯,莱地亚的都城;二、萨摩斯,希腊一小岛;三、米桑姆布利亚,泰拉斯的一处古代殖民地;四、柯地阿姆,费莱基亚外省的一座大城。
对于这四个地方,究竟哪一处应是伊索的故乡,因为大家都找不出十分可靠的文献,所以至今仍是一件疑案。
伊索是奴籍出身这件事,虽然也有人加以怀疑,说没有什么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但说他不是奴隶出身,也同样拿不出证据,因此我们不如还是信任希罗多德氏的记载,因为他说伊索是萨摩斯岛的埃德蒙的奴隶,而且在隶属于埃德蒙以前,已经转手了一次,上一次的主子是萨斯奥斯,第二次才卖给埃德蒙,由于伊索的机智和学问,埃德蒙便免除了他的奴籍,使他获得自由之身,取得了希腊公民的资格。
有些传记家,如为伊索作传的英国罗吉爵士,则说伊索至少曾经被辗转贩卖过三次,最早的提及伊索名字的文献,乃是说他随同其他奴隶一同到埃费索斯的奴隶市场去等候买主。正是在这市场上,他才给埃德蒙看中了买下来的。罗吉爵士又转述了一则有关伊索的故事,证明他的富于机智。据说,就在这次赴埃费索斯奴隶市场途中,主人命令众奴隶背负行李和途中应用物件,几个奴隶都拣较轻的包裹来拿,伊索却拿了最重的面包箱。同伴都讥笑他笨,可是面包是沿途的食粮,愈吃愈少,分量也愈轻,因此走了一半路程,伊索的担负已经减轻了一半。及至将近目的地时,除了空篮以外,他早已什么也不用拿了。
这故事很有趣,几乎像《伊索寓言》本身一样地有趣,只可惜不大可信,因为关于伊索这样的传说太多了,我们只好存疑。至于他被卖两次或是三次,那也无关紧要。因为既是奴隶,被卖两次或是三次又有什么区别呢?最紧要的还是遇见了能赏识他的埃德蒙,使他恢复了自由。
按照古代希腊的法律,一个恢复了自由的奴隶,他就有资格享受一般公民应享的权利。因此伊索就有机会旅行各地,一面增广自己的见闻,吸收新的学术,一面用自己的机智和说故事的本领来吸引别人,不久就像一般哲学家一样获得了很受人尊敬的崇高地位。雅典和科林斯都发现过他的行踪,他后来到了萨地斯,这是莱地亚的都城,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之一。伊索成了克洛苏斯王的谋士,并受邀请在萨地斯住下,担任各项公私职务。后来有一次,奉了克洛苏斯之命,以使臣的名义到特尔费去料理一笔债务。不知怎样,特尔费的市民触怒了他,他也触怒了他们。他本来是受命去偿付债务的,这时他竟拒绝付款,命人将债款携回萨地斯。这样当然更激怒了特尔费人,他们便不顾伊索是个使臣的身份,将他当作普通罪犯一样,处了死刑。相传他死得很惨,是被特尔费人从悬崖推下去粉身碎骨跌死的。
伊索究竟是在哪一年被特尔费人所杀害的,这事至今没有一点可靠的资料可资考查。倒是对于他被特尔费人杀害的情形,有着许多不同的记载。一说伊索之死,是由于他不肯将带来的债款付给特尔费人,激怒了他们,以致被他们处死。一说由于伊索所爱说的机智的寓言,有损特尔费人的尊严,他们便指他污言亵渎神明,所以将他判处死刑。据亚里斯多芬的记载,特尔费人说伊索从他们的神庙里偷了一只金杯,此事干犯天怒,所以他们将他处死。但是又有些古代作家记载,说由于特尔费人不喜欢伊索,他们故意将一只金杯塞到他的行囊里,说他偷窃,故意陷他于罪。这些记载都很动人,可惜不大可信。因此现在被人认为可以信赖的事实只是:伊索的死,是死在特尔费人的手里,时间和原因都不明,大概总不免同他喜欢用寓言来教训人讽刺人有关。
因了伊索的死,似乎是无辜而死,古代又有关于伊索死后向特尔费人复仇的传说。据说自从他们谋杀伊索以后,特尔费地方就灾难迭现,疾病流行,这是伊索的灵魂向天控诉之故,后来全体公民向伊索之灵忏悔,这才平安无事。因此古代就有一句“伊索的血”谚语,表示为恶终必受罚之意。
这位大寓言家的相貌如何,至今也成了一个谜。希腊史上记载在伊索死后二百年,希腊人为这位大寓言家在雅典建立了一座雕像,出自当时名雕刻家里西普士之手。这座雕像是怎样的,我们至今一点也不知道。有许多关于伊索相貌的古代记载,说他生得跛脚驼背,五官不正,相貌奇丑,说话口吃。这些古怪的记载,现在已被证实都是虚构的,一点也不可靠。
在十七世纪英国出版的罗吉爵士的《伊索寓言》译本前面,附有一帧伊索的画像,这幅画像可以代表自古以来一般人对于伊索这个人的概念。在这幅画像上,伊索被画得如一般传说那样的奇丑残废,他的脚下有一只猴子和一只狐狸,身后有一只狮子,前面有一只老鹰正在吃着兔子。画上还有一株树,树上站着一只孔雀,一只猫头鹰,以及一只古怪的乌鸦。伊索身上披着胄甲,用来装饰他的驼背和突胸。一手拿着一卷古纸,一手拿着一柄刀笔。
这幅画像可说代表了自古以来一般人对于伊索的印象。他是大寓言家,他自己也显然变成了一个寓言中的人物。
尽管我们对于伊索生平的许多古怪的传说,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去辨别真伪,但对于最基本的一件事实,伊索乃是古希腊最有名的一位寓言家这事实,是应该深信不疑的,而且他简直是自古至今最伟大的一位寓言家,我们只要看一看二千多年以来,他的寓言在全世界各地流传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了。
自公元五世纪以后,《伊索寓言》和关于伊索的传说,在希腊已经流传很广,尤其在文化中心的雅典,当时许多著作中都提到伊索,如亚里斯多芬、兹诺芬尼、柏拉图、阿里斯多德等人的作品,都提及伊索这人和引用他的寓言。据柏拉图的记载,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狱中等候死刑消息的时候,曾将若干伊索寓言凭记忆用诗的形式写了出来。但是据今日所知,最早的《伊索寓言》集,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经出现,这是由一个名叫特米特利奥斯的人编的,他是雅典的哲学家之一,可是他的本子并未流传下来。稍后,法特鲁斯的拉丁文本出现了,这是最早的《伊索寓言》的拉丁文本,而且也是用诗歌的体裁写成的。这真是巧合之至,法特鲁斯也是奴隶出身,但是由于他的才学,后来由奥古斯德大帝御赦为自由人了。他所编纂的《伊索寓言》集,有的采自希腊古本,有的源于无名氏的著作,更有些显然是法特鲁斯自己的创作,因为撰述寓言已经成了当时学人流行的一种风尚。法特鲁斯的本子,是流传至今的最古的《伊索寓言》集的祖本。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找出证据,伊索曾否有关于他的寓言的原稿被保存下来,他自己是否动笔记述过这些寓言,以及至今所传的《伊索寓言》集,其中究竟哪一些才是真正的伊索著作?这些问题现在已很难解答了。
正如荷马的史诗是荷马的作品,可是又不是荷马所手写的那样,今日我们所知的《伊索寓言》,显然在最初是由伊索所口述,然后再辗转由别人口述,然后才有人各随自己的意见记述下来的。由于伊索是寓言家的声名太大,凡是寓言就必然是“伊索寓言”,所以我们今日所读的《伊索寓言》集,可能有许多都是与伊索无关的,至少有若干篇寓言已被查出在伊索时代以前就已经在希腊流行,有些则甚至在公元以后始首次有人提起过的。这些显然都不是伊索的著作。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伊索寓言》曾一度被人遗忘,倒是在近东一带流行起来,直到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帝国衰亡以后,《伊索寓言》才随着西迁的文化潮流重入欧洲。有一时期,除了《圣经》以外,它是影响人心最大的古典作品。事实上,早期的教会就非常看重《伊索寓言》,从其中找出了许多与基督教吻合的教训。马丁·路德自己就曾经翻译过好多篇伊索寓言。
一六一○年,瑞士人伊萨克·尼费勒特,搜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各种古本《伊索寓言》集,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又从梵蒂冈所藏的古稿本里新译了若干篇,构成了自希腊时代以来的最完备的《伊索寓言》集。目前各种文字的译本,差不多都是直接或间接根据尼费勒特的底本翻译出来的。最多的一种有四百二十六篇,另一种也有三百多篇。毫无疑问,其中有许多篇乃是伊索的同时人,以及他的以前或以后流行的作品。真正可靠的属于伊索的作品,在两百篇左右。
褒顿与《天方夜谭》
许多年以来,我就想买一部理查·褒顿的《天方夜谭》英译本,这个愿望一直到最近终于兑现了。
本来,我早已有了马特斯根据马尔都路的法译重译本,这是八巨册的限定版,译文清新流丽,读起来很方便,应该可以满足了。但是我始终念念不忘许多人一再提起的褒顿的渊博的注解,以及他以三十年的精力完成的那完整的译文,总想一见为快,所以即使早已读过近年印行的褒顿译文的选本,我仍坚持要买一部十六册的褒顿原刊本。
在北窗下,翻开书本,迎着亮光检视每一页纸上那个透明的褒顿签字的水印,并不曾看内容,我的心里就已经十分满足了。
褒顿精通近东各国语言文字多种,他的《天方夜谭》译文,是直接从阿拉伯文译出来的。世上精通阿拉伯文的人本来就不多,就是有这样的人才,也没有褒顿那样渊博的学力和兴趣,更难得有他那样的毅力,所以这部《天方夜谭》,尽管在褒顿以前和以后另有多种译本,但是没有一种能比得上他的那么忠实完整。在有些地方,如追溯书中有些故事的渊源加以比较,以及对于某些风俗和辞令的诠释,就是在阿拉伯的原文里也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