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窗口、文化纽带与精神象征
作者: 张小哲2024年12月30日,《台港文学选刊》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在福建省文联举行。座谈会由福建省文联指导,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主办,省文联文传中心、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协办。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勇,省文联主席陆开锦,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省文联各相关协会、部门领导,《台港文学选刊》同仁、作者代表、读者代表,专家学者,以及文学界、新闻界的朋友近3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省作协副主席林秀美主持。
《台港文学选刊》是我国大陆第一家专门介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作品的文学期刊,创办于1984年9月。福建省文联主管主办,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编辑出版,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撰写代发刊词《窗口和纽带》,以“瞭望台港社会的文学窗口,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为办刊宗旨。现为双月刊,全彩,232码。40年来,先后刊载了2400多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的6500多万字的作品,最高发行量达每期40余万册。被誉为“真正具有严肃意义的文学选刊”,多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一级期刊”“中国最美期刊”“中国精品期刊”,并在全国期刊出版形式规范检查中确定为首批“合格期刊”。
座谈会上,与会领导、嘉宾一起重温了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代发刊词《窗口和纽带》:
地处祖国东南的闽、台、港,可说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三种社会。
如何促使不同制度、不同社会的人增进了解,消除隔阂,求同存异,进而融会贯通,和谐默契?文化的交流,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不论是台湾、香港,还是大陆,人民都是聪明、勤奋的,都渊源于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都蕴藏着光耀夺目的艺术珍宝,都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也不论是追溯往事,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能发现,共同的东西远比差异之点多得多。
《台港文学选刊》将成为瞭望台港社会的文学窗口,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团结三种社会力量的一种精神象征。
我认为,这个选刊是可以担当起这一任务的。因此,我也相信,这个选刊是会受到炎黄子孙的欢迎和喜爱的。
一九八四年七月六日于福州
座谈期间,《台港文学选刊》收到了众多单位与个人的热烈祝贺和美好祝福。
福建省期刊协会在贺信中说:“贵刊为全国知名刊物。”“衷心希望贵刊站在新的起点上,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发挥求精精神,为促进华文文学发展、推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学文化交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贺信说:“创刊四十载,《台港文学选刊》始终与时代同频,念兹在兹,致力推动台湾、香港、澳门及世界各地华文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为华文作家、文学爱好者提供交流空间,也以千册之功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多样性与跨文化交际创作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与新动能。”
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致函称道:“贵刊创办四十年来,夙夜匪懈,经之营之,成就斐然,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和海外华文文学交流搭起一座七彩虹桥,为世界华文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福建著名作家、《台港文学选刊》首任主编季仲在贺信中回顾了刊物初创时期的艰辛历程,并高度肯定了其在文学传播、文化桥梁构建以及学术资源积累中的卓越成就。
《台港文学选刊》主编练建安汇报了办刊情况。“2018年10月,我到任杂志社负责人以来,在同仁们齐心协力下,刊物于2019年、2024年两次入选中宣部主办的‘中国精品期刊’展览。我刊每期内文大16开,232页,全彩印。据悉,这是全国形式上最有厚度的文学期刊。”年发行量2万册左右,“而网上阅读,大量增加。和我们长期合作的‘龙源期刊网’‘博看网’等网站,多次将我们评为最佳合作伙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根脉。今后办刊,我们将继续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为海峡两岸进一步融合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勇发表了深情讲话。他说,这本刊物手感、质感、美感都很合意。在纸媒严重下滑的今天,还有人坚守这样一本刊物,他表达深深的敬意。他诚恳地表示,要重新回到读者的行列。《台港文学选刊》是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学窗口和文化纽带,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进一步借助区域优势,进一步用好政策优势。
陆开锦主席在座谈会上表示,自己也是《台港文学选刊》的一个读者。《台港文学选刊》最重要的特色,一是定位,代发刊词一点都没有过时。二是非常纯正。四十年走到现在,很不容易。怎样把刊物继续办好?要想办法处理好延展性的问题,适应这个时代。不管怎么说,文学不会消亡,因为我们需要文学。文学是一只不死鸟。
各界嘉宾与代表畅叙文缘,共话情谊,共同回顾了《台港文学选刊》一路前行的不寻常历程,并就刊物今后的前进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原主编杨际岚四十年如一日服务选刊,参与创办并主编选刊,退休后继续承担“审读”工作,他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自己与《台港文学选刊》的长期情感联系,称“一日‘选刊’,一世‘选刊’”,他重点说明了刊物对于推动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重要性。他回忆了中国作协的李敬泽、邱华栋、施战军等在内的全国著名作家、学者均曾表示为刊物的忠实读者,足见其在学术界与文学界的巨大影响。
原主编宋瑜关注到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旧体诗词正逐渐受到年轻读者的青睐。基于此,他建议选刊可考虑在未来的内容规划中适度刊发旧体诗词作品。这样刊物可以进一步丰富其文学版图,同时也为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的传播和传承创造条件。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戴冠青教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强调,《台港文学选刊》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源,拓宽了研究视野,并在大陆读者与台港文学之间架起了桥梁。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诠林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刊物的多层次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欣赏层面,还在文献保存与精神滋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伍明春教授结合自身经历,提到大学时期通过《台港文学选刊》接触台港澳文化,拓宽了文学视野,并为个人成长提供了精神食粮。他建议刊物在作家阵容上有所拓展,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
福建省技工教育中心原主任少木森以詹冰的新诗《蚂蚁》为例,与在场者一起共同回忆了刊物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片断,勾起了人们对文学深刻记忆的共鸣。
福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林朝晖作家特别表达了对《台港文学选刊》中微篇小说的喜爱,认为其在文学形式与主题创新上展现了独特价值。
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林滨在发言中提出,刊物未来发展应拓展“疆域”,既包括地理范围的延伸,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深化。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萧成高度评价了《台港文学选刊》在海外华人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作为一份致力于介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刊物,《台港文学选刊》成功突破了地域限制,成为连接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桥梁, 为世界范围内的中文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台港澳及海外文化与文学的窗口,为华文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与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
年轻作者汤志安分享了参与刊物组织的两岸文学交流活动对其创作的影响,表示尽管不再从事文学写作,但文学精神仍与他的设计工作息息相关。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斯扬以“文学之窗”比喻刊物,认为《台港文学选刊》如同一扇守护星空的窗口,为读者带来无限的灵感与希望。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施晓宇原为《台港文学选刊》编辑,他回顾了编辑工作的高标准与严要求,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编辑团队的深深敬意。他说,刊物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与奉献。
与会者认为,未来《台港文学选刊》在进一步办好纸本刊物,提高作品质量的同时,应结合时代特点与读者需求进行延伸,向融媒体发展,为读者提供更多适合年轻人的文学精品。
“赓续四十载,乘风再出发。”本次座谈会举行时,适值2025年元旦即将到来之际,窗外阳光暖暖,紫荆绽放,与会者兴致勃勃,热情高涨。林秀美书记作了总结发言,希望《台港文学选刊》紧紧围绕办好刊物和对台交流等中心工作,铆足干劲,全力以赴,为进一步提升刊物影响力、扩大深化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和海外华文文学交流、展示福建文化新形象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