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知理念下PLC 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作者: 陈震乾

基于行知理念下PLC 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思政实践探索0

摘要:在行知理念的指导下,学校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团队积极探索,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调研现状,发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特色方面存在不足。团队从课程重构、课堂实施和课堂生活化三个方向入手,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过程步骤和措施,总结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特点以及改进措施,为相关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行知理念;课程思政实践;小先生;PLC课程;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4-015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0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团队结合课程特色和工科类学生的特点,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知理念”为主要理论依据,努力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进行探索。团队积极将“知行结合”和“小先生”等具体措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1]。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从课程重构、课堂实施和课堂生活化三个方向入手,最终将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要求落实。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在省教学大赛和省级在线精品课程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实践成效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现状的调研与剖析,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反思,期望为职业院校的工科类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1 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参照《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学校从课程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和教学特色五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结果表明,在培训和师资等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教师的课程建设意识较为明确,能够主动参与各类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环节。课程团队符合课程建设标准,拥有较好的学生评价标准和较强的教学改革能力,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特色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情况如下。

1.1 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思政的整合缺失

如何在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目前,教师在讨论课程思政时,主要围绕工匠精神、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和7S管理等进行,这些内容在每个岗位上都有具体的工作要求,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采纳。然而,教师一般根据当前的时政背景和教学实际进行设计,虽然与时俱进,但在整个课程相关的教学中缺乏主线。调研显示,有72%的教师能够较好地设计相关的课程思政要素,95%的教师能够灵活使用生活中的案例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思政教学。但81%的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应进行完整的设计,针对不同专业应设置不同的课程思政主线,以帮助学生在教学与生活中获得升华。

1.2 教学特色方面:课程思政生活化不足

生活即教育,如果课程实施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并与国家发展的现状相结合,课程思政的实施将更具实效,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课程所引发的思考。以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为例,该课程结合了大国重器和大国工匠,通过3-5个案例逐步深入地介绍在企业工作的大师,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然而,从学生的访谈来看,学生能够较好地认识到国之重器需要工匠精神,但他们认为这类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脱节,难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使得课程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2 基于PLC 编程与应用技术的课程思政探索

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是学校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同时也是学校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先锋。课程团队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国家课程建设要求,基于“岗、课、赛、证”要求重构课程内容,将工作细节和工作过程全方位融合思政建设。教学方式由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体悟或演讲,旨在加强学生的感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2]。

2.1 落实“生活教育”的课程重构

在教育中体现生活,在生活中感知教育,一个良好的课堂应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内外的紧密联系,贴近生活。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秉持这一理念,进行了课程重构。该课程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紧扣专业特点,融合工业机器人装调技能和1+X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根据“工业机器人调试员、PLC编程员、PLC调试员”岗位对教学单元进行了课程重构。按照“能力分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设计了机械爪搬运控制、步进控制机械爪、邮件控制分拣系统等六个项目。这六个项目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本地区乡镇企业中出现的机械爪、喷泉、红绿灯、邮件分拣等常见应用场景,实现专业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其课程重构安排如图1所示。

2.2 开启“小先生教育”尝试,课程思政由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体悟

“小先生”教育模式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具体而言,是在学生自主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学习,通过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加工知识信息,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并将加工后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同伴。在教学过程中,“小先生”完成了一次深度学习[3]。课程团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PLC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理念,提出采用“小先生”学习模式,重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自主学习、知行结合和总结反思等四方面的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职业理念和素养全面发展。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表达,更好地实践课程思政。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做生活的发声人,善于自我表达

中职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期间往往受到的关注不足,导致他们长期不愿意表达。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关注和关心,以帮助他们成长成才。课程团队引入卡耐基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勇于表达。在本课程中,教师主动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播放一些提高情商的演讲视频,帮助学生在同学面前树立信心,增强其自信心。

2) 推进创新理念,学会自主学习

“小先生”理念强调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文心一言、Kimi助手等工具,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大数据应用,从而拓展自身的学习方法。在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一种实用且易于理解的PLC编程方法。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外,学生还可以利用ONENOTE进行笔记整理,同时通过各类大数据助手,探索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样的任务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学生也可以通过ONENOTE的学习,互相借鉴使用方法,提升创新能力。

3) 知行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课堂上精心挑选了六位杰出工匠的事例,将这些故事融入课程教学中。在PLC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需要践行“细致”和“认真”的品质[4]。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实践边思考问题时,教师会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和品味工匠的故事。在教学中实现知行结合,不断提升自我。

4) 总结反思,提升自我

总结和反思是“小先生”教育模式中的必修内容。教师会为每位学生提供每日总结与反思的机会,通过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和反思当日的学习,促进彼此逐步提高。

通过以上四个课堂实践步骤,课程有效践行了“小先生”教学理念,并融入了创新理念和工匠精神等内容。为此,课程总结了如图2所示的四能教学引导。在学生践行四能学习的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中的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及工作中的细致品质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这也是培养和学习工匠精神的一种方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进一步推动了对工匠精神的学习。

2.3 课堂教育生活化,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生活教育是指在生活场景或工作情境中进行有效的教育,而职业教育则是生活教育的一个典型延伸与拓展。课程所进行的教育与未来的工作场景相结合,紧密联系企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以下是教学团队在贴近生活教育实施方面的探索。

1) 工作场景复刻,提前感知工作环境

PLC实训部分的场景在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技术中得以应用。教学团队利用学校的实训室模拟企业环境,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相关场景,并帮助学生掌握PLC调试和维护的教育内容。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企业,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工作服、安全帽等安全装备的必要性,了解一些常见工作习惯对工作的影响。无形中的生产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并内化于心。

2) 安全教育视频,强化安全生产概念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录制了小张在实训和实习过程中经历的二十个故事,内容包括小张在企业实践和学习中的十个要点和十个注意事项。在视频中,通过与实训场地相同的场景,让学生明确电源安全、工作设备使用安全等操作事项。学生通过超星平台进行学习,每个视频时长为5至7分钟。通过视频学习,学生认识到一些平时的行为对工作的影响,有助于防微杜渐。

3) 熟悉工作流程,掌握生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入设备维护、电源通断、安全避险等日常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课程为例,通过在线精品课程讲授PLC电池更换、日常通断电等工作,课堂上还组织学生了解安全生产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熟悉未来的工作流程和基本操作方法。

3 PLC 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总结

3.1 课程重构,融入多种思政元素有成效

通过课程整体设计和研讨,课程将安全生产、环保意识、创新意识、规范操作及职业素养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模块均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教学环节与思政元素的关联如图3所示,在PLC编程步骤的实施中(程序设计、程序编写、程序调试、设备连接、系统联调) ,均融入了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思政元素的融入广度和深度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2 课程思政实施探索促进教师成长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总结和探索了本课程的思政要素,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也使教师感受到教学相长,增强了教师的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会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近三年的教学能力比赛中,学校的教学团队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两次,并被评选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3.3 课程思政促进学生成为有用人才

通过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启用“小先生”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显著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与效率也呈现出积极的上升趋势。这种积极转变源于授课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探索,更在无形中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热爱专业学习[5]。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旨在培养具备科学探索精神、职业精神、民族自豪感、法治意识和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学生通过“小先生”模式,积极反馈与反思,教师及时引导与发现,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4 课程思政研究实践反思

通过行知理念下的“小先生”“生活教育”探索实践,教学团队在课程中融入大量思政元素,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也总结了一些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4.1 课程思政案例须与时俱进、贴近时代

课程思政案例更新时要根据热点来不断整合新的内容。在课程实践中,2021年团队在课程实践中引入“武汉点灯”故事,2022年引入北京冬奥会,2023年引入了天宫探索,这些思政案例都有时效性,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活力,但这些思政案例随着新的事件发生要积极替换。未来将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

4.2 课程要积极拥抱知行合一,融入新技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