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慈欣对西塞基·罗尼“新知”概念的征用
作者: 范玉刚 姜欣言中国科幻大师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讲述了人类与外星文明三体的接触和冲突的故事,该小说曾荣获雨果奖等国际奖项,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与赞誉。美国互联网流媒体订阅播放公司网飞宣布将与《权力的游戏》的主创David Benioff和D.B. Weiss以及《极地恶灵》的编剧Alexander Woo联手,打造《三体》英文系列剧集,并邀请刘慈欣和英文译者刘宇昆担任制作顾问。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原著粉丝的热烈讨论,有人满怀期待,也有人忧心忡忡。《三体》剧集已于2024年3月在网飞上线,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科幻的世界性突破,也展示了刘慈欣及其科幻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刘慈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西塞基·罗尼(Istvan Csicsery-Ronay)是美国当代科幻文学的权威理论家,两位看似毫无交集的学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实际上,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科幻美学层面上却有着相似的追求和思考。两者都重视科幻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认为科幻文学应该展现宇宙的科学美和技术美。经由观照科幻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以此洞察科幻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罗尼提出了一个科幻的核心概念——“新知”,而刘慈欣则在他的作品中充分诠释了这一概念。然而,刘慈欣对罗尼“新知”概念的征用是全盘吸纳?抑或是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又作何为?这都是接下来将要逐一探讨的问题。究其根本,以文明互鉴的视角比较中西科幻美学理论,是一场跨文化的对话,其意义远超于简单的文学交流。在此对话中,不仅探讨了科幻文学如何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技术观念与审美趋向,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话使得各自的科幻创作都能够从对方文化的精华中汲取灵感,融入更广泛的人类智慧。刘慈欣所塑造的科幻世界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通过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析与重构,刘慈欣为科幻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审美感受追求着一种平衡: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顺应时代潮流,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此外,刘慈欣凭借作品中的技术本体,如《三体》中的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为中国科幻注入了新的审美观念,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展示,更成为一种对未来世界的审美想象。相较之下,西方科幻美学强调科技的前沿性与未知性,通常呈现出更加开放与激进的审美趋向。然而,在与中国科幻的对话中,西方科幻作品也开始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尊重,试图在跨文化交流中寻找共鸣。
一、刘慈欣对西塞基·罗尼
“新知”概念的征用
西塞基·罗尼(1950—),美国当代著名科幻文学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学者、“科幻七美”理论创立者。罗尼将科幻小说视为一种认知模式和文化方法,并以此分析了科幻小说如何为我们理解和应对新型媒体的挑战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科幻七美》(The Seven Beauties of Science Fiction)①一书中提出了“新知”(Fivtive Neology)的概念,以此作为科幻小说的一种美学特征。在西塞基·罗尼看来,“新知”是指科幻小说中创造的新的词汇或术语,用来描述科幻世界中的新的事物、现象、理念或关系②。从这个层面来看,“新知”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创新,也是一种思想上的创新,它反映了科幻小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超越。罗尼认为,“新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新知”是一种“虚构的新词”,它不是现实语言中已有的词汇,而是科幻小说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的新词。第二,“新知”是一种“科学的新词”,它不是纯粹的幻想或随意的发明,而是基于科学的知识、原理或假设而构造的新词。第三,“新知”是一种“美学的新词”,它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或概念表达,而是具有一定的美感和魅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从而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同时,罗尼还将“新知”划分为四种类型③:第一种类型是原创新知(original fictive neology),即科幻作家完全创造的新词,如“机器人”(robot)、“克隆”(clone)、“细胞分裂”(cytokinesis)等,这些词在科幻文学中首次出现,后来为科学或日常语言所采用。“新知”的第二种类型是借用新知(borrowed fictive neology),即科幻作家从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借用的新词,如“泰坦”(titan)、“沙丘”(dune)、“阿凡达”(avatar)等,这些词在科幻文学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用法。“新知”的第三种类型是组合新知(compound fictive neology),即科幻作家通过组合已有的词或词根来创造的新词,如“星际旅行”(interstellar travel)、“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生化武器”(bioweapon)等,这些词在科幻文学中表达了新的概念或现象。“新知”的第四种类型是变形新知(transformed fictive neology),即科幻作家通过改变已有词的拼写或发音来创造的新词,如“斯普拉克”(Spock)、“奥威尔”(Orwell)、“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等,这些词在科幻文学中呈现了新的形象或风格。由此观之,科幻小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新的知识形式,它不是基于现实的事实,也不是基于想象的幻想,而是基于科学的可能性。科幻小说的语言通过创造新的词汇、术语、符号、隐喻等,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探索,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变革。“新知”的概念对科幻小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揭示了科幻小说的核心特征和价值。科幻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认识论,更是一种对人类知识和文化的挑战和创新。科幻小说的语言不是为了模仿或描述现实,而是为了创造或改变现实,为了打开新的视野和可能性;科幻小说的语言也不是为了逃避或满足幻想,而是为了探索或实现幻想,为了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是以,科幻小说的语言是一种新知,一种科学的艺术,一种艺术的科学。不难见出,西塞基·罗尼对“新知”概念的理解是宽泛的,它不仅囊括了科幻文学中的新词,也包括了科幻文学对现有词的新解释或新应用。例如,他认为“时间”(time)这个词在科幻文学中就是一个“新知”,因为科幻作家通过各种方式来探索时间的本质和变化,如时间旅行、时间扭曲、时间循环等,这些都是对时间的新理解或新体验。
刘慈欣的作品中常涉及“新知”概念,将其视为当代科幻文学的一种特征。这意味着科幻作品不再仅仅依赖科学和技术作为主要想象源泉,而是将社会、文化、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变化和冲突纳入创作素材。这一趋势暗示着对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超越了单一的科技进步,更关注人类在技术变革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种转变实则与刘慈欣对西塞基·罗尼“新知”概念的征用密切相关。罗尼提出的“新知”概念指的是一种超越传统知识的新型智慧,它超越了技术和自然科学,涵盖了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深层认知。刘慈欣在其作品中运用“新知”概念,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多维度探索,将人类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这与传统科幻文学注重技术奇观和外部世界探索的取向有了显著不同。唯此,刘慈欣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发展的多元化描绘,凸显了科幻文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反思的重要性。其中,刘慈欣对“新知”概念的理解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他的作品中:第一,刘慈欣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危机,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命运。他的《三体》系列就是以地球和三体文明的对抗为背景,探讨了人类面临的宇宙社会学、宇宙哲学、宇宙伦理等问题。第二,刘慈欣描绘了科技的双面性,既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和幸福,也有可能导致人类的灾难和毁灭。其作《球状闪电》恰是以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为线索,展现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风险,以及科技对人类生活和心理的影响。第三,刘慈欣创造了一些独特的科幻概念和想象,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智子”“沙子海洋”等,这些概念和想象不仅具有科学的合理性,也具有文学的美感和哲学的意义。第四,他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元素,如“三体”“红岸”“水滴”“九连环”等,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科幻的创新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科幻风格。
透过刘慈欣与西塞基·罗尼对“新知”的理解,两者的内在关联通过其作品可作以下概括:第一,新知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刘慈欣的作品中展现出与罗尼所倡导的理念相契合的特点。一方面,刘慈欣通过将科学原理与想象力结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故事,这与罗尼所提倡的利用科幻文学来探索未知世界的概念相符。刘慈欣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了科学的现实,更是通过对科学的超越和拓展,引发了读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刘慈欣作品中的“新知”概念都是基于现有的科学理论或假设,但又超越了它们的边界,展现了科学的无限可能性和创造力,这与罗尼所强调的通过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想象,来开拓人类认知的边界的目标相呼应。例如,“超新星爆发”是一种真实的天文现象,但刘慈欣将其影响扩大到地球的重力变化,从而引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球状闪电”是一种未解之谜,但刘慈欣将其与宇宙的维度和结构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三体文明”是一种虚构的外星文明,但刘慈欣将其与多维空间、黑暗森林、智子、降维打击等概念结合起来,从而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宇宙图景。第二,新知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对现实社会和人类文明进行深刻的反思,探讨其可能的发展和危机。例如,刘慈欣的作品《超新星纪元》中,人类被迫进入地下生活,最终发展出不同的文明和种族,反映了人类的分化和对立,以及对自然的依赖和破坏。《球状闪电》中,人类试图揭开球状闪电的奥秘,却发现了宇宙的本源和终极,反映了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和恐惧。《三体》系列中,地球和三体文明的对抗,涉及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外界的信任和敌意,反映了人类的团结和分裂,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绝望。与之类似,西塞基·罗尼也强调了科幻文学应具有深度和批判性,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引发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思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和启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刘慈欣与罗尼都强调了对社会现实和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变化和挑战的探讨,且都认同将科幻文学视为一种批判性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挑战。第三,新知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超越常规的视角和范畴,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本质。在刘慈欣的作品中,科学与人文常常相互交织。他不仅展示了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还探讨了科技对人类道德、伦理、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与此相呼应的是西塞基·罗尼对于科幻文学的定义,他主张科幻文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性描写上,而应深入探索人类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变化与挑战。
以《流浪地球》为例,作品中虽然有着浩瀚宏大的科幻设定,但故事的核心却是关于人性、家国情怀以及对未来的探索。在地球即将毁灭的背景下,人类必须团结一致面对巨大的灾难,这引发了对人性本质、家国情感以及人类集体意志的深刻思考。刘慈欣通过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与行为进行描绘,呈现了一种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考。而在《超新星纪元》和《球状闪电》中,刘慈欣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危险时的态度和选择。在这些作品中,人类的行为表现得十分丰富多样,有的冒险、有的谨慎、有的追求、有的放弃,有的甚至选择牺牲。这些不同的行为背后折射出了人类面对挑战时的复杂心理和行为模式,进而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刘慈欣的《三体》系列更是将人类的立场、观点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作品中,人类在面对外敌入侵以及内部矛盾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立场和行为,有的坚决抵抗、有的选择投降、有的忠诚奉献、有的叛变背叛。这种复杂的人性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思考了人类的本质以及在面对危机时的选择与行为。唯此,刘慈欣的作品与西塞基·罗尼所倡导的“新知”概念密切相关。他不仅关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技术进步,还注重科技对人类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影响,以及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行为和选择。这种综合性的探索使刘慈欣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科幻小说,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与未来的深思和探索。
二、刘慈欣对西塞基·罗尼
“新知”概念征用的缘由
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宏大的想象力和科学的严谨性而著称。那么,罗尼的“新知”概念是如何影响刘慈欣的呢?这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