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沟通,要学会提供“情绪价值”

作者: 吕小裙

大课间,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不经意间抬头,注意到以前的学生晓雪站在窗口向办公室张望。看到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她便走进来和我聊天,和我分享了新学期的许多事情。

晓雪说:“我一点都不喜欢新的英语老师,她太烦人了。”我回应道:“能具体说说发生了什么吗?”晓雪说:“她每天都布置很多作业,根本写不完。”我说:“嗯,作业多得做不完确实让人很沮丧。作业很多这件事是不是给你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晓雪说:“是啊。”我又问:“那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扰呢?”晓雪说:“他们觉得作业量不算太多。可能是我英语比较弱,作业写得比较慢,不像其他同学,很快就能完成。唉……”我接着问:“不过,英语老师可能并不知道你的感受。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想怎么解决呢?”晓雪说:“我跟班主任提过这件事情,希望她能和英语老师沟通。结果她却给我讲了一堆大道理,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她一点都不会提供‘情绪价值’。”

最近,“情绪价值”这个词确实很火。从本质上来说,“情绪价值”类似于积极心理学强调的积极情绪体验。如果一个人能够提供“情绪价值”,那么在与他聊天时,他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让我们愿意敞开心扉,与他聊得更多、更深入。相反,如果一个人无法提供“情绪价值”,聊天时,我们可能会关闭心门,不愿再做分享。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提供“情绪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被温暖,才愿意与教师沟通,倾诉和分享自己的困扰和心事。那么,在师生沟通中,教师该如何提供“情绪价值”呢?

首先,教师要保持好奇心。比如,当晓雪说英语老师“烦人”时,我没有简单地评判:“你怎么能这么说老师呢?这样很不尊重老师。”而是回应:“能具体说说发生了什么吗?”从而了解更多情况。

其次,在学生倾诉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感受。比如,当晓雪提到作业多得写不完时,我没有说:“老师这么做是为了你们好。”而是关注她的情绪,回应道:“作业多得写不完,确实让人很沮丧。”这让晓雪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重视和被理解,从而鼓励她进一步分享。

再次,在恰当的时机给出恰当的回应。比如,当晓雪提到作业多得做不完时,我没有急着分享自己相同的经历,这样容易将谈话的焦点转向我自己,从而无意间否定晓雪的情绪,不利于谈话的深入。在后续的聊天中,我在恰当的时机提到自己的高中经历,分享自己是如何应对作业压力的,从而为晓雪提供示范。此外,教师不要着急给出建议或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理性分析问题。比如,我问晓雪:“那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扰呢?”引导晓雪发现问题的源头在于自身基础薄弱,而不是作业量太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她对英语老师的消极态度。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承诺,给学生提供外在支持。比如,我对晓雪说:“如果你需要,我可以陪你一起和英语老师沟通,或者一起商量解决办法。”这赋予晓雪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也是实际帮助方案。

总之,要想在与学生聊天的过程中提供“情绪价值”,就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关注学生的感受,通过适时追问和支持性回应,鼓励学生深入分享。这样,在情绪得到疏导后,学生才能以自身的优势和力量去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

编辑/李梓萌 终校/卫 虹

上一篇:
下一篇: 小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影响机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