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改编文育人价值“提增术”

作者: 钱发华

【摘要】小说成为教材中的课文时,有不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立足课文及其背后的原著原文,经典小说改编文在教学时,其育人价值的提增可从以下方面考虑:情节改编不能“平”,教学要还原情节的原有波折度;环境描写不能“少”,教学要关注环境的重要细节处;人物改写不能“扁”,教学要感悟人物的圆形塑造法;风格特色不能“淡”,教学要凸显文章的独特表现力;意蕴解读不能“简”,教学要领略主旨的丰富含蕴点。

【关键词】经典小说;改编文;育人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2021年“姑苏教育人才”资助项目“指向整体育人的文学经典改编文教学探索”(项目编号:RCZZ2021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钱发华(1980—),男,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至和实验学校。

文学即人学。作为文学作品重要门类之一的小说,常常被选入教材,成为供学生学习的课文,这有利于发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育人价值。而教材中的不少小说,在选为课文作为教学文本时,基于种种考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节选、删减、改写等)。这些改编,更多是从编者视角出发的,与教师的教学视角及学生的学习视角不尽相同。如何实现各方视角的有机统一?笔者认为,小说本身的“味道”需要留存,教学内在的育人价值也需要充分发挥。本文将从小说的文体特征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着重探索经典小说改编文在教学时,如何更好地提增其育人价值,实现经典育人的教育目的。

一、情节改编不能“平”,教学要还原情节的原有波折度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基本面,读小说首先便是读故事。故事情节讲究一波三折,这样的小说才有吸引力。尤其是古典名著,属于典型的传统情节类小说,改编选入教材时稍不留意就容易顾此失彼,将跌宕起伏的生动情节删减得平淡寡味。而传统小说如果在情节上打了折扣,无异于失去了最为核心的“灵魂”。

以《三打白骨精》为例,原文中的情节上有猪八戒多次“煽风点火”的描写,对故事的推进、人物的塑造等作用不可忽视。在《西游记》原著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一打白骨精时,唐僧在悟空提醒下看到长蛆、青蛙、癞蛤蟆时,“才有三分儿信了”,因为八戒唆嘴“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直接提醒唐僧念起紧箍咒来了。二打之后,八戒又有“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等一段话。三打之后,八戒又有“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导致唐僧耳软听信,这才有了后面故事情节上的“恨逐”。

而课文出于篇幅等考量却将此删减,虽然故事的整体感尚存,但情节的曲折、波折却是大打折扣的。这样的经典小说改编文,就需要在教学中予以适当观照和还原。如可在教学中适当补入原著内容,即每次悟空打白骨精之后八戒的反应,再将其与唐僧的反应放在一起阅读并思考:八戒这么说导致了什么?八戒为何这么说?八戒的性格特点在此有何体现?通过这些问题的驱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孙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念”和猪八戒的“三挑唆”。这三者其实是交织在一起的完整情节,一波三折,环环相扣,不可或缺,体现了很强的小说张力和故事魅力。

二、环境描写不能“少”,教学要关注环境的重要细节处

作为传统小说理论中的三要素之一,教学应予环境描写足够的关注,不能“就环境而环境”地孤立看待。

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为例。课文中有不少关于“风暴”的环境描写。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

“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

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描写风暴的句子,能否去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能删,这些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起风暴,桑娜不放心丈夫,才出门去看;因为起风暴,桑娜听到风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邻居小屋的门,想到去看望生病的西蒙,这才发现西蒙已经不幸病逝,留下两个孩子;也因为风暴,从早打鱼到深夜的丈夫两手空空,还险遭不测,而抱养了邻居孤儿的桑娜更不知如何向丈夫开口。由此可见,风暴对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没有风暴,小说在逻辑上就难以成立,有了风暴,小说的逻辑才变得更加严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说里的风暴,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第一,桑娜的心理环境,也如同风暴。风暴烘托了人物的心理。第二,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也如同风暴。风暴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除此之外,课文中有一段环境细节:“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这处描写,在雨果的叙事诗里都没有,是托尔斯泰改编成小说的时候加上去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这里的环境描写与西蒙家的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为桑娜抱养孩子作铺垫,也能烘托桑娜的勤劳持家。桑娜一家的善良温暖,纯洁高尚的心灵,为穷苦生活带来了希望之光。

三、人物改写不能“扁”,教学要感悟人物的圆形塑造法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区分了小说人物有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类型。一般认为,圆形人物内涵丰富,塑造难度高,文学成就也高。圆形人物把人物性格的立体性、复杂性刻画出来了,更加彰显出小说人物的魅力[1]。人性本就是复杂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经典小说改编文教学中人物原本的复杂性、丰富性。

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托尔斯泰的小说《跳水》为例。笔者于教学中拓展了原文(韦苇译)中关于船长的一段描写,意在丰富学生对船长这个人物的感悟。

“过了一会儿,水从孩子的嘴巴里、鼻子里淌了出来—男孩才开始缓过气来。船长见这番情景,突然大叫了一声,好像有样东西梗住了他的喉咙似的,他大步走进了自己的船舱:他不愿让任何人看见他哭。”

这段文字让学生看到了船长的“另一面”。实际上,通过课文文本的阅读,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对于船长的印象:沉着、镇定、果敢、智慧。这是英雄的性格。据此,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加上这段文字,对于表现船长,是“加分”还是“减分”?有不少学生说是“减分”的,因为这影响了船长高大的英雄形象。在快要形成“一致看法”即“减分”时,笔者追问:“真的对船长形象有影响吗?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船长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再经过阅读,渐渐有新的感悟,纷纷说这是个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至此,笔者总结:“这段原文的文字,非但不影响船长是个英雄,反而更丰富了船长这个人物的性格内涵。课文中,船长只是一位饱经风浪的英雄存在,原文里,此处的描写可以看出,船长也是一位内心柔软的普通父亲。”

看似对立的性格特征,在同一个人物身上统一了,这是人性的真实。这种真实的塑造,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触及灵魂的,彰显了小说人物的性格魅力,也迸发出小说教学的课堂魅力。

四、风格特色不能“淡”,教学要凸显文章的独特表现力

不同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教法,而不仅仅只是人物、情节、环境加主题的模式化解读。有的小说不仅带有“某一类”的共同特点,还具有“这一篇”的鲜明特征,教学应重视对单篇小说特色的发现和凸显,而非无视或淡化。只有小说的独特表现力得以彰显,小说教学才能真正吸引学生。

《饿水》是马朝虎发表在《江南时报》上的一篇散文化小说,正因如此,不少人误以为这是一篇散文[2]。这也难怪,这篇小说没有传统小说中起伏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远程挑水、雨天洗澡、勺水冲凉三大场景;没有突出的人物,取而代之的是众人群像或者四兄弟的模糊形象;也没有典型的环境描写,取而代之的是平静的讲述、叙述或描写。

通过解读文本,可以发现,这篇散文化风格浓郁的小说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作者用极富个人体验的笔触和陌生化的表达,营造了小说“以乐衬苦”的氛围,完成了小说的虚构和叙述。教学时,教师可据此语言风格特征切入教学,让学生在情节中寻找“陌生”的体验。

具体而言,笔者以提问开启教学:“小说中,‘我’对水的感觉是怎样的”,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三个句子、复习巩固两组词语(缺水盼水一组,得水感受一组)、回顾概括三个场景(远程挑水、雨天洗澡、勺水冲凉)。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关注“雨天洗澡的痛快”和“勺水冲凉的舒服”,让学生思考“哪些描写是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推动学生对陌生化的细节描写展开品读交流。如在“雨天洗澡的痛快”中,笔者补充了原文中的一句“哎呀,你怎么变白了!”,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俏皮、幽默,一种难以言说的兴奋与痛快感觉由此而生。又如,在“勺水冲凉的舒服”中,笔者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让学生意识到三个“滑过了”不仅体现了水流的慢,而且突出了水的珍贵,也把作者舒服的感觉写得更细腻、更真切。

因此,在教学这篇小说时,如果按照传统的小说三要素来构思教学,显然是无法进行的。而根据这篇小说散文化、陌生化的语言风格特点来切入教学,则抓住了小说的独特之处,教学也水到渠成。

五、意蕴解读不能“简”,教学要领略主旨的丰富含蕴点

我们习惯于向文本“讨说法”,读小说也是如此,似乎进入了一种一定要弄明白小说要表现的或反映的主题是什么的“执拗”。而在不少小说的解读及教学上,这样的“努力”很多时候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误读。特别是终于达成一种定论式的思想认识,形成一种大众式的共同认可时,尤其要警惕实际上是将小说的丰富意蕴窄化、简化或者庸俗化了。

如由小说《饿水》改编过后的课文《水》,不少人认为其文本表现的是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主题。实际上,曾有人就这篇文章去采访过作者马朝虎,他这样说:“童年缺水的日子像刀刻般印入我的生命里,如今我已成了城里人,水在我的生活中变得平常多见起来。饮水思源,忆苦思甜,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写这篇文章不仅要提醒人们要珍惜水资源,更是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乐观向上。”

从作者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是要我们珍惜水资源,还有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哪怕生活像文中缺水那么艰辛,我们都应该乐观生活,笑对人生。因此,小说又有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但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态度”的意蕴。

作者为什么能够拥有这种乐观面对苦难生活的态度?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这两句话:“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以及原文《饿水》中的这一句:“一勺水都被我们的皮肤喝光了。有时候,母爱是那么的吝啬而又均匀”,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是母爱给了作者这样的生活态度。而这应该是小说的又一层意蕴了。

此外,对于这篇课文,还可以这样理解:水,原本平常,在这里代表的却是一种最珍贵的东西,缺水,就是缺少、缺失了某种平常却珍贵的东西。千万不要拥有不知珍惜,失去方觉可惜。

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作品的主旨往往并非单一,而是呈现出多元与开放,或者说,作者创作的本意原本就是比较复杂的,而表达出来的意义自然更为丰富,小说的丰富意蕴和艺术魅力正在于此。在学习一篇小说时,学习者必定是通过自己的眼光、经历、经验来阅读,进而得出自己的理解。然而,我们不仅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也应该读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云亦云,才能从文学作品的具体文本出发,结合作者的本意、编者的意图、教者的考量等,融汇成真正适合的教学理解,才能从文学经典中获得真正的营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陈国安.语文的回归: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