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数字工匠培养的需求、目标与路径
作者: 宋丽娜[摘要]随着数字产业链新兴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数字工匠短缺、传统技术人才转型、人才供需结构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职业教育作为第一线大国工匠培养的主阵地,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数字能力,培养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数字工匠为目标,通过重构适应数字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创新推动协同共育数字工匠的产教融合新机制、营造全方位浸润全周期贯通的数字人才发展新生态,形成数字工匠培养路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
[关键词]职业院校;数字工匠;人才培养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宋丽娜(1979- ),女,浙江建德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JYB012,项目主持人:宋丽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4-0053-07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2024年,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提出要培育高水平数字工匠,壮大行业数字人才队伍。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大量数字化岗位涌现,企业对数字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但是产业迭代加速与人才更新速度不足导致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线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以数字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数字能力,培养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数字工匠人才为目标,为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数字中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
一、为何: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厘清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数字人才短缺、传统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困难等问题日益加剧。
(一)数字人才供给总量不足
当前,数字人才严重缺乏,根据《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ICT人才缺口将超2000万,较2020年扩大一倍[1]。《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企业数字人才供需缺口在2500万到3000万,未来3~5年紧缺情况将持续放大[2]。当前,全国各地掀起了数字人才培育的热潮。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提出要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等重点领域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才。浙江省发布《浙江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到2030年,围绕数字技术工程应用相关领域培养数字技术工程师1万人以上。广东省在《“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要打造数字化人才聚集高地。山西省出台《山西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要围绕数字技术技能领域培养高素质数字技术工程师。可见,当前数字人才培养已是各地政府的重点任务。加大数字人才供给,培养大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数字人才刻不容缓。
(二)传统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困难
数字人才的供需矛盾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为技能与素养不匹配。一方面,职业院校培养的传统技术技能人才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偏弱、创新不足,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现有员工转型困难,他们面临着工作强度较高、学习动力不足、自适应学习能力偏弱等困难。目前,企业现有技术工人的数字化转型、职业院校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未能跟上技术发展速度,人才培养明显滞后。对于企业而言,缓解数字人才短缺除了对外招聘数字人才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公共培训、与职业院校合作,推动现有技术技能人才转型。但是,目前公共培训多为传统工种技能等级培训,数字化水平不高,而职业院校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不足:教师数字化能力不高、软硬件设施升级缓慢、数字化实验实训基地和学习应用场景建设滞后等。
(三)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就业岗位产生了明显的替代和创造效应: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导致负责常规性任务、技术水平较低的岗位消失;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也创造了数据架构师、数据管理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新岗位。随着大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高端智能化设备将取代传统设备,对现有技术人才的综合要求会明显提高,导致传统技术技能人才过剩和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短缺。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2023~2027年,全球将创造约6900万个新工作岗位,并将淘汰8300万个工作岗位;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专业人员、商业智能分析师、机器人工程师等职位需求将增长30%~35%[3]。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渗透将创造新的劳动组合、形成新的互动模式,这些变化重塑了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具有时滞性,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适配人才,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让现有劳动者具备数字化应用能力,“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短期内将并存。
二、何为:把握数字工匠内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与传统技术技能人才不同,数字工匠既要具备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也要具备数字技能、数字思维等,以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数字工匠的培养不是单一的技术培训,而是一场由产业发展驱动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明确了数字工匠在数字技能、数字素养等方面的要求。2018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技能——为获得新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出,数字经济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应具备“四个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创新思维、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使用现代数字技术[4],这些能力构成了数字工匠所需技能框架的关键要素。一些学者对数字工匠进行了界定,认为数字工匠是掌握数字技能且能够将数字技能与本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5]。这充分展示了当前企业对此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有学者提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强力牵引下,培养主动适应智能化社会发展趋势,拥有信息化意识和数字化思维,能进行智慧化学习、承担信息社会责任的数字工匠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6]。这一观点从更高层面阐释了数字工匠应具备的创新性思维、自适应学习和社会责任意识等高阶思维能力,同时也从职业教育视角出发,提出了数字工匠培养的核心要求。综上所述,可将数字工匠界定为: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既精通现代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又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并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擅长将数字技术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合,能够运用数字思维驱动技术创新,同时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如何:把握核心关键要素,构建人才培养路径
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要完善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数字技能类人才培养,培养数字领域高水平大国工匠,提升数字化生产能力。202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新增一批数字领域新专业;推进数字技术相关课程、教材教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加强数字工匠培养首先应将数字技术、数字素养、数字思维等融入“五金”新基建建设,加快推动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训的数字化转型,重构符合数字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数字工匠的培养是一个涉及企业、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必须创新并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充分发挥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功能。最后,要注重数字工匠培养的可持续性。数字能力提升并不是某一阶段的培训,而是要融入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通过浸润式的方式,形成一个有利于数字工匠成长的新生态。
(一)重构适应数字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核心特征在于其高度的动态适应性,即能够迅速响应企业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及时把握数字工匠能力需求的变化趋势,并据此对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实训条件及教材资源等要素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
1.职业院校数字工匠培养体系建设应立足生产方式变革。当前,企业对数字工匠人才的需求,实质上是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工业领域、驱动产业技术迭代升级的直接体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引领工业生产从大规模、标准化的传统模式,向多元化、灵活化、适应性强的新型生产模式转型。一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了生产的精细化,使生产环节能够依据需求灵活组合;另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企业得以实现定制化的生产,数据积累、处理及应用能力已成为当前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数字工匠作为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迭代升级的实践者、参与者,与数字工具、数字产品共同构成了企业生产力水平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职业院校在构建数字工匠人才培养体系时,必须紧密跟随生产方式的变革步伐,及时融入最新的工业流程与技术,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前瞻性与实效性。
2.职业院校数字工匠培养体系建设应把握能力需求变化。传统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培养其对机器设备的学习与应用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实验实训逐步累积技术技能,实践环节是其培养的核心。而数字工匠的技术技能要求则在机器设备操作应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数据挖掘能力,利用技术将各生产环节、设备状态、工艺改进等关联,构建参数化的人机协作关系。因此,数字工匠不仅要掌握特定的技术技能,还要熟悉生产全流程与全工艺,以便更有效地建立不同流程与工艺间的协同机制。因此,职业院校在构建数字工匠人才培养体系时,必须紧密追踪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加强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实现课程模块的灵活组合,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适应性与多样性。
3.职业院校数字工匠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应聚焦“五金”建设。“五金”建设是教育部提出的旨在推动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于职业院校数字工匠培养体系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应从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训五个维度全面深化“五金”建设,将数字技能、数字素养、数字思维的培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第一,推动专业数智化升级。职业院校需紧密贴合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数字产业链构建数字专业链,紧跟最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专业向数智化方向转型。适应产业发展对数字工匠人才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重构数字技能构成体系和能力发展路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灵活组合模块化课程,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同时,积极拓展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专业与数字产业同行、与数字企业共行,反哺数字工匠人才培养。第二,推动课程数字化改造。紧密对接数字岗位新技术、新标准,重构课程内容、更新课程资源,将数字岗位的相关知识、技能、要求融入课程建设,打造系列数智融合的高质量课程。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建设数字技能教学资源库,推动形成自主、互动、灵活的运行模式,方便学生自主选择、灵活组合学习模块,实现个性化学习。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转置教与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自适应学习。第三,加强数字化教材建设。职业院校应联合企业,组建教材开发团队,建设一批数字融入、形态丰富的优质专业教材。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运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大批适应企业生产需求的项目化教学、案例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的数字教材,及时将企业的项目资源转化为教材资源。第四,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与企业数字工匠、能工巧匠、研究人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围绕企业数字生产、数字升级、数字研究开展技术研发、教学研讨、课程内容调整、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创新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能力。第五,加强数字化实训平台建设。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共管的实训模式,如在学校建设模拟企业真实数字化生产线的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真实数字化生产过程,开展技能训练;在企业设立学校培训部,将学校专业教育延伸至企业生产现场。同时,针对高成本、难再现的数字化生产场景,校企联合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既满足教学、实践、实习需求,又满足校企联合开展技术研发需求。职业院校通过将数字技能、数字素养、数字思维培养贯穿“五金”建设,重构适应数字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新体系,赋能数字工匠培养。
(二)创新推动协同共育数字工匠的产教融合新机制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复杂共治体系,其独特性在于其教育目标与产业需求紧密关联。数字工匠的培养需要强化地方政府主导、行业组织指导、企业积极参与以及学校的全方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