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作者: 顾之川近年来,批判性思维在教育领域成为热议话题。如何认识批判性思维,为什么强调批判性思维,怎样培养批判性思维,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批判性思维具备三个核心特征:一是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够保持定力,不盲从权威,不人云亦云,不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二是客观理性,能够冷静审视事物,从多角度、辩证视角及发展眼光看待问题,确保观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三是逻辑严谨,确保思维逻辑自洽,条理清晰,无懈可击。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本质,理性分析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我国历来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及鲁迅的“从来如此,便对吗?”等,均从不同维度提醒我们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勇于独立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维并非为了批评他人或怀疑一切,而是要在具体情境中,多角度、辩证地审视问题,理性看待自我、社会与世界。
为什么要强调批判性思维?它与创新能力紧密相连,是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养。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对世界充满好奇,看问题更加客观理性,处理问题更加灵活公正,能正确面对个人偏见,谨慎判断,理解他人不同观点,从而提升思维品质与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中小学各科教学均应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探究欲。以语文学科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思维能力”列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能力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涵盖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旨在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近些年的语文试题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增强题目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尤其是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提升逻辑思辨、形象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对语文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例如,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幸存者偏差”(2018年)、“抗疫中的距离与联系”“如何认识你自己”(2020年)、“人·技术·时间”(2023年)、“答案与问题”(2024年)等,这些题目无固定观点,思辨性强,开放度高,价值导向多元,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面阐发,写出个人联想、认识和思考,鼓励创意构思与个性化表达,减少模仿与套作。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的一道题目,要求考生阅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理解并运用其中的思维方法,谈谈对“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全局、长远和大势出发,善于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这也是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
要培养批判性思维,首先要让学生从大书包、高管控、重刷题、轻锻炼的囚笼里解脱出来,把学生的爱好和好奇心融合在一起,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在选拔新生时,曾出过这样的面试题:“做什么事最着迷?做过什么最难的事?成功了吗?做了多久?”这些问题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创造力,更有利于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