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习作训练 重视方法指导

作者: 冯海艳

习作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性的关键环节。如何帮助那些会写但写得不够好的学生提升作文能力,在反复锤炼的过程中让文字活起来;如何让那些不会写的学生逐步学会写作,学会完整表达,将思维引向深入,一直是作文教学的难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笔者探索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提高生活敏感度,选材追求“平中见奇”

选材是写作的首要环节,如何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是学生习作的一大难题。很多学生写作文时最头疼的就是“无米下锅”,觉得身边的事太过平常,缺乏新意。其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不在于经历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我们能否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正如当代著名作家和散文家史铁生虽长年卧病在床,但他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即便是枕边蚂蚁爬过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激发他的写作灵感,成就一篇优秀散文。

提高生活的敏感度,捕捉生活中不经意的瞬间,习作选材就能做到“平中见奇”。比如,学生可以尝试做一些日常生活之外的新鲜事:给喜欢的作者写一封信,真诚表达自己的读后感,说不定能收获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探寻家族的历史,追溯姓氏的由来,挖掘“传家宝”蕴藏的动人故事……用心体味生活,习作选材就能独辟蹊径、不落窠臼。

当然,仅靠提高生活敏感度还不够,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视角审视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和见识,也是习作选材的重要途径。阅读名家名篇,学习他们敏锐独到的洞察力,借鉴他们开阔新颖的选材视角,久而久之,自己观察生活的角度也会更加新奇多元。总之,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用发现美的眼光重新审视身边的点点滴滴,再辅之以博览群书涵养的知识底蕴,定能让习作选材出奇制胜、不落俗套,彰显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和人生思考。

二、起承转合,突出事件的曲折跌宕

写事习作的关键在于突出事件的戏剧性,展现情节的曲折跌宕,吸引读者兴趣。很多学生写记事文时,往往直奔主题,把事件的经过一笔带过,缺乏张力和吸引力。比如“第一次学骑自行车”这样的题材,有的学生可能只用寥寥数语带过:“在爸爸的帮助下,我很快就学会了骑车。”这样的叙述虽然言简意赅,却让人感觉索然无味,缺乏代入感。

其实,学骑自行车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也有很多可以细细描摹的曲折:第一次在爸爸的搀扶下战战兢兢地踩住脚蹬,刚骑出几步就重重摔在了地上,疼得眼泪直流……通过对学习过程中一次次失败与尝试的细致描写,学骑自行车这件小事也能写出跌宕起伏的效果,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挫折、坚持与成功的喜悦。

在叙述某些事件时,我们还可以放大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来渲染事件的曲折性。比如,写“第一次演讲”时,我们可以侧重描写登台前的紧张与不安:站在后台,听到前面传来的掌声,我的手心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虽然上台演讲的过程可能十分顺利,但对心理的细腻刻画,让整个事件呈现出更多跌宕起伏的情节。

总之,写事习作要学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凸显事件经过的曲折性,避免平铺直叙、一蹴而就。在叙述的节奏上,可以多一些铺垫和渲染,为高潮部分做好准备。在对事件本身的描写上,要学会将自己代入其中,细致入微地还原每一个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同时,学会刻画事件进程中的心理波动,通过“内心独白”让故事更富张力。

三、巧用反差映衬,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人物习作的精髓在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很多学生写人物时,往往流于表面化的描述,罗列事例缺乏深度和张力。要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除了要学会捕捉人物的独特之处,还要学会通过巧妙的结构和语言渲染来突出人物个性。

在习作的布局结构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模式,先对人物特点做概括式的点明,然后再选取典型事例加以细致描写,最后再用一个点睛之笔升华主题。比如,在写“我眼中的妈妈”这样的题目时,开头可以先概括式地写妈妈是一个“手机控”:“如果说当代社会有什么瘟疫,那一定是‘低头族’。放眼望去,地铁里、饭桌上、公园里,大家都在埋头玩手机。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手机控’。”接下来可以列举三个妈妈沉迷手机的具体事例,每个事例都细致入微地描绘妈妈玩手机时的神态和细节。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妈妈“手机控”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再用一个小故事总结,写自己是如何帮助妈妈戒掉手机瘾的,升华主题中彰显亲情的温暖。这样的结构布局,既有概括总领性的开头和结尾,又有具体细致的分论述,能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在语言上,我们可以多用对比来渲染人物性格特点。如写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物时,可以先从反面着笔,渲染他“冷漠自私”的假象,然后再话锋一转,从正面描写他助人为乐的种种事例。反差越大,人物性格就越鲜明。此外,还要注意多方位、多侧面地展现人物形象,避免单一和平面化。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内心等多个维度去把握其性格特点。如在写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时,就描写他上课时妙语连珠的语言风格,课间和学生打成一片的亲和举止,私下里却常常露出忧郁沉思的神情……多侧面的刻画能让人物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避免形象的简单化、标签化。

四、形神兼备,动静结合,五感俱全地描绘风景

写景习作的关键在于真切传神地再现景物,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不少学生写景时,常常局限于对景物的罗列式描写,缺乏形象感和美感。大自然的美是多方面的,风景习作要做到形神兼备、动静结合、五感俱全,如此才能真正写出景物的神韵和美感。

所谓“形神兼备”,就是既要描摹景物的外在形态,又要揣摩其内在神韵。比如,在写“泰山日出”时,不仅要细致刻画日出时的壮阔景象,还要抒发自己由此产生的感悟,将美景与美感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写出大自然的真正意蕴。

“动静结合”指在习作中要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很多学生写景时,往往只注重静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虽然优美,但略显单调乏味。写景习作要学会捕捉景物的动态变化,以此增强画面感。

“五感俱全”强调在描写景物时,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感受景物的美。很多写景习作,仅局限于视觉描写,缺乏多感官融合。我们将景色、声音、气味、触感等融为一体,能让景物呈现出更为丰富立体的美感。此外,在写景时,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

五、自评、互评、师评并重,在反复修改中提升语言能力

作文修改应构建自评、互评、师评并重的机制,以此激发学生主动修改的积极性,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在自评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审视文章,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可提供一套修改参考标准,让学生依据标准逐一排查文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修改,不必担忧文章会被改坏,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有学生在叙述事件的习作中,对事件起因的交代过于简略,缺乏吸引力,教师可引导其尝试“倒叙”手法,先描绘事件高潮,再回溯起因经过,观察是否能更吸引读者。又如,有学生在撰写人物记叙文时,仅机械地列举事例,缺乏情感深度,教师可鼓励其在事例描写中适当融入议论和抒情,以更好地展现人物个性。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意外收获,或突然找到文章的绝佳切入点,或灵感闪现构思出精妙比喻,从而在文字锤炼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互评环节,我们应充分利用生生互动的优势,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采取小组互评、结对互评等多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关键在于营造积极向上、坦诚互助的修改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以欣赏的眼光阅读对方文章,善于发现优点和亮点。既要勇于提出修改建议,又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在互评交流中,学生能学到许多课堂之外的宝贵经验。

在教师修改阶段,应对学生的习作给予中肯评价,既要肯定其闪光点,又要指出不足。肯定优点时,教师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指出不足时,教师应避免笼统空泛,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更加重视习作修改,逐渐养成“多改多练”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习作训练中给予恰当引导和点拨,写作教学将实现“约而丰,简而精”,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必将显著提升。让每个孩子爱上写作、掌握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共同理想,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

作者单位  陕西省白水县教学研究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