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把话说得更美一些

作者: 廖仲敏

若是有人问我,作为语文老师,最怕课堂上出现什么情况,我的回答一定是——学生不发言。以往,我总认为课堂冷场是学生自身的问题,直到我读了王文丽老师《给孩子上阅读课》一书后才恍然大悟。该书里的《我们可以把话说得更美一些》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候会出现既没有话说,又不想说,更不知道该怎样说的情况,原因并非出自学生自己,而大多在于教师本身。”王老师在该文中分享了自己的四个观点。

一是“让学生有话说”。这让我意识到面对学生开不了口的情况时,教师要主动地、想方设法地创设语言情境,但情境创设一定要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王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课上比较流行的“对……说”,往往就很难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在执教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一课时,我提出问题:“你想对陶罐或铁罐说点什么?”学生的回答是:“陶罐,你很谦虚、善良,我要向你学习!”“铁罐,你太骄傲了,这样不好。”……除了我在授课时引导他们归纳出的词语,真正属于学生原创的只有那句“我要向你学习!”。

因此,想要让学生有话说,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想好应对之策。对编者的设计,要灵活运用。

二是“让学生敢说话”。这一点我与王老师深有同感。我一直认为,一个亲和、平易近人的老师为学生营造的课堂氛围肯定也是宽松、民主的,学生有安全感,不怕被批评或嘲笑,自然敢说话,敢说真话。有一次,我在课上与学生讨论“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个口语交际的话题时,大家对“班干部应该按什么条件来轮流”产生了意见分歧。有学生说按学号,有学生说按考试成绩。当我提议按班优化操行评分时,一位学生立马大声反对道:“那我永远都轮不到,因为我考的分数每次都最少。”这位学生课上爱开小差、交头接耳,扣分不少,但他这种捍卫自己权利的勇气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三是“让学生有话好好说”。王老师在文中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在一次口语交际课“祝贺生日”上,授课老师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式向别人祝贺生日好,结果每一位学生起来发言必遭到另一位同学的反对,且反对者咄咄逼人,开头就是“我反对”三个字。该教师却不以为然,依然按照固有流程进行,继续提问其他学生。对于学生的这种表现,王老师认为授课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不够。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没有给予任何点拨,也没有去引导与指导。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仅调动起课堂的氛围,学生发言踊跃就够了吗?显然不够,我们还要关注与引导学生的发言内容。学生如果说错了,教师要及时纠正,不能因为怕打击学生的热情就保持沉默,或者因为怕耽误课堂进度就直接略过。在日常生活中,话一出口就得罪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实都是说话者语文功底不够导致的。

四是“让学生把话说好”。把话说好即在语意正确的基础上追求文辞优美。如:同样是翻译一本英语绘本书名,“行走在路上的蚱蜢”就比“蚱蜢在路上”更具美感。王老师分享的这个案例对我启发很大,在习作课上我也常常为如何取好作文标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记得有一个单元习作是写家乡的一处美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题目大都是《美丽的……公园》,批阅完十来篇时觉得还无大碍,批阅到二十多篇时,我就严重视觉疲劳了,“美丽”一词已经不再美丽。所以当一篇题为《冬天里的龙潭湖公园》的作文出现在眼前时,我一下子又来了兴致,认真地读了下去。这位学生对比北方地区的寒冷,描写了南方的公园在冬天里依然是一派生机的景象。这样有亮点的习作,我当然要拿来分享并评析了。

我们常说,同样的字词通过不同的组合、排列,便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如何使这种组合尽量趋于美感与质感,不仅需要学生个人语感的培养,更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

让学生把话说得更美一些,其实就是在修炼我们自己——我们的课堂表达,我们的教学技艺和一颗愿意等待的师者之心。

(作者单位:江西上饶市广信区第一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