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单篇教学建议

作者: 马正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单篇教学建议0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突出“思辨”特质,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中 “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接语文课程总目标“逻辑思维”的培养。笔者以《两小儿辩日》为例,探索“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单篇课文教学的新样态。

一、以核心概念为导向,精确定位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单篇课文的教学要锚定具有统摄作用的单元核心概念,通过单元目标的统整规划,结合文本特质,确定任务群归属。

1.提炼核心概念,找寻文本价值

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观点与论据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核心概念是“理性表达”。《两小儿辩日》中反映的“从不同角度表达观点”,对于构建学生理性表达的结构化认知起着前后衔接的重要作用。

2.联通多重视角,确定任务群归属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是通过“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也指向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培养。从文体角度看,《两小儿辩日》是选自《列子·汤问》的寓言故事。寓言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鲜明的哲理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有“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因此,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开展《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教学是恰当的,是立足学生思辨能力和思维方式发展的,是透过现象看逻辑的思维进阶之旅。

二、以单元目标为指引,精准定位单篇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篇课文教学是单元学习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需在统整规划单元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精准定位单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教师应着眼于单元整体视角,围绕核心概念的达成制订单元整体目标。本单元在“理性表达”的统摄下,结合单元构成,可确立学习目标为:(1)结合文本,借助图表,将思维可视化,梳理论据与观点的逻辑关系。(2)尝试根据自己的观点,组织印证材料,有理有据地表达。(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主题组织一场辩论赛,有条理、有依据地表达观点,捕捉对方表达中的疏漏并进行反驳。(4)将科学逻辑与故事性有机结合,展开想象,创作科幻故事。

教师应针对单元学习目标和《两小儿辩日》的特点,将本篇的学习目标定为:(1)运用多种学习到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运用图表工具,将两小儿的思维可视化,梳理观点论据的逻辑关系,把握理性表达的要点,尝试有理有据地表达。(3)学习两小儿探求真理、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以学科课程为视角,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2022年版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有这样的教学提示:“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所以,“情境”作为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理念,是撬动任务群学习的有力支点。

1.打通多重链接,聚焦核心主题

从本单元学生能力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相关要求以及《两小儿辩日》的相关价值素材这三重链接的角度,不难发现“辩”是打通多重视角的链接点。以“辩”为核心的主题,既切合单元核心概念,精准对接单元语文要素,又契合文本语言情境,还能为口语交际“辩论”做铺垫。

2.联通真实生活,创设可感情境

2022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是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随着独立意识的增长、知识储备的增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会更乐于、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辩”的应用场景广泛分布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所以,创设“争当‘天才小辩手’”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打开实践空间,贯穿学习全程

“情境”是语言应用的背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理解、迁移、应用的言语实践空间,为优质、高效的语言实践提供全程保障。“争当‘天才小辩手’” 的学习情境面向全体学生,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争”具有竞争性,是你追我赶的学习状态,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全程参与的热情。而冠以“天才”的称号又暗示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完成进阶性挑战任务,这就为语言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转化联结、迁移运用”中提升思维能力。

四、以语言实践为载体,精巧设计学习任务

2022年版课标指出:“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此,可以在“争当‘天才小辩手’” 的学习情境之下,设置“古文我会学”“故事我会讲”“思维我能理”“能力我能练”四个连贯的实践型学习任务。

1.聚焦核心的体系化

在“争当‘天才小辩手’”的学习情境下,四个学习任务呈现体系化的结构,都是以“我”为核心,深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语言实践的载体,思维训练的手段,达成“争当‘天才小辩手’”的任务目标,从阅读到思辨,从文本到生活,从理解到表达,都是围绕核心任务情境下的整体规划落实。

2.聚焦活动的进阶化

围绕学习情境设置的四个学习任务让学生能由浅入深、前后贯通地学习,其中“古文我会学”“故事我会讲”这两个子任务是铺垫,重在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思维我能理”“能力我能练”是核心,重在对文本内含的思维逻辑进行显像化的分析并学以致用。四个学习任务不是线性的平行结构,而是螺旋式进阶的学习过程,形成研读文本、剖析思维、运用表达的三级进阶,指向语言、思维的发展和素养提升。

3.聚焦任务的具象化

四个学习任务是依托细化的教学目标研制的,呈现的是围绕任务情境的任务框架,教学时还需将细化的教学目标与之联系匹配,通过具象化的任务链串联起完整的单篇教学目标,让任务挑战与目标合二为一。(见表1)

“思维我能理”承担着梳理文本语言、剖析思维逻辑的重要作用,可安排图表类的工具(见表2),将看不见的思维可视化,并借助因果句式,分析梳理观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为逻辑思维的架构做有力支撑。

“能力我能练”不是语言的表层迁移运用,而是逻辑思维由文本抵达自身,从学习走向应用,是理性表达的进阶。如参与“辩日”,可结合科学资料和生活经验,并借助可视化的思维图表判断自己和对手表达的逻辑性。再如,由文本内容之辩转为文体表达之辩,可以预设问题链:“本文记述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将孔子换成老农或将两小儿改为成年人,如何?”在连续的思辨性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经历由“思考—思维—思辨”的学习历程,达成对寓言文体的深度认知,从而更好地落实“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的任务目标。

五、以科学评价为依托,精彩呈现学习成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关于评价有这样的教学提示:“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现场表现,以及……学习成果,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也就是说,该任务群视域下开展科学评价要重点观照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法。

1.着眼学习目标,设计评价量表

崔允漷教授说:“评价任务就是检测目标是否达成学习任务,目标指向哪里,评价任务必须跟到哪里。”所以,评价目标要深度对接学习目标,既检验学生任务挑战的达成度,又对学生的任务挑战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教师应设计科学的评价量表。

如“古文我会学”,对接细化的学习目标,从“字音”“断句”“文意”三个维度设计评价量表(见表3),并通过加星项目梳理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标。再如:根据学习目标,“思维我能理”是重点任务,尤其是评价维度“逻辑我能解”,它对应的是梳理观点和论据逻辑关系及观点的论证角度,极具思维含金量,评价量表如表4所列。在重点任务中,教师要契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评价要求,通过提高得星量和加星项目达成教学目标。

2.观照学习全程,实施综合评价

2022年版课标提出:“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评价的展开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是多种方式与多个角度的组合。如“古文我会学”和“思维我能理”的评价量表,可以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中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去完成。

同时,依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素养目标,还可以研制专题性评价。如“点评小能手”,不仅给出星级评价,还要借助“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给出理由,在评与被评、评中有评的深度点评中拓宽理性表达空间,也让学生感受到思维无处不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篇课文教学,以单元核心概念为指引,联通多重视角,确定任务群归属,精准定位学习目标,通过任务驱动的真实情境,展开高度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成长性评价,将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相互融通,让学生在充满张力的思维中,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商城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