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表现性评价构建策略

作者: 朱莉红

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表现性评价构建策略0

2022年版课标对评价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目的是让评价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表现性评价这种能够借助学生外在的、可观察的表现,来推断其内在能力及精神状态变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表现性评价有三个核心要素:评价目标、评价性任务以及评分规则。接下来笔者将从这三个要素谈谈表现性评价的构建策略。

一、确立评价目标:聚焦深化理解与持续成长的核心目标

表现性评价主要检测位于课程核心、需要学生进行持续理解的目标,也就是那些超越课程内容本身、具有长远价值的“大观念”。

“需要持续理解的目标”从何而来?答案是,可以从课标中来。2022年版课标中有四类语文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在每一类实践活动中,根据学段设定了具体要求,教师结合学业质量要求描述,就可以提炼出“需要持续理解的目标”。以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这类实践活动为例,可以提炼出以下的“大观念”(见图1)。

这样的目标,在每一类的实践活动中都可以提炼出来。依据以上的策略,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一课就可以提炼出以下评价目标。(1)整体感知能力: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初步概括,能对文本内容、意蕴和语言等有直观感受和体会。(阅读与鉴赏)(2)完成任务能力:能利用文本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生活问题。(阅读与鉴赏)(3)创新思维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和再创造。(表达与交流)

这些目标能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且需要学生长期深入理解和实践,因此就要通过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检测。

二、设计评价任务:搭建由“已有”到“提升”的表现通道

评价任务的设计,一方面是需要追求真实性,以引导学生将习得的能力迁移到生活之中,另一方面是要进行任务分析。

在明确了评价目标(学生最终需要实现的能力提升点)后,教师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特征(含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已具备的认知能力),然后考虑学生要通过完成怎样的任务才能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等问题。这样设计出来的评价任务才能成为学生由“已有”到“提升”的通道。

结合任务分析,《猎人海力布》一课可以设计以下的指向评价目标的评价任务。

任务情境:班级要组织一次“招募民间故事宣讲员”的活动。

任务描述:

任务一: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猎人海力布》海报。要求:(1)有主要人物简介;(2)有主要情节图;(3)有一句推介宣传语;(4)小组每位成员的分工介绍。

任务二:每人准备创造性复述《猎人海力布》,参加“招募民间故事宣讲员”活动。要求:(1)在小组里进行初选(评委为另一组的四位学生);(2)小组可根据评委评分情况,推荐一名参加班级展示。

“任务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项任务对于个人成长或学习目标的实际意义。“任务描述”可以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以及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行动步骤。此外,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考虑学生在任务中要经历的认知过程,给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策略、建议等支架,从而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实现由起点到终点的跨越。

三、细化评分规则:落实语文四大实践活动的典型能力指标

对于指向四类语文实践活动的表现性评价而言,确定其评价维度时,教师应深入考虑这四类活动所要求的典型能力。结合前面《猎人海力布》的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以落实四类实践活动的典型能力为方向,针对“任务二”教师可以制订出相关评分规则(见表1)。

这样的评分规则既能对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践与表现的典型能力进行评价,又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清楚知道“我要去哪里”“我现在在哪里”,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评价作为指挥棒,对教育的导向作用毋庸置疑。基于课标设定“需要持续理解的目标”,设计帮助学生实现“已有”到“提升”的评价任务,制订落实学生典型能力的评分规则,利用这样的策略设计科学有效的表现性评价,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做事、会做人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注:本文系海南省规划课题“小学高年段语文课堂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QJH202310036)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