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习作教学
作者: 施青青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情境性与任务性并存的教学策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习作教学,引导学生将习作任务转化为具体情境中的分支任务,从而自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完成习作训练。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习作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实现综合发展。笔者以五年级上册习作“_____即景”为例,浅析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习作教学策略。
一、项目探讨,创设情境
项目式学习有相对完整的学习情境,这种带有真实性的情境,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虚拟的情境创设为载体,指向学科的核心概念。在习作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将目光迁移到课本之外,联系日常生活,对学习项目主题进行构思,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增加课堂参与度。
教师在教学习作“_____即景”之前,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让你描绘一下身边的美景,你第一个想到的是哪里的景色?”学生回答道:“学校里的景色。”教师引导:“学校是离我们最近的,大家可以说说看,校园中哪一处的景色令你印象最深刻呢?”学生回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学楼旁边花圃中的景色。”“为什么呢,能具体描述一下你印象中的景色吗?”“因为花圃中盛开着美丽的月季花,有金黄色的、粉红色的。每天上学我都会路过花圃。在清晨,花瓣上还有亮晶晶的露珠,我觉得美极了。”教师评价:“这位同学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心中的美景呢?”学生回答:“我心中的美景,和他的不同。”教师问:“是怎样的不同呢?”学生回答:“我觉得早读课的教室中也有美景。教室里回响着琅琅的读书声,大家整齐地坐在教室里读书。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整个教室都很明亮,我觉得这个场景美极了。”教师赞赏:“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晨读之景,也是一种美景。”紧接着,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要项目:“同学们,学校举办了一场‘校园绘景’写作比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处校园中的景物进行写作。用手中的笔,描绘身边美丽的景色吧!”学生纷纷鼓掌,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项目讨论,学生的目光由书本转入生活情境之中,又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过渡到包含写作任务的征文启事。这样真实的学习情境既与课本的习作主题保持一致,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给学生指出了明确的习作对象,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又将语文学习生活化,让习作走向现实。
二、项目分解,细化任务
项目式学习是对现实复杂问题的逐步解构。整体项目的搭建离不开一个个分解的子任务,在完成习作任务中更是如此。学生在完成一篇作品之前,需要循序渐进地搭建习作框架,并在分块的技巧学习中提炼出自己的写作方式,将框架逐步填充成一篇有血有肉的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将习作项目细化成具体任务,从而进行深度探索。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接下来,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设计后续的学习分支任务。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呈现了这样的任务设计:任务一,确立写作的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任务二,搜集课内外相关的写景类文章,整理名家的写作方式,并选取合适的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任务三,写作布局,具体参考课本中的相关提示,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同时也注意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在任务一中,每个学生都选择了不同的写作对象,但都将主次对象在草稿纸上一一明确,如写紫藤花架,紫藤花是主要写作对象,那么紫藤花架旁边的其他植物,则可作为次要描写对象来充实整个景观。接着,组员们分工合作,摘录和整合课本中写景的精彩段落,同时搜集课外的优秀作品,讨论并总结其中的优秀写法,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深度学习。最后在习作布局方面,学生参考课本中的建议,选择由近及远地描写景物,如先描写眼前的紫藤花,再描写远处与之交相辉映的蓝色天空,同时注重色彩的描写,紫藤花随着日照时间的推移出现颜色上的变化。这样学生随着任务的推进,不断填充写作框架,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作品。
项目分解的过程,也是习作任务逐步落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主设计任务,参与习作实践。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细化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每个阶段的目标,还能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习作策略,使作品更加生动、饱满。
三、项目评价,强化指导
项目化习作关注学生的过程性成果,其核心目标便是通过评价推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评价,对学生的习作成果进行多角度指导,同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评,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对自身的短板与长处有清晰的认知,从而有重点地进入强化式项目学习。
在分支项目的建立与完成之后,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一篇写景作文。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写作时同学们都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总结:“在修辞方面,绝大多数同学都采取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接下来,我将会随机抽取相关的段落,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位学生写道:“阳光好似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脸庞。”“你是怎样想到这个比喻的呢?”学生回答:“这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阳光照在脸上很暖和,妈妈的手也很暖和,所以我把这两个事物联系了起来。”另一位学生则对阳光有不同的描述:“阳光照在花瓣上,给花儿围上了一层金色的裙边。”教师提问:“你能分享一下你是从哪里得到的灵感吗?”学生回答:“这是我通过观察得到的,阳光照在花朵上的时候,花朵周围有一层淡淡的光芒。花儿就像小姑娘,阳光就像金色的纱裙。”教师评价总结:“这两位同学都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阳光,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一个通过触觉,一个通过视觉,从不同层面展现了阳光的特点,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两位同学十分细心,善于从日常中捕捉灵感,大家可以向他们学习。”教师以这段评价为范例,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互相学习,再通过互评与自我评价,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通过这样的项目评价和习作实践总结习作经验,习作技能也得到了实质性的强化提升。同时,习作思路的可视化,给了学生更大的自我反思与提升空间,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总结,取长补短,获得切实的成长。
教师将项目式学习运用到习作课堂,并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性习作任务,让习作由课堂训练走向真实描摹,有助于搭建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学生在系统中强化习作技巧,在项目分解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学习主动性,产生问题探究意识,同时提升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吴兴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