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理论下中高年级习作教学探微
作者: 张佳怡
习作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各项技能提高的关键期,其中,“表达与交流”技能即习作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此学段教学创新和突破的重要着力点。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课堂“教—学—练—评”四大环节,巧借支架,帮助学生将心中所想、脑中所思转换为书面语言,最终走向自主习作,为学生习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将支架式教学理论与中高年级习作课堂重要环节进行融合,实际上是“教—学—练—评”四个环节相一致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的结合,是习作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支架理念引领“教—学—练—评”朝着教学目标共行,使得教前有方向,学练有阶梯,评测有空间,有效改善以往教学过程中四个环节脱节、不平衡的现状。同时,将支架式教学理论与中高年级习作课堂重要环节进行融合,能够有效帮助教师明晰“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
一、教前有方向
1.目标支架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目标支架,从而避免教学目标的空泛或冗杂。目标支架的确立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教材。教师要对中高年级教材的习作单元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梳理,针对每一学段、每一单元的习作要求,系统性地搭建目标支架,从而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内容的针对性更强。其次是明确学生习作能力和素养的发展目标,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重点不再局限于“能写”,而要朝着“会写”的方向提升。因此,教师要制订能够提升学生习作思维的目标支架,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梯性。
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为“我和_____过一天”,习作要求是选择你感兴趣的神话人物或童话人物,想象自己与其过一天会发生的故事。本课的目标支架可以确定为:(1)明确所选人物的性格以及特长;(2)想象你与所选人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的主要事件。
2.难点支架
教学难点的确立使得目标支架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更强,也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合理规划教学环节的使用时长,并优化教学策略,极大地提升习作教学效率。教师要从本班学生的学情入手,针对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以及学段,确定切实可行的难点支架,避免习作教学无方向、无重点开展。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我学会了______”时,教师可以适当地使用难点支架,引导学生写清楚学习某一件事情的过程,写出难忘的经历以及心情的变化。
二、学练有阶梯
1.内容支架
设置内容支架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写”,克服“怕写”的思维障碍,将脑中所思所想呈现在书面上,这是习作的第一步。教师要紧扣目标支架,根据学生情况和习作特点,创建形式多样的内容支架,让学生在每个思维节点都有支架进行助力,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生活经验,拓宽思路,丰富习作内容。常见的内容支架有任务情境、关键词法、思维导图。此外,教师在制订内容支架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采用灵活的内容支架,在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同时,避免习作内容的单一化和模式化。
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内容为“介绍一种事物”,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内容支架,如设置任务情境。任务一:说出你喜欢的一种事物;任务二:搜集说明对象的资料,可通过网络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任务三:试着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对说明对象进行描绘;任务四: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写作思维。
2.方法支架
设置方法支架的目的是让学生“写好”,是基于已完成的习作思路及语句,进行修正和润色。方法支架应紧扣目标支架,采取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不同层次学生分阶梯引导的方式,多角度综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方法支架能够针对学生在习作内容上或语句上的不足进行有效突破,从而帮助学生不断修改,提升习作质量。常见的方法支架有方法传授、修辞润色以及典型示范等。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时,方法支架在语句润色方面的运用如表1所列。
三、评测有空间
1.诊断支架
评测是以诊断提升为目的的。诊断支架的使用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在评价环节中形式单一以及模式化的现状。诊断支架要以目标支架为核心,从诊断依据、诊断方法和诊断主体三个维度着手,搭建适合中高年级学生习作的平台。诊断支架要与目标支架一致,目的是教学目标的落实。诊断方法要多样,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诊断主体要多元,积极鼓励同班同学、家长甚至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诊断体系中。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让真情自然流露”习作练习的诊断支架设计如表2所列。
2.认知支架
认知支架旨在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习作时能够进行正确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测,对自己的习作能力和素养有清晰的认识,避免过度自卑或者自大,在看到个体不足的同时也要看到个体进步。此外,认知支架还可引导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习作所涉及到的能力和素养进行有效迁移,将其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从而在提升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个人习作的评价要求,引导学生从材料选择、情感抒发、表达方式以及语言流畅度等角度进行自我评价,从而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习作水平。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中高年级课堂教学的重点。支架式教学理论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提升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将支架式教学理论与习作课堂重要环节进行融合,能够有效降低习作难度,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桐乡市人民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