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与“印象深刻”的情感描摹

作者: 熊振环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习作技巧,能够写出简单的习作。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比起内容的完整度、字词的正确使用等要求,应更注重学生的习作质量,如事件描写是否具体、情感表达是否充分等。而习作内容与情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内容的习作情感表达也是空洞的,没有情感浸润的语言更是味同嚼蜡。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可以着重进行“情感描摹”这一技巧在习作中的使用教学。

“情感描摹”就是描摹情感,从图画的角度来说,就是先线条勾勒出情感的模样,再用颜色进行填充,如此才能够知道情感的形态和动态。如在心情美好时,情感的具体模样可以是一束花、一朵云,而在心情低落时,情感又可以是遍地沙砾的荒漠、檐角下潮湿的角落等。而明亮的颜色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情感走向,低沉暗淡的颜色用来反映消极悲观的情感走向。学生通过“情感描摹”的方式可以了解自己的情感,知晓内心的情感状态和走向,还可以通过情感的沟通和传达,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情感描摹”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习作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那一刻”:时间停止下情感流淌的自我感知

具体的某个时刻,一旦过去就在时间中定格,这是客观的事实。而在主观视角下,“那一刻”所感受到的情感是持续的、变化的、历久弥新的。如何感知那个瞬间的情感流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能准确表达出对“那一刻”的感觉,是学生运用“情感描摹”写好习作的关键所在。

描摹情感的第一步,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教师应注重在学生已经观察到的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学生在观察时未曾涉及到的角度,提升学生对事物变化的敏锐度,拓展视野,感知其中微妙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情感描摹”的技巧,丰富学生内心的自我感知。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内容“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例: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有没有某一个时刻让你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今年过生日时,我发现妈妈的眼角出现了浅浅的皱纹……”以过生日为例,教师向学生提出疑问:过生日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当看到母亲眼角的皱纹时心情又是怎样的?现在你是否还会想起母亲眼角的皱纹,心情是怎样的?试想未来你于某天再次回想起这些,心情会怎样?

通过对比三个不同时间段学生发现相同的“那一刻”,不同时空下自己内心的情感会有所不同。如此,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能够认识到更多不同的情感元素,丰富情感认知,继而在内心流淌的情感中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性,丰富情感内容,加深对事物的描写与叙述。

因此,在多重视野下体悟“那一刻”的情感流淌,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准确感受不同时空下微妙的情感变化,捕捉“那一刻”的情感状态,为日后更好地习作做充分的准备。

二、“印象深刻”:思维深度下情感细节的悲喜走向

“那一刻”不仅印象深刻,更是向内心深处情感的渗透,但是在纷繁交错之余,学生可以通过思维感受情感,判断“悲伤”或“喜悦”的走向,感受生活。而思维的深度直接影响到对情感细节的挖掘程度,进而影响到情感走向的细致划分。同样是悲伤,与朋友告别后的伤感和亲人离世后的悲痛是截然不同的;同样是喜悦,朋友聚会时候的欢愉和金榜题名时的狂喜也差异甚大。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印象深刻”处进行情感描摹,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度,把控自身的情感细节,划分情感的细微走向,使之成为“情感描摹”技巧教学的应有之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思维深度下情感细节的悲喜走向,教师以《蒙娜丽莎的微笑》油画作为道具进行习作教学。首先,教师给学生提供这幅油画的创作背景:那时,据说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然后,教师向学生出示《蒙娜丽莎的微笑》,并提问:“这幅画虽然展示的是‘微笑’,但是内心是处于‘开心’状态还是‘悲伤’状态呢?为什么?”学生各执己见,有的认为是“一时的开心凝聚成的经典”,有的认为是“一生的伤痕无法磨灭”。因此,《蒙娜丽莎的微笑》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其内心深处是思维的不断往复,是不同细节的不同走向,即便是开心,也是苦涩中的“昙花一现”,如若是悲伤,也有极致深渊中的“一束微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分辨不同的情感细节,感知情感细节背后产生的本质原因,如此,才能为学生更丰富的情感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让学生撰写出优秀且经典的习作。

三、逻辑思路:从过程方向与细节填充中纵横描摹

习作体现一定的逻辑勾连和思维过程,无论是过程方向还是细节填充,都是有始有终、有迹可循的。“情感描摹”从过程方向上需要体现的是情感的初始形态到终极具象,是将内心抽象的情感勾勒成具体的模样。于细节填充方面,在对情感进行描摹时,需要做好情感基调的渲染,并注重感知情感的细微变化与走向,寻找到当下最准确的情感状态,将其诉诸笔端,填充进情感的具象,为整篇习作添光增色。“情感描摹”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过程方向是整体,细节填充是局部,从整体走向的把握,再到局部细节的熠熠生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此,在描摹情感时,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过程方向与细节填充的齐头并进,才能做好习作中的情感架构,于纵横交错中使得情感的表达“有血有肉”。

“情感描摹”的具象表现为习作的叙事能力与细节的处理技巧,以一定的叙事过程来体现情感的过程,以细节的处理体现情感的变化,如此,不仅不枯燥,还更显得合理且恰当。在教学过程中,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中“今天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买了一双心爱的球鞋。接过球鞋,我感觉手上沉甸甸的……”为例,从中心思想上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心疼爷爷走了很远的路为自己买心爱的球鞋。而为了表现这份“心疼”,作者使用形容词“沉甸甸”来描述自己当时内心的情感状态。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如果从前便注意到爱是“沉甸甸”的,还会产生此刻的状态吗?因而可以发现,情感的变化是有过程的,是有起因和结果的。所以,在具体的习作过程中,需要以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情感的变化,以具体的细节构成体现情感细微的不同。由此可见,“沉甸甸”不仅体现的是作者对爷爷的心疼、爱的浓烈,同时体现的是作者被唤醒的内心,是其情感生长的“枝蔓”,是作者成长的痕迹。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