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教材学表达

作者: 林亦芬

读书,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课堂让学生向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表达特点,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

一、记事类习作的叙述建模

把一件事写完整、写清楚、写具体,是很多阅读单元重要的语文要素。学生可以在单元内的课文中学习到很多语言表达的艺术,并在阅读中积累,最后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的叙述建模,对于提高学生表达的基本功大有裨益。

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围绕语文要素“把事情写清楚”安排了《麻雀》和《爬天都峰》两篇课文,还有《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让学生思考、揣摩写好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认识到写作顺序的重要,学习从看、听、想等多个角度写清楚的表达模型,在习作实践中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式,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楚。如一位学生这样写自己学包饺子的事:

一张薄薄的面皮儿,一勺搅拌好的肉馅儿,三折两折,一个可爱的饺子就在妈妈的手中“诞生”了。可是,这看似简单的活儿轮到我做时,却是那样折腾:我先剥离出一张面皮,把它平摊在手掌上。凉凉的皮儿覆盖了我的整个手掌,我不得不使劲张开五根手指来托住它。可是,面皮儿还是从手指间的缝儿里往下坠。我只得合起两只手来捧住它,然后请妈妈帮我放上馅儿。等妈妈挖了馅儿倒在面皮的中心后,我就用两个大拇指,配合着卷起一边,再按压住它来对折,圈起,捏紧两头。然而,可能我只关注捏接头处了,饺子胖胖的肚皮突然裂开,肉馅一下子涌了出来。

唉,功亏一篑啊!我只得倒出馅儿,重新换了一张面皮。这次,我把皮儿平放在案板上,然后放上一勺肉馅,并将其按压紧实,然后将皮儿对折,再对折,最后轻轻拎起两端,将它们捏在一起,我独立包的第一只饺子就这样“诞生”了。

本文作者按照包饺子的步骤,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将学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在读这样的文字时,眼前仿佛就浮现了她小心翼翼包饺子的画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力和表现力。

二、写人类习作的方法建构

在写人的习作实践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将要写的那个人写得有特点、有个性。细细阅读《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等课文,就可以发现选择一件典型的事例非常重要。而且,在叙述这件事时,要写好人物的表现,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这样才能塑造出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

我们班有一个很厉害的女孩,她是我们眼里的“学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每一门功课都非常好,成绩总是第一。也许你要说:“这种人一般叫做‘学霸’,为什么叫她‘学神’呢?”这是因为她平时也总和我们一起玩,很少见到她刻苦学习。我们都在为一道题目冥思苦想时,她却能很快解答出来,而且用最简洁、最清晰的方式给我们讲解,让我们也能豁然开朗。

这里,小作者明显没有想好典型的事例,对人物的表现也没有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因而显得空洞无力。所以,写作时可以确定一个最能体现“学神”特点的事例,再通过一些细节刻画,让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富。例如:

就拿上一次数学课来说吧,在学完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老师让我们计算一个“套中套”盲盒的总体积是多少。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个计算太麻烦了,正犹豫着先计算哪一个体积时,“学神”已经举起了手。老师疾步走过去,看了她的计算过程后,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大声表扬道:“你的方法很独到!”原来,她发现两个盲盒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外面的盒子的长、宽、高都是里面盒子的两倍,所以算出里面那个的体积之后,“套中套”盲盒的总体积就容易算出了。

我曾经好奇地问她:“平时我也没看到你比我们多学习,下课时也总是和我们一起玩,怎么你的学习就这么优秀啊?”她说:“学习并不是看时间长短,而要看效率。我喜欢动脑快速思考,对学习也很有兴趣。在该学习的时候我就认真学习,该玩的时候就放开玩。这样,学就学得专心,玩也玩得痛快,有助于更好地学习。”

三、状物类习作的视角选择

状物类的习作,尤其需要将事物的特点写清楚,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让人在共情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并受到美的熏陶。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叶圣陶先生通过对爬山虎叶子特点和触须的生长变化的观察和描写,把爬山虎充满活力的形象描写得准确而又形象。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走月亮》一文,则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和小水塘写得清新可爱。学生在写植物时,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方法,多角度观察、描摹。如有学生在写鸭脚木时,这样写道:

前不久,爸爸兴致勃勃地从网上买了一棵小树苗,说这是发财树,寓意着八方来财。我很纳闷,这个看着普普通通的植物,与“财”是怎么攀上关系的?爸爸看着我疑惑不解的眼神,笑着说:“这你就不明白了吧?且听我慢慢道来。你看这叶子,它一般是八片一组,朝着四面八方完全展开,而且,它四季常青,可不是财源滚滚嘛!”

我仔细观察,发现主干上的每一个侧枝上,只顶着一组叶片。一组叶片大多是八片,当然,也有一些是六片和七片的。椭圆形的叶片平摊开来,形成一个辐射开来的平面圆。我用手机拍照,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它的学名叫“鸭脚木”,也叫“鹅掌柴”“伞托树”,这些名字与它叶子的形状紧密关联。

爸爸是个健忘的人,自这鸭脚木买回来后,他浇水的次数屈指可数。可是尽管这样,鸭脚木依然以它饱满的绿迎接着我们的眼睛。我很好奇鸭脚木是靠什么来繁殖的,网上介绍是靠种子播种的,也有说扦插的。可是这么小的一株,哪有那么粗的主干呢?我试着掰下最底部的三根枝条,随手把它插在花盆里。一个月后,这三根枝条和上面的叶子依然葱葱绿绿的,我小心地挖出来一看,下面居然生出白白的细须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让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积累,在智慧的借鉴中运用,这样,写作的密码就被破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迅速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