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梦似幻影,故事何处寻

作者: 王强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编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对于学生而言学起来难度较大。其一,鲁迅先生的文字佶屈聱牙,学生读正确、读流利都是问题;其二,本文的写作背景距学生太远,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鲁迅先生当时的内心苦闷与痛苦挣扎;其三,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是管窥蠡测,浮于表面。“好的故事”究竟是什么,又“好”在哪里,学生始终是云里雾里。

一、“好的故事”之“好”在哪里

要理解“好的故事”究竟是“好”在哪儿,就需要走进文中鲁迅先生的梦境。

1.景物纷繁的美好

对于这场梦,鲁迅先生称其“美丽,幽雅,有趣”,这样美好温馨的景物恰恰是江南独有的风情。作者一连列举了19种景物,种类的丰富、色彩的繁杂、顺序的混乱正是对梦境的真实写照。细细品味,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幅温馨美好的江南画卷:农夫在田间劳作,农妇在村口织锦,晒着的衣裳随微风飘拂……一切都是那么无忧无虑。

除了大量的列举,省略号也在告诉读者,梦境中还有许多没有写出的江南美景。此时,教师带着学生在这段文字中慢慢走一个来回,在朗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想象,在想象中理解,在理解后诵读,学生才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2.颜色闪耀的亮丽

鲁迅先生梦中的景物几乎以银白色和红色为主,这两种颜色既属于亮色,又蕴含着作者心中对光明的憧憬与期望。“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无不给人一种波光粼粼的亮丽美感;“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胭脂水”“红锦带”使得整个河面仿佛已被红色浸染,红得让人沉醉、痴迷,“好的故事”需要这样亮丽的色彩。

这两抹亮色也正是作者内心的真实独白。银白色代表着纯洁与美好,它象征着作者那颗至真至善的纯正之心,也象征着鲁迅先生希望国家的未来如这清水般光明。红色的水面,是中国革命历经风雨,用无数献血染红的。中国的未来,也必定会像这红色的湖面给人带来热情与幸福。

3.倒影交融的奇趣

如果把文章第5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色比作一幅完整的画卷,那么第7自然就像画卷中的一个局部画面。大红花倒影的特写镜头朦胧梦幻、相互交融,这是作者不断用反复的动词勾勒出的绝美意境。“浮动、碎散、伸长、织进……”正是这样反复的动作才能逐层铺开不断交融的水影。此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品读江南画卷的独有特点,以动词的反复感受作者表达的魅力,方能深度走进这场奇趣交融的“好梦”。

有别于大红花倒影的不断交融之趣,第5自然段岸边景物的倒影则呈现循环往复之趣。文中的“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合,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同样是写倒影,同样是为了表达趣味,两种不同的写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看到了水中倒影的不同特点。

二、“好的故事”之“故事”在哪里

要想清晰地了解《好的故事》中“故事”到底在哪里,是需要细细斟酌鲁迅先生写作的“艺境”。

1.故事在文字之外

鲁迅先生所写的江南水乡宁谧、美丽的自然风光,只是故事的“形”,而透过对风光的描写,其背后所蕴藏的美好、温馨、和谐的社会百态,所传达出的对美、对光明事物的追求才是故事的“神”。

众所周知,故事是由人物、情节和环境三方面构成。纵观全文,鲁迅先生大量笔墨都在写梦境中的景色,却没有出现相关人物和情节。那么,本文内容与题目是否偏离?笔者认为没有。这也正是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艺术境界。所谓“故事”,不在文字中,而在他的心里,在他没有写下的美好期许中,而鲁迅先生正是用写下的美好梦境象征没有书写的“好的故事”。只有真正理清“景”与“事”之间的关系,才能知晓“好的故事”究竟“好”在哪里,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

文章的第5、第7、第10自然段着重描写了鲁迅先生的梦境之景,由开始的美丽丰富到相互交融,最后被撕成片片,而第4、第6、第11三个自然段中提到的“故事”则与梦中的景相互对应。那丰富多彩、温馨动人的江南水乡图就象征着所梦到的好的人、好的事;那不断交融、变化的大红花倒影就象征着不断变化、展开的故事;而当梦中的景被撕成片片也就象征着这个故事已经破灭,连一丝碎影都找不到了。理清了“梦”与“故事”之间的这层联系,学生方能理解象征这一写作手法,方能触摸文字之外的“好的故事”。而只有当学生理解了鲁迅先生是用“美景”象征没有写出的“美好故事”,才能真正触摸到鲁迅先生那颗向往美好、光明之心。

2.故事在内心之中

鲁迅先生将没有写下的“好的故事”藏在了心中,同时也藏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里。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先生的生平进行补白。那如梦境一般美好的故事是什么?或许是他幼时与闰土在瓜田里刺猹的趣事,或许是希望看到所有底层人民不再像那个脚受伤的黄包车夫一样孤独无助,或许是希望这个社会四周不再黑洞洞,不会再有人“碰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借助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勾连前后文,理解文本内涵,想象并交流鲁迅先生没有写下的那些好故事,从而真正走近鲁迅先生,走进他所绘的这一篇“好的故事”。

三、为什么称其为“好的故事”

要想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将这篇文章取名为“好的故事”,就需要了解鲁迅先生当年的处境,感悟他当时的心境。

1.处境的艰难

文章的写作时间是刚过了农历新年,别人都热热闹闹地放爆竹,而鲁迅先生却是孤独的。这段时间,他经历着《新生》流产、《新青年》解体、兄弟失和等事,这些事无不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内心冲击。

除了自我意识的苦闷,社会环境的黑暗也每时每刻地在叩击着他的内心。社会的腐败统治使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也写了不少文章抨击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禁止鲁迅先生发表文章,逮捕他,暗杀他。

个人的苦闷、社会的黑暗,使得他的处境愈发艰难,所以在他的文中“昏沉的夜”氤氲而生,其内心对光明、对美好的向往也就愈发坚定。

2.心境的坚定

鲁迅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身处绝境,却依旧能对未来抱有最美好的憧憬,自身的失意无法阻挠他追求光明的心,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一丝光明。社会的黑暗、冷酷的暗杀,也不会使他放下那支战斗的笔,他仍旧用那颗仁爱之心,为底层百姓发声,试图唤醒民众,为创造光明的社会而奔走。

于鲁迅先生而言,社会应如他笔下的故事一般美好,百姓也应如故事中的人一般纯朴而又善良。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