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用:让整本书思辨阅读有效落实

作者: 许金涛

 读、思、用:让整本书思辨阅读有效落实0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语文教育专家以及广大教师都进行了丰富的实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各种课例不断涌现,相关教学策略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推进,但也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选择的困惑,日常教学中到底怎样进行整本书阅读才是适切和有效的?在笔者看来,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删繁就简,着眼于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辨活动,指导学生自主地表达与交流。

一、激发读起来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读”这个关键,努力激发学生读起来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进而沉浸在阅读当中。

1.共读激发兴趣

师生共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很多时候,我们所进行的师生共读往往只是就阅读内容来说的,即师生共读一本书,但阅读场所、阅读时间是不一样的。2022年版课标指出,“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书本,之后不必做过多的指导和干预,也不必做过多的设计,师生一起在课堂上静静地共读一本书。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受老师的影响,受其他同学的影响,会慢慢“卷”入阅读中。课堂共读的最后,教师可以就课上的阅读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适当交流,可以交流阅读的进度,可以交流阅读时的圈画批注,也可以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还可以交流内心最深刻的感受,总之是结合本堂课所读内容即时生成表达。阅读是需要静下心来的,这样的师生共读,能让学生感受文字,体会文字当中蕴含的情感。课堂的群体共读和共同的交流,更容易激发起学生最朴素的阅读兴趣。

2.音视频激发兴趣

科技的迅猛发展,阅读也逐渐从纸质走向多元。如今,各种影视资源丰富。如果教师能加以筛选,整合利用,让文字和画面相遇,虚拟与现实结合,定能演绎出最美的效果,对学生产生更为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平时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尝试:一是借助经典的电影,如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由这本书改编而成的电影片段,学生被电影里惊险、紧张的情节吸引后,会更想到书中一探究竟。二是借助有关经典导读的短视频,这些视频既有引人入胜的画面,又有精彩的介绍,让人喜闻乐见,对于引导学生阅读是行之有效的。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班级学情,结合各种有效资源制作微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兴趣也有淡化的时候,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周期性较长、需要持续专注的任务,再加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后续的推进,很可能只会有三分钟热度。学生读一两个章节可以,读完整本书就会有难度;让班上少数学生读下去容易,让所有学生都能读下去变得困难。因此,教师还应该在“读起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力,让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加持久,让阅读走得更远。

二、搭建思起来的支架

当学生开始静下心来阅读时,思维活动已经产生。但是如果思维的深度、广度不够,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对于学生“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将会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搭建思维的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1.多角度比较阅读

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阅读的书本越来越多,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思维,把所读的书本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让这些书本之间建立起联系,那就能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如学生在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由于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不同,阅读可能难以继续。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把中外相关主题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与《西游记》进行比较,对比尼尔斯和孙悟空,看看这两本书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之后在课堂中,呈现表格(见表1),借助表格支架,让学生在两本书中来回穿梭,这时教师抛出思辨性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或圈画批注,或列出思维导图,将孙悟空和尼尔斯的外形、经历、结局等都梳理得清清楚楚,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学生养成这种多角度比较的阅读习惯之后,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得以提升。教师可以以这样的整体架构、顶层设计和问题来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持久、深入地阅读。

2.多层次思辨阅读

思维导图以其直观可视的特点在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利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形成。但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时仅仅局限于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方面,在引领学生思维方面有所欠缺。如在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出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的一系列经历,同时抛出问题:你觉得王葆得到宝葫芦后是幸福的还是烦恼的?结合书中具体情节在小组内说一说。

开放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幸福的,也有的认为是烦恼的,还有的认为两者都有。这样的观点都是有依据的,这是真阅读,因为阅读就是要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作者真正表达的要旨,需要执教者通过追问等方式让学生去领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宝葫芦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实现。学生在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旅途中尼尔斯给别人带来的帮助以及别人给尼尔斯带来的帮助分别呈现出来,从而感悟到尼尔斯在旅途中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三、建立用起来的场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有结合所读内容主动、积极、自由地与他人交流,或者进行积极的输出,阅读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如果教师能够在班级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起这种用起来的场域,即人人愿意就所读的书目主动说一说、写一写,那阅读就变得高效了。在此基础上,这种交流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学生与同伴积极交流,从而形成了主动交流的氛围。

1.微写作促进阅读交流

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形式,而微写作则是一个方便快捷、灵活多样的形式,它篇幅短,主题精练,不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在课堂上5~10分钟就可以完成。在整本书阅读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较小的切入点,可以是一个章节、一个人物、一个典型的事例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观点,及时交流。如阅读《童年》时,教师可以设置微写作话题:“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惨的,但也有一些人如一缕阳光给他带来温暖,请选择一个人结合具体事例写一写。”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可以设置微写作话题:“如果鲁滨逊没有遇到星期五,他的荒岛生活会怎么样?”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人物评价、想象补白、复述情节、缩写续写、抒发感想等,通过不同主题的微写作,让学生从多角度对书本进行思考,找到自己表达的兴趣点,找到与同学交流的共同话题。教师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在班级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交流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整本书阅读。

2.课本剧深化阅读效果

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也是综合性地解读文本、内化生成、个性创造的过程。当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如果教师组织学生选择其中某些情节或故事进行表演,既可以促进学生共同研读文本,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有益的交流。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这一类由单篇独立的故事构成的书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整地表演其中一个故事。如在学生读完《丑小鸭》这则故事后,教师可以按照丑小鸭在不同地点的遭遇引导学生排演。以在养鸭场为例,教师安排了主人、丑小鸭、鸭子们、鸭妈妈等角色,为了打磨好角色、台词以及情景,学生之间需要进行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一本书就成了学生之间交流的共同话题,这些读过的书就在潜移默化中扎根于学生心中。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使用文本,这是整本书阅读的应然旨归。

3.评价优化阅读策略

教师除了关注阅读内容、阅读成果,引导学生用起来之外,还需要关注阅读的过程,设置相应的阅读评价量表,对学生的读、思、说、写形成完整的阅读评价体系。如从阅读的态度来说,学生有没有主动阅读,每天阅读时间达到多少,相关阅读活动有没有积极参与等;从阅读的方法来说,是否合理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阅读之后有多少积累,阅读过程中是在书本上批注还是写读书笔记等,有没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评价,让学生将自我评价、生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形成评价的浓烈氛围,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连续的任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它需要教师抓住重点,在课堂上积极引领,推动学生有兴趣地读,积极地思,乐于运用,让整本书思辨阅读有效落实。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老南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