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说课

作者: 董天

《塞下曲》说课0

本文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塞下曲》为内容载体,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立体视角读教材

1.单元视角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人物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美好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与课标强调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理念相契合。

纵观教材,相关人文主题贯串一至六年级,呈现递进性(见图1),体现了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单元的编排正起着重要的衔接与发展作用。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写作要素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本单元时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品质。

2.文本视角

本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前两句写敌军溃逃,后两句写将士们准备追敌的场面。通过“月黑雁飞高”和“大雪满弓刀”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战前的紧张气氛和战场上的肃杀之气,用单于狼狈恐惧的“逃”衬托将士们英勇自信的“逐”。该诗虽没有直接写战斗结果,但让人感到敌人败局已定,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课标视角

根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及其对第二学段的要求,立足课标强调的理念“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我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了“追寻榜样力量”主题交流会这一单元核心任务,以历史发展为坐标,设计了四个子任务(见图2),对教学顺序稍作调整。其中本课属于子任务——古代诗歌朗诵会,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诗歌,感受诗歌表现的人物品质。

二、学生立场探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在诗歌朗读、诗意理解方面有一定积累,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已经学过两首边塞诗,对边塞诗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诗句理解停留在字面上,很难真切体会诗中的人物品质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不了解学习边塞诗的现实意义。

三、整体规划定目标

在反复研读文本之后,我将学情与德育融合,以课后习题为依托,制订了本课的学习目标:(1)读准多音字“单”,随文学习生字“雁”。(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并背诵。(3)运用借助注释、提取信息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气概,体会诗人渴望建功报国的志向。

四、因材施教说方法

古诗言简而意无穷,教学时要注重朗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画面,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等。

五、分层进阶展学程

教学本节课时,教师以单元子任务一 “古代诗歌朗诵会”为驱动,创设学校公众号《追寻榜样力量》栏目开展“征集榜样人物推介词”活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五个学习活动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活动一:入边塞之境

明确单元任务后,我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边塞诗《出塞》和《凉州词》,唤起学生对边塞的直观印象。接着导入课题,明确“塞下”的意思,了解“曲”是一种体裁。再带着理解朗读课题,读出将士们的气势。

活动二:知边塞之事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学生自由朗读后,我相机正音,指导读准“将”和“骑”,用据义定音的方法掌握多音字“单”。接着,通过范读、组织学生分组读、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韵律。

2.梳理方法,理解诗意,感知战场形势。我播放乐曲版的《塞下曲》让学生欣赏,告诉他们这首诗不仅是军歌,还是一首叙事诗。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运用提取信息法,了解诗歌大意。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我相机板贴“起因”“经过”词卡,把“时间”“地点”等要素以简笔板画的形式直观呈现。

活动三:品边塞之勇

1.紧扣描写,体会品质。我通过提问“短短一首诗,如电影般给我们还原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再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月黑”“雁飞高”“大雪”和“满弓刀”想象画面,感受气氛的紧张。追问“故事主角是将士,为什么要给单于特写?”,引导学生抓住“逃”和“逐”,通过对比感受戍边将士的勇敢,再配上音乐读出感受。在此过程中,随文识“雁”字并指导书写。

2.小组合作,想象补白。我运用想象补白策略,先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再引导学生针对故事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完成口头续编,最后对照评价量表进行反馈。其中,评价标准中的“用上连续的动作”勾连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比较阅读,学法迁移。我告诉学生《塞下曲》是一组诗,组织学生比较阅读《塞下曲(其六)》,以文带文,实现学法迁移。

活动四:颂边塞之情

1.补充资料,体会诗人精神。通过适时的资料补充,我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卢纶虽一生坎坷,但始终持有保家卫国之志,梦想“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带着这种敬佩之情,再次诵读古诗。

2.推介交流,歌颂边塞豪情。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与感受,我组织学生现场为诗人卢纶、戍边将士或现实生活中的战士们写下推介语,进行分享。

活动五:立爱国之志

通过出示不同诗人笔下的边塞诗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和平年代我们还要学习边塞诗?随后总结升华:“穿越千年,这些边塞诗如同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历史的烽火连天,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未来,你们或许也会成为军人,或是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也能贡献一份力量。这不仅是我们血脉中流淌的深情,更是我们肩负的历史担当。让我们满怀敬意,通过诵读,把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和平小学东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