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辩论“辩”人物品质

作者: 王颖

2022年版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要求学生“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意在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出发,通过比较、推断、辩论等多种学习方式,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收获思考的智慧。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使他们主动深入学习课文,在交流中锻炼思维,在辩论中促进智慧提升,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草船借箭》为例,谈谈巧用辩论“辩”人物品质的教学策略。

一、辩论诸葛亮的人品——是否讲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阶段是学生逐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诚信教育不仅能够塑造他们诚实守信的品质,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以课文中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依据进行辩论,能让学生在思辨中学会如何做人。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主要讲诸葛亮通过智谋从曹操那里得到了大量的箭矢。题目中使用了“借”字,字面意思理解为这些箭矢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的,但是最后船只东行,诸葛亮把所有的箭都运了回去,没有归还一支箭。中国历来就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古训,诸葛亮借箭是不是诚信的行为?课堂上,教师根据学号的单数、双数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适当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反方的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进行佐证,认为诸葛亮既然要造箭矢,就应该用原料真真实实地造,而诸葛亮却巧用计策,使曹操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让士兵把箭射在对方船上的草把子上面,轻松拿到了十万支箭,这种行为属于欺诈,不讲信用。但是在深入研究以后,正方学生认为题目中的“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借贷行为,而是诸葛亮为了完成军事任务采取的巧妙计谋。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各方都会运用各种策略,虽然有些不符合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但在战争中是常见的。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面对困难能做到毫不畏惧,巧借天时地利,在运筹帷幄中轻松取得胜利,足见他是一位神机妙算、智勇双全的杰出军事家,并不是缺乏诚信的小人。

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不能断章取义,而是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进行客观分析,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对人物进行评价。

二、辩论周瑜的人品——是否忠于国家

热爱祖国、忠诚于祖国,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也是我们全社会大力倡导的风尚。但许多历史人物都是具有多重性格的,对小学生来说,从课文列举的事例中辨认清楚人物的特征难度比较大,而采用辩论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人物的性格。

《草船借箭》中的周瑜担任都督一职,是东吴的重要军事统帅,他理应知道三天内用常规的方法造十万支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是还要暗地里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准备齐全,内心希望诸葛亮完不成这桩军事任务,他这样做是不是属于忠诚国家之举?课堂上进行第二次辩论,教师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寻找辩论的依据。作为都督的周瑜,当然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他对诸葛亮的第一次对话分明就是明知故问。诸葛亮要是回答正确,就落入周瑜的圈套;要是回答不出,周瑜就有理由唯他是问。如此来看,无论诸葛亮怎么回答,周瑜都能打上如意算盘,这句话背后的秘密就是引诱诸葛亮上钩。第二次对话时用“这是公事”让诸葛亮推脱不得这个难事,周瑜的官位要比诸葛亮高,他就可以拿公事来压诸葛亮。第三次对话时周瑜虚伪地说“可不能开玩笑”,第四次对话时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不能反悔。后来周瑜又吩咐军匠们拖延时间。在辩论时,反方学生抓住周瑜面对重大军事竟然采用“诱、压、逼、伪、拖”等办法,竭力阻挠诸葛亮完成军事任务,认为这是不忠于国家的表现,而正方学生则认为周瑜看似是在与诸葛亮商议军事,实际上暗藏杀机。但他并没有真正实施危害国家的行为,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要长长自己的威风,打压诸葛亮的气势,他这是在耍心机,并不能代表他不爱自己的国家。

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反复品读文本语言,发现了文字背后的秘密,识破了人物“心机”,对人物的品质就有了全面的认识,学会了多角度去审视人物的多面性,形成了客观的人物评价。

三、辩论鲁肃的品质——是否两面派

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可以从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前后关联,根据他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伦理标准做出思考。学生经常会简单地给人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这样的判断是不全面的,因此,需要通过辩论来正确地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肃在课文中的描述虽然不多,但他在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也算功不可没。在《草船借箭》中,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周瑜敢告诉他内心的秘密?为什么诸葛亮也吩咐他秘密做事?他是不是一个两面派?正方的学生从课文的第3自然段鲁肃对周瑜的问话中可以看出,鲁肃对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心存疑惑,但他并没有当着诸葛亮的面说破,而是在诸葛亮走了以后才私下里询问周瑜,可见鲁肃与周瑜的交情很深,而周瑜毫不设防地把自己的私心说给鲁肃听,说明他是非常信任鲁肃的。鲁肃见到诸葛亮时,没有向诸葛亮告密。诸葛亮让鲁肃准备船只、军士,但不能告诉周瑜,鲁肃也做到了。课文中的插图描绘了诸葛亮与鲁肃正在船舱内谈笑风生的画面,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是非常要好的。鲁肃和周瑜、诸葛亮都能和睦相处,说明他为人处世很圆滑,是个双面派。反方的学生也从课文中搜集到“证据”:鲁肃既能为周瑜保守秘密,又能实现对诸葛亮的承诺,说明他是一个忠厚老实、忠诚守信的人。虽然他能看透周瑜的心思,也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敢于立下军令状,为什么要悄悄地准备船只、军士,但他知道信守承诺才是保卫国家的关键,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肃不是一个搬弄是非的“长舌妇”,而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还有学生借用从课外读物中了解到的信息:鲁肃一生主要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维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由此可以证明鲁肃并不是一个两面派,他谦虚谨慎,是一个忠诚于东吴的谋士,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

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参与了讨论,辩论双方都各执一词,思维敏捷,大胆“抛”出思考的火花,个人的口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辩论,不仅仅是双方口头上的较量,更是相互对立的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较量。在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辩论的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兴趣,让学生在寻找辩论证据的过程中主动深入阅读课文,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更好地理解内容,思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徐龙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