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单元整体视域下观察类课文的教学

作者: 李百玲

2022年版课标在第二、第三学段都提出了“观察”的相关要求,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材也非常关注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多次与单元表达要素关联,将观察作为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在教学时,教师就要紧扣观察的具体要求,统整文本与学情等设计听说读写的学习任务群,从而让学生高效地完成习作任务。笔者以《搭船的鸟》一文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

一、基于教材定位,在单元内容中聚焦不同

为突显本单元的重点“观察”,教师在单元教学之初,可以先从习作单元的编排特色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前后联系、纵深对比,观察发现习作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的不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会观察”的期待。

首先,教材中有精美的插图,但很容易被学生忽略。教师可以利用《花的学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的插图,根据学生学情,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明晰哪些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得到的,初步体会作者留心观察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留心、细致观察,就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由此,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语篇章页”中的图案,明确本单元的重点是要学会留心观察,学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人、事、景等,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其次,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综合性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主题为抓手,组织学生进行统整性学习,从单元整体层面规划学习内容,并让学生对即将开展的学习内容形成初步了解:对精读课文,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观察并将事物的特点展现出来;习作例文提供了借鉴和模仿的参照资源;“交流平台”则是对范例文本观察方法的梳理、回顾与整理,为后续的“初试身手”提供方法迁移的实践性平台。这样,学生不仅会对习作单元的编排结构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为后续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置板块任务,在逐层进阶中习得方法

2022年版课标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的“组织与呈现形式”,教师可以借助具体的学习任务单以及层级进阶的学习任务群,将作者观察的内容以及如何观察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

首先,激活多维感官。很多学生对于观察的认知比较局限,在没有学习本单元之前,认为观察就是纯粹的“看”。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以课文为蓝本,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描写了哪些事物?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学生基于原始的生活经验明白作者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多种感官,细心观察景物。以“听”的方式,描写了雨声;用“看”的方式,关注了撑船的船夫以及搭船的那只翠鸟;还调动了思维,通过“想”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猜测。作者正是在边听、边看、边想的过程中,不断丰盈着自身的收获。由此,激活学生的观察经验,引导学生通过用鼻子闻、用手摸等不同的方式去感受。

其次,进行多维度观察。很多学生对于观察,总是局限在一个角度的“看”上。教师可以借助课文第2~4自然段,让学生关注作者描写翠鸟的部位和颜色等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从这些方面进行观察和描写?”紧接着,利用语段呈现的信息资源,如表示颜色的“红色的长嘴”“翅膀带着一些蓝色”“羽毛是翠绿的”,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是最能体现翠鸟与其他鸟不同的部分,展现了翠鸟在形态和颜色上的与众不同。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紧扣翠鸟的身体部件,尝试运用语段中的语言去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教师还可以将作者描写外形的语段整体呈现,让学生与自己的表达对比,从中发现作者不仅合理确定了观察和描写的内容,同时也非常关注观察和描写的顺序,将翠鸟的外形特点完全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感官、多维度的视角观察,让学生认识到观察引领表达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无料走向有料所起到的重要价值,为学生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三、搭建实践支架,在模仿创生中迁移运用

基于教材读写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所有精读课文与习作例文,都是为单元习作所提供的范例性样本。因此,教师可以搭建支架,推动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出示五张鸟儿的图片,其中有一幅是翠鸟图,另外四张都是其他鸟类。组织学生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一边阅读文字,一边观察这些图片,在联系对比的过程中辨认出哪一幅图是翠鸟,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进一步认识到作者准确、形象的表达都源于其前期深入细致的观察。

其次,结合课文第3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教师可以在学生习得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实践。教师出示燕子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燕子的外形,并模仿作者的写法去写,再依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遴选出最具有燕子外形特点的语段。在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之后,教师相机为学生出示下一学期即将学习的郑振铎的经典名篇《燕子》的第1自然段。这样的表达实践,将合理进行观察、遴选表达素材、学会有序呈现等多维学习成果进行了集中、统一的呈现。

再次,对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教材依照不同的学段,设置了一连串层级鲜明的进阶性语文要求。作为起始性、阶段性的观察,具体要求定位在“留心观察”上,旨在唤醒学生内在的观察意识,并且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教师除了针对外形观察的部分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练笔之外,还可以针对动态的“捕鱼”场景,为学生播放一段“小鸡啄食”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假如生活中,我们无意间发现一只小鸡不停地将自己的嘴伸向泥土中,还不断地点着头,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借助这样的交流与探讨,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资源是广阔而丰富的,只要留心就能捕捉到习作中需要的素材,从而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意识。由此,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形成整形印象,然后交流观察到的动作和状态,同时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动作,教师可以采用慢放甚至回放等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分解。最后,组织学生将看到的“小鸡啄米”的过程写成一段话。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更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准确解读和把握教材中习作单元的结构,确定精读课文的范例价值,通过开发和运用,为学生从读到写的切换和转化提供支撑,从而高效实现单元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发区校区)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