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故事资源,让古诗词教学更有效
作者: 蒋晓雯 张瑾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整合运用与古典诗词相关的故事资源,利用其形象可感的趣味性元素,将古诗大意的了解、背景资料的拓展以及悠远意境的体悟,鲜活地呈现在课堂中。
一、聚焦诗歌题目,拓展统整的故事资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不仅起到概括和提炼文本内容、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转化成为教与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可以从古典诗词的题目入手,以题目为切入点,巧妙引入故事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编选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与对亲人的思念。诗人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句描绘了重阳佳节思念远方兄弟的孤独感受,展现了浓厚的乡愁与亲情,读来令人动容。但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如何在整体理解古诗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呢?很多教师都会在理解大意向体悟情感的过渡环节,通过资料拓展和创作背景介绍,试图引导学生体悟诗歌情感,但资源的后置呈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悟。基于此,教师可以紧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以资源前置的方式入手:首先,利用题目中的“九月九日”,以讲故事的方式,拓展重阳节的相关资料。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来历可追溯至《易经》中“九”为阳数之说,两阳相重,故称“重阳”,寓意长久长寿,自古就有登高赏秋、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等习俗,以祈愿健康长寿,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师可帮助学生从信息层面了解这一传统佳节的相关知识。其次,紧扣题目中情感之源的“忆”字,将王维与重阳节相关的故事融入教学:年少王维远离家乡,来到都城长安,适逢重阳佳节,被京城的繁华热闹所吸引,但又因自己孑然一身,触发了对故乡、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所以有感而发。
在教学中,教师以诗的题目为抓手,借助故事前置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整体把握时代背景和节日氛围,为学生的古诗学习提供了情感基调,了解王维年少离家、身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的状态。
二、借助知人论世,统整关联的故事资源
《孟子》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因此,教师要借助鲜活可感的故事资源,与古诗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诗歌字面上的景、物向着人之志向的维度进发,从而不断深入理解古诗词。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古诗三首》都是典型的咏物诗,借物咏怀是这一类型诗歌最为重要的表达方法。如何找准古诗描写的事物与诗人意欲表现的人之间的联系点呢?以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为例,作者以简练而精准的语言,展现了从“石头”制作成为“石灰”的过程,这与诗人于谦想要刻画自身形象以及表达的志向有什么关系呢?很多学生不理解。对此,教师就可以相机讲述诗人于谦的生平经历。由此,学生再次走进诗歌,就能从诗歌展现石灰生产历程的文字中,与诗人于谦的生平经历联系起来,继而感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背后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人生志向。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经历“知人论世”的理解历程,提供了最真实、最可感的素材资源,顺应咏物诗“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了借物咏怀的表达特点。
三、聚焦关键诗眼,对比细化的故事资源
古典诗词用字讲究,语言精练,流传了众多诗人锤炼的千古佳话。这些经过诗人千锤百炼的文字,在整首诗中就成为了独具表达魅力的诗眼,呈现出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聚焦诗眼,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呈现背景资源,就能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与诗人、古诗之间的对话。
以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为例,王安石修改“绿”字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其中一些细节仍值得学生细致品味。为此,教师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讲述王安石多次修改“绿”字的故事:最初,王安石并非使用了“绿”字,而是用了“到”字,觉得平淡无奇,又改为“过”字,仍觉不妥,随后分别调整为 “入” “满”等字,均不满意。最后,他想到了“绿”字,顿觉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一个“绿”字,不仅描绘出江南水乡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的景象,更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巧妙地融入其中。教学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体会原句与其他版本的区别,然后讲述王安石修改“绿”字的故事。教师指导学生对比不同版本,引导学生感受“绿”字所营造的生动画面和深刻情感,相机感受诗人如此用字的真实用意,并由“绿”字顺势展开画面的想象和情感的体悟。
在教学中,教师融入了诗词修改细节,让学生体会诗人锤炼的用字效果,为后续学生紧扣诗眼、展开想象提供了背景资源,实现了理性辨析和感性体悟的有机融合。
四、把握诗歌体裁,遴选适切的故事资源
以古典诗词为例,不同的划分标准就有着不同的诗歌类别归属:依照诗词表达的风格划分,可以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分;依照诗词的内容,就又可以有田园、送别、咏物之别。
教材四年级上册编选了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经典诗作《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以雄浑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诗的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将领的期盼,以及对国家安宁的强烈向往。整首诗充满了边塞特有的荒凉、悲壮和豪情,极具边塞诗的韵味,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但对于当下处于和平幸福生活中的学生来说,这种边塞诗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很多情况下只能停留在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无法真正理解边塞诗这一类型。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的生动性,紧扣这首诗中“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帮助学生借助鲜活的人和事打开边塞诗的大门。教师可为学生讲述“飞将军”李广的一些英勇事迹和故事。
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李广这位“飞将军”的形象,感受了边塞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恶劣,以及将士们在恶劣环境下坚守边疆的艰辛和悲壮,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边塞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古诗是诗人在整个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内心活动、情感激荡以及人生志向的集中体现,每一首古诗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教师要搜集、整合故事资源,为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古诗大意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港小学/江苏连云港市建宁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