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教学中的任务设计路径探索
作者: 李玉娟现代诗拥有精练的措辞与生动的意象,兼具核心思想与深层含义,其朗朗上口的韵律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但要想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现代诗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教师需要借助合理的思维逻辑,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能力等方面出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为例,探讨现代诗教学中的任务设计路径。
一、朗诵诗歌——找寻韵律之美
现代诗是诗歌的一种。在诗歌中,韵律是其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在吟诵时,诗歌总给人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那么显而易见,朗诵自然就是诗歌类文本学习的基本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发现诗歌的抑扬顿挫之美。
在朗读现代诗时,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诗歌的节奏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对诗歌的停顿进行分析。首先是语法停顿。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这段话中, 通过解析语法,我们应该怎么停顿?学生发现句中出现了“尽管”“还”这两个副词,在副词后面一般会接上动词或者形容词,因此作为这二者间的过渡,学生就可以在副词后进行一个停顿。同理,句中“驮着”是表示一种动作状态,后面接着“斜阳”,就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停顿,从而突出句子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其次是逻辑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或某种情感,读者可以在书面上自行停顿,或者在标点处作较长的停顿。如教师让学生分析“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句话如何停顿,学生发现这里的“掉”字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江上落日之景,因此“掉”字自然就是该句的重点。为了强调“掉”这个动作,提升句子整体的画面感,学生就可以先以舒缓的语调来读“双翅一翻”,待读完“斜阳”后进行停顿,加重语气读出“掉”字,从而让画面栩栩如生。最后是情感停顿。如诗歌最后一句“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非常明显,是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一瞬的红颜”就是作者所感慨的对象,因此为了突出诗中的情感,学生就可以在“也妆成”后进行停顿,以无声胜有声,紧接着读出“一瞬的红颜”,让诗歌的情感来到最高潮。
教学现代诗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掌握节奏,感受声韵之美。学生只有读好了现代诗,才能在字里行间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从而逐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品味诗歌——感悟文字意境
诗人艾青曾经说过:“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现代诗是富有画面和想象的,在画面的衬托下,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思绪的源泉和浓厚的情感。因此,教学现代诗,教师要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文字,要捕捉画面中的意境,要用想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的内涵之门。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诗歌内容对诗中的整个场面进行想象:“同学们,鸟儿、斜阳、秋江、芦苇,到底构成了怎样的一幅景象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打开思维,将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学生根据诗句,大致可以描绘为:“黄昏时分天色渐暗,夕阳洒下余晖。江面平静如镜,倒映云彩与夕阳,波光粼粼。归巢的鸟儿虽疲惫仍坚持飞翔。岸边芦苇被夕阳染红,摇曳生姿。”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度解析这些景色背后的意境。先以“归巢的鸟儿”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根据我们刚刚对景色的想象,知道了这是一群疲倦的鸟儿依旧向着巢穴飞去,这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呢?”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想象着群鸟归巢的画面,逐渐就会联想到那些迫切归乡的人们,由此发现“归巢”其实象征着人们对家的思念与渴望,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继续说道:“同学们,斜阳洒落在江面上,此景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先前的想象,“傍晚时分余晖洒落在江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终会暗淡,这番美景也就不复存在”,不禁就会联想到作者正在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最后在“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一句中,教师提问学生:“这句话中,为什么芦苇会变成红颜呢?”学生答道:“因为是夕阳染红了芦苇。”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幅画面中“头白”和“红颜”二者的对比。学生发现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变得美丽,实则是暗示着看似平凡的事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能焕发出惊人的光彩,从而理解到作者隐喻自然的瞬息万变和美丽的难能可贵。
从想象出发,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诗歌中的世界,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秋晚江景图,从而在想象中感悟文字更加深层的意境。
三、创作诗歌——抒发内心情感
写诗实际上就是抒意,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是诗歌的创作者。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秋晚的江上》中的意境和内涵,仿照着作者的写法,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想,延展内心的情感共鸣。
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呢?假设学生想要表达思乡之情,《秋晚的江上》中作者写的是“归巢的鸟儿”,那我们就可以替换成“炊烟”“月亮”等同样融入着思乡情感的景物。仿照“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学生就可以写“袅袅的炊烟,伴着微风,升起在这月色之下”。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其他景物表达出与作者相似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接着是表达出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原诗中写“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夜色来进行模仿,如“夜色渐浓,村落归于宁静”。这样一来,就与先前的“炊烟袅袅”形成对比,表现出时光的流逝。最后是展现平凡的美丽。仿照原诗中“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教师让学生选择“小溪流”等较为常见或普通的景物作为对象进行写作,学生写道:“林子深处的小溪,也散发出神秘的光彩。”这样一来,平日里普普通通的小溪,在月色下也被附上了一层朦胧的美感。最后学生把诗完整地组合起来,就得到“袅袅的炊烟,伴着微风,升起在这月色之下。夜色渐浓,村落归于宁静;林子深处的小溪,也散发出神秘的光彩”。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成为创作者,丰富了想象,让学生展现出自己对事物与众不同的看法。学生用澄澈的童心和富有情感的文字,表达着所见所闻所感,将所学所得真正运用在生活之中。
诗是语言的美,诗是心灵的美,诗是理想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巧学现代诗,为学生设计合理的任务路径,让学生成为朗读者,成为品味者,成为创作者,用更加细致的角度去解析诗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帮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走向远方。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