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能力培养的文言文教学例谈

作者: 高妹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宝贵的人文精髓,其语言美及蕴含的民族精神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022年版课标在“核心素养”部分指出:“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采取适切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美,表达创造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一、关注节奏韵律,引导学生美读

文言文在修辞上常采用双声、叠韵、排偶、回文、反复等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以美感。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节奏韵律,引导学生美读课文,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文章的音韵之美,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本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些句子采用了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美,读起来节奏和谐,音韵回环,清晰流畅。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标出停顿,之后进行自由朗读。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同桌互读、小组内读和全班展示读,比一比哪位学生读得最美也最有味道,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音韵之美,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审美教育。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特别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应从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奏韵律等方面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美读是一个让学生感受、感知和领悟美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读需要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让听者能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课文的节奏韵律和情感等读出来,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引导品词析句,审美鉴赏语言

文言文语言凝练,内涵独特,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层赏析,深入品鉴课文中蕴含的美,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文本语言的表达之美,锤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走进文本的深处。

如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中的第2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一连串的四字韵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少年中国的前途无量。文章句式整齐,并且逢双句押韵,这种句式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之情,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鼓舞。教学这一段话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四字韵文的诵读形式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这段话的意思,通过对课文中词句的品味赏析,学生明白了“红日初升”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象征着少年中国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来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等。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读着这些句子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喜欢哪些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作者笔下的语言美、情感美,单靠教师说学生是很难感受到的,教师可以从审美视角引导学生品味欣赏文本的语言美,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在无形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三、鼓励迁移运用,指向审美创造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独到之处,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文本的情感美和语言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迁移、模仿、运用,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情感的内化,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中,“群儿戏于庭,一儿……”这种句式是文言文中常用于描述情景或者时间的句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群儿还会戏于哪些地方?写一写。在想象中,“群儿戏于巅,群儿戏于林,群儿戏于溪,群儿戏于……”这样的句式学生脱口而出,他们不仅掌握了“戏字句”的用法,而且也从中感受到了创造表达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教学《书戴嵩画牛》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着“耕当问奴,织当为婢”这句话,以“______当问______;______当问______”的句式写一写。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的仿写如下:“学当问师,工当问匠;食当问厨,病当问医。”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促进了文本语言的内化,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课文特点为学生营造富有文学色彩的表达氛围,引导学生向古人一样去表达,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挑战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创造表达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体会文本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2022年版课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是作者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的有机结合,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学文化价值。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欣赏的视角,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文本的艺术美和自然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扮演杨氏之子和孔君平,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在表演中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和智慧应答等,使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文言文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交流。如《精卫填海》一文中精卫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勇于抗争的精神;《囊萤夜读》中车胤没有被家庭困苦的条件磨灭自己的心智,而是想尽办法读书,表现出刻苦读书的勤学精神;《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小儿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等。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美,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使学生体悟到中国古代文化之美。

在小学阶段带领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直接、有效的传承方式。教师要善于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美,通过品词析句等引导学生欣赏美,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学会表达美,体会文章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南平市夏道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