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 董映红

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升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教材选文丰富,蕴含着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对于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载体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蕴含的优秀文化进行挖掘与渗透,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从汉字的演变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展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汉字的音、形、义等特点,帮助学生快速记住汉字。

如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人之初》一文选自我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蒙学读物,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千白”,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汉字的音、形、义,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还要给学生讲解与渗透《三字经》以及相关的蒙学知识和中华故事,激发学生诵读传统蒙学读物的兴趣,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几乎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出处和由来,如象形字、会意字等,这些汉字都充分反映了古人的聪明智慧。教学汉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些汉字的演变与由来。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探究汉字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有的汉字蕴含着一些小故事,有的汉字是一幅画,还有的汉字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等密切相关,教师需要在识字教学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渗透,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阅读教学中

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戏剧文化等。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时,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发明纸之前人们记录事件的形式,以及纸的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优势等。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纸的发明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还要让学生对我国的四大发明有整体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课后练习,提取相关信息,明白发明纸之前人们记录事情时每种方式的优势和缺点是什么,然后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纸在记录事情方面的优势,说说蔡伦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是什么。最后,让学生借助网络查找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发明的相关资料,以图片或者文字的形式把这些古代发明的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这位活动,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发明创造方面的优势,并由衷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决心,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中

古诗词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如五年级上册《示儿》这首诗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浓郁、强烈的部分,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壮志未酬的遗憾,感受作者对祖国收复失地的期盼之情。学完古诗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渗透,引起学生共鸣,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作者内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古诗词中描写爱国主义、亲情、友情以及思念家乡方面的诗词有许多,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珍贵的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结合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渗透,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中

教材中编排了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围绕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进文化,亲近文化,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编排的内容是“中华传统节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编排了“遨游汉字王国”,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编者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在“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活动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哪些,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传统节日及相应风俗背后所寄寓的美好情感。开展本次活动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我国重要传统节日的日期及各地习俗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个,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这些传统节日的喜爱,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研究、分享等过程,不仅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而且产生了对生活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特点,挖掘出教材中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戏剧文化等方面蕴含的文化元素,组织学生开展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插艾叶、包粽子、做腊八粥、写春联、猜灯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激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决心,从而把核心素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教师要认识到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文化自豪感方面的重要性,要根据教学需要,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更好地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