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统领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顾伏林摘 要:针对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相关部门倡导历史教师采用大概念来整合教学内容。从大概念的角度进行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在知识层面对教学内容实现整体把握,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本文首先概述了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及意义,提出通过大概念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此外,这种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大概念 高中历史 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5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鉴于新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与学术深度,采用大概念与大单元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一线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并有效执行这些策略,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运用大概念来规划教学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还能实现教学方式与评估体系的改进,进而推动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包括批判性思维、史料分析能力及历史认知水平的提升。这种教学法不仅强化了知识的系统性,还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大概念对于构建教学框架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它强调的是提炼出学科中本质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跨越具体事件或时期,理解更广泛的规律与联系。与此相辅相成的是大单元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整合性的教学活动,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路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未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具备更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1.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从大概念的视角设计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关键在于系统地整合零散的历史知识点,构建起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而且能增强其记忆效果,促进系统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学生可以超越孤立的事实学习,实现对历史进程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体验
从大概念的角度出发,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核心主题如“现代化进程”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揭示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这不仅能鼓励学生从多元视角进行分析,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深入探究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学生能够理解特定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发展脉络,学会如何在复杂的信息中寻找线索,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推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新
在大概念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例如,探究学习、小组讨论以及情境模拟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发现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小组讨论则促进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情境模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这些互动式的方法不仅提升了课堂活力,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大概念教学框架能够促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理解历史。例如,通过“民主与法治”和“科技与生活”等主题,学生可以分析历史现象及其背后的关联。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事件,还能够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究这些大概念的过程中,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增强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助推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大概念教学视角要求历史教师从宏观层面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优化教学效果,更新教育理念,并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项目学习、小组合作和情境模拟等提高教学实践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大概念统领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1.依据历史教材内容,明晰大概念
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解析人类历史进程,强调在特定历史观下的系统化学习。历史教材不仅紧密贴合高中课程标准,还蕴含丰富的认识价值,旨在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因此,教材内容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实施单元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全面剖析教材内容,包括单元引言、课时内容及辅助材料,系统把握教材结构。其次,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异同,尤其是与初中教材的相关部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确保初高中教学的顺畅衔接。最终目标是实现跨单元内容的有机整合,通过“大概念”将不同单元内容串联起来,拓展学生的宏观历史视野。
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将“全球化的世界趋势”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两个单元相结合。通过梳理这两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并与初中教材对比,发现学生对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已有一定了解,但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方面可能存在认知空白。基于此,教师可以提炼出“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演进”这一核心大概念,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教学。
2.提炼单元核心,确立大概念
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深入分析单元内容,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梳理出贯穿整个单元的历史主线。只有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炼出关键问题,才能形成统摄性的大概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首先,教师应当细致研读教材,识别单元内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这种梳理,教师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和内在逻辑。其次,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而难点则是指学生在理解上有较大障碍的部分。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重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核心知识,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最后,提炼关键问题是形成统摄性大概念的关键步骤。教师应该围绕单元的核心主题,提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现象的本质,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六单元为例,这些单元涵盖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通过对这两个单元的深入分析,可以提炼出“民族危机加剧”和“救亡图存探索”两条主线,展现了中国各阶级在这一时期为挽救国家命运所做的各种努力。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可以围绕这两条主线梳理出“旧民主主义时期救亡图存”的大概念。这一概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历史背景,还能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社会力量在救亡斗争中的作用。如,可以联系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看到这些事件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进程。通过对“民族危机加剧”这一主线的分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各阶级在寻求变革和救国道路上的探索。同时,“救亡图存探索”这条主线则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阶级和群体在面对危机时所采取的不同的救国策略。
3.设计教学目标,把握大概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运用大概念旨在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细化教学目标,通过每课时的教学阐释小概念,并建立小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递进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师应明确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当与单元教学目标相一致。通过细化目标,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每一课时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其次,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阐释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小概念。这些小概念是构成大概念的基础,通过逐一讲解,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更复杂的历史现象。最后,教师需要建立小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递进的知识结构。通过展示不同小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发展脉络。
例如,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这一概念中,教师可以设定以下四个具体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首先,通过分析历史地图,让学生理解救亡图存的迫切性。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中国面临的领土危机和内外压力,从而加深他们对救亡图存的认识。其次,探讨具体的救亡实践案例,反思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救亡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帮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重影响。其次,理解不同阶级在救亡斗争中的角色和贡献。教师可以介绍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在救亡斗争中的表现及其贡献,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阶级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形成对历史多维度的理解。最后,梳理救亡斗争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救亡斗争与民主革命之间的关系,探讨救亡运动如何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以及这些斗争对后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救亡图存与民主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
4.梳理单元知识结构,落实大概念
新《课标》与统编版新教材的变革,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具有显著差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挑战。教师需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效整合复杂多样的历史知识与深奥的历史概念,提炼出单元的核心大概念,实现以素养为导向的高效教学。为此,教师应聚焦于单元核心大概念,系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整合核心知识与概念,优化知识框架。同时,遵循“逐步分化”与“综合协调”原则,围绕核心大概念进行阶梯式整合。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包含四课,教师应专注于核心大概念,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该单元涵盖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及文化历史内容,教师需按照“逐步分化”与“综合协调”的原则,对四课内容进行阶梯式整合。由于新《课标》对两宋与辽夏金元时期的教学要求各有侧重,教师应重视北方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将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辽夏金元的民族融合进程相结合,突出北方少数民族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通过这样的整合,教师不仅能够突出教学重点,还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对辽宋夏金元时期全面且深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各民族间的互动与融合,以及这一过程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历史思维和民族认同感。
5.结合合理的教学评价,进一步深化大概念
在大概念视角下的历史单元教学评价实践中,教师应当着重考查学生对单元整体的理解、历史思维的形成以及各项能力的运用。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大概念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评价维度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能否准确列举出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革命事件及其时间节点,如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以此检验学生对该时期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学生是否能够系统地整合所学内容,构建起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与发展,从而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与体系构建能力。提出如“抗日战争的胜利如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或“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等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历史事实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个人观点,以此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及论证能力。通过这些多维度的评价内容,教师不仅能全面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层面上的成就与不足,还能根据评价反馈,精准评估教学实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进而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其历史思维与综合素养。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以清晰的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有机整合单元内部的知识点,构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教学体系。此设计路径着重从大概念层面入手,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逐步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架构,从而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韩静《大概念视野下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年第30期。
[2] 张利娟、冯一下《同根共生,互得益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3] 王楠楠《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阜阳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顾伏林,1970年生,男,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