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大单元视角的小学科学作业改进策略
作者: 孔玉妤摘 要:探寻改进作业的策略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切实需要。文章在四年级科学作业改进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作业设计的整合策略和实践类作业完成指导的策略。通过单元整合来优化作业设计和实施的策略,平衡了作业的质与量;通过找联系、开思路、搭梯子的策略指导探索实践类科学作业,紧抓科学课程性质,实现科学作业的减负提质。
关键词:“双减”;科学作业;作业改进;小学科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等意见,进一步明确作业亟需控量提质。恰逢《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主要变化之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指出课程目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明晰了从“教书”走向“育人”的践行路径,作业作为实施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一,教师必须要针对科学作业进行观念上的更新和改进策略的钻研。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改进的视角、立足点和策略导向
大单元指依据课程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主题展开的具有体系的课程单元。在大单元视角下改进科学作业原因有三。一是符合“双减”的政策导向,降低学业负担,避免短视化、应试化的教育。二是契合课程理念,大单元作业更有利于科学安排进阶学习,作业类型多元化的同时更有序更整合。三是提高作业质量,大单元作业设计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
“双减”意见中指出的“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加强作业完成指导”这两点,对教师如何落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以作业设计作为作业改进的第一个立足点。科学作业的设计应是以课程和学情为基础的,包含作业功能目标、作业内容、作业实施流程、作业评价方式等的科学规划和完整安排。以作业指导作为作业改进的第二个立足点。科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倡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观察类、实验类、造物类等多元化的科学作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这本来有趣又有锻炼意义的作业却成为学生抗拒、家长困惑的事情,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作业指导不到位,因此作业指导对于充分发挥作业功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小学科学作业改进需要明确并坚持全面育人的导向,紧扣科学课程总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下,我们需要深挖科学作业的育人目标。目标指向让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品质、实践创新、生活方式等发生实质性的成长。
二、优化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要实现作业的控量提质,在优化作业设计时,在大单元的视角下实施“整合”是策略的关键。下面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为例,立足单元作业设计探讨小学科学作业改进策略。
(一)“课—作—评”单元作业纵向整合策略
纵向整合是指按照单元分课时,将随时间进行的教学活动串联起来,此处的串联是环环相扣式的链状串联。作业在这其中需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基于旧知,发现和思考新问题。以前三个课时为例,第1课时学习完解剖的观察研究方法后,布置收集更多种子,选一两种进行解剖并以图文方式记录。第2课时学习完种植凤仙花后,布置个人作业:选用第1课时收集到的一种种子做成种植杯;小组作业:根据通过解剖对蚕豆种子的认识,选用几颗蚕豆,依次剪去某个结构,并做成种植杯,注意编号并记录相应剪去的部位。这个小组作业不仅进一步巩固种植杯的制作方法,也针对第2课时的研讨问题开展验证性的主题探究。这是该小组作业“承上”的作用,而“启下”则体现在评这个作业的教学活动将放在第3课时的新课中,综合各小组的种子发芽情况,发现胚根就是根的最初形态,这一知识点从作业讲评中析出。个人作业部分也发挥着对第三课时的助力作用,集中评价和对比不同种类的种子萌发情况,这个作业成果为帮助学生建构“种子萌发先长根,根总是向下生长”这一目标概念提供了坚实又丰富的证据。“课—作—评”使课与课之间实现有逻辑的渗透,一定程度上打破作业功能窄化的弊端。
(二)主题式单元作业实现横向整合策略
在“双减”的背景下,观察类、实验类、造物类等多元的科学作业形式出现,随之而来的完成度不高、难以检验、轻忽了纸笔表达等问题浮现。横向整合的策略就是通过主题将多种形式的作业有机地选择和整合,这个主题则聚焦某个关键概念。主题式作业的设计思路:首先利用基础性的题目回顾课堂知识与技能方法,并作为进一步的实践的指引;然后进行实践,最后将实践的发现以图文形式记录下来。这些发现可以是结论,也可以是新的问题。
(三)“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指导下的单元作业结构性整合策略
大概念指向核心概念,大问题则是核心概念之下的内容要求,大任务则是指本单元在完成内容要求或者说解决关键问题需要做作业任务。以“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为例,单元大概念为“生命的延续与进化”,大问题是“植物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大任务设置为“通过种植与模型展现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本单元的三至六课时分别布置了制作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模型制作,单元总结性作业将会给一张白纸,将模型按照一定逻辑粘贴,并标注文字,以展示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和各结构功能。通过作业的展示交流,可以从一定程度了解到学生本单元知识的建构情况,并能在展示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调整或重构知识的逻辑结构。
三、加强小学科学单元作业完成指导的策略
探究和实践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实践类的作业更受重视,但在实施实践类科学作业的过程中,本来有趣的实践作业却让学生望而却步,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作业完成度不高。有很大程度是作业完成指导不到位所致,下面将针对实践类的作业展开三大作业指导策略的探讨。
(一)找联系
实践作业的难题之一就是寻找材料,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特征找相联系的物品替代。学生学会触类旁通,找材料的困难便迎刃而解了,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从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受到启发,当学生遇到作业困难时,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当中的案例,或者提出范例,促使学生通过找到范例的规律关联进行模仿或迁移,锻炼学生通过经历思维活动解决问题,而非直接得到答案。
(二)开思路
在多种实践作业中创意物化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一类,要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重点在于这类创意作业的完成得到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打开创新的思路,第一个关键是找到创新的切入点,如物品功能实现的方式、制作材料、某个部件等;第二个关键是引导联想,创设使用场景、搜集相关物品等。
(三)搭梯子
育人导向的作业目标包含发展学生的能力,期待通过作业的完成助力学生越过最近发展区,获得知能的成长,而非单纯地达成巩固知识而原地踏步。实践类的作业具有较强的步骤性,清晰的步骤将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作业,但随着学生的发展,明确的步骤会限制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变成按部就班地完成实践。问题清单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情况,通过追问的形式,带动学生梳理实践的步骤。另一种策略是提供阅读材料,让文章中的信息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同时锻炼了科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
[2]张懿,叶宝生.“双减”之下小学科学作业的定位、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22(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