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基层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保管能力

作者: 李海霞

如何提升基层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保管能力 0

文物保护不仅与当地文化形象建设存在密切关联,同时也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部分基层文物保护中心仍存在些许问题,对基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管能力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文章阐述了基层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保管现状,深入探讨了提升基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管能力的实践策略。

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蕴含浓厚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而基层文物保护中心作为文物保管的前沿阵地,以文物保管、收藏、展示等为主要职责,其保管能力关乎文物的艺术、文化价值体现。随着出土文物数量的逐年增多,对基层文物保护中心保管能力提出严格要求。但在设施陈旧、资金短缺等问题的综合影响下,部分单位因保管能力较差导致文物受损概率持续增大。鉴于此,文章探讨如何借助有效策略来不断增强基层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保管能力,对促进我国文物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新时期基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管的意义分析

纵观当前基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管工作的开展,其主要价值表现为:一是促进文化传承。作为我国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体,文物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通过对文物的不断鉴赏与深挖,可帮助研究者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并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得益于文化自信战略的全面普及,文物保管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支持,并为民众树立文化自信提供支持。二是助力科学研究。中国五千多年发展史中衍生数十个朝代,通过加强文物的保护与管理,能够为相关史料信息的印证提供支持。随着我国文物研究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在保管期间通过对相关文物的深度挖掘、分析,可帮助研究者对不同朝代的政治发展情况进行了解,继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支持。

基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管现状分析

基础设施不完善。文物保管水平受到基层文物保护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影响,而纵观当前大部分基层文物保护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其对库房与安全设施的建设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个别单位的库房内仅配备小型加湿器或壁挂空调,因温湿度监测不到位导致文物出现干裂、褪色、锈蚀等问题。再加上库房内缺乏对光照防护措施的合理应用,文物遭受长期慢性破坏,进而影响其价值体现。另外,部分单位未重视对安防报警系统的完善构建,在出现火灾、盗窃等安全隐患时无力应对。总之,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基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管能力不符合预期。

人员配备不到位。目前基层文物保护中心的人员配备不合理、不到位现象较为常见,如某省基层文物保护中心的人员中超过70%与文博专业不相关,且大专及其以下学历占比接近40%,意味着专业不对口成为影响文物保管的主要因素。再加上部分单位未积极开展人员集中培训工作,且部分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讲解为重点,未将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等内容融入其中,导致基层文物保护中心人员的素养、能力不符合岗位要求,无法为基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管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保管制度不完善。基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管能力与相关保管制度机制的实施存在密切关联,但个别单位未完善构建保管制度,如对于文物编目格式的记录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部分文物编目以“名称-年代-编号”为主,部分文物编目则以“年代-名称-编号”为主,编目体系不合理导致文物检索、盘点难度增大。另外,个别单位的出入库流程设置不合理,仍强调以手工纸质账本作为文物出入库的主要手段,引导电子管理系统应用不到位,出现文物遗漏、篡改等问题。

基层文物保护中心保管能力提升的实践策略

基础设施完善建设。基层文物保护中心要想不断增强文物保管能力,需以基础设施的完善、优化建设为前提。鉴于此,基层文物保护中心需结合自身能力,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重视优化库房环境。以书画类文物为例,为避免空气质量、光照、温湿度对文物产生影响,需将库房内温度控制在18~22℃范围内,环境湿度控制在45%~60%范围内,通过对纸张纤维伸缩性的维持来降低文物出现霉变、泛黄等问题的概率。为避免光线过强对文物颜料、纸张产生影响,需视情况将光线强度控制在50~100lux范围内。再如陶瓷文物的保管,需将温度、湿度分别控制在16~20℃、40%~50%,且禁止将文物暴露于阳光直射的环境,以降低文物发生胎体开裂、釉面剥落等问题的概率。对于库房环境条件的改造,要求基层文物保护中心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库房结构的规划,可增设隔热层来提升砖石结构库房的隔热性能,如视情况在墙表面增设聚氨酯泡沫板、聚苯乙烯泡沫板等材料,避免外界热传导过高对文物产生较大影响。对于通风系统的设计,需注重对智能通风与机械通风的有机结合,对于通风口的布局需对文物存放密度、库房面积等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变频风机的安设来提升空气流通性,这有助于将库房内温湿度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其次,提高对安防系统升级的重视度。基层文物保护中心需在出入口、通道节点、存放密集区等位置布设高清摄像头,并保证摄像头具备宽动态、低照度等功能,能够在光线反差大、光线昏暗条件下对文物与人员的动态进行清晰捕捉。同时,需借助智能技术对监控系统进行完善,为单位监控系统赋予入侵监测、行为识别、遗留监测等功能,若保管期间监测到物品异常移动、人员长时间徘徊等情况,系统可第一时间预警并进行消息推送。务必保证入侵报警装置的组合应用,视情况将红外线报警器、振动传感器、微波探测器等安装于库房通风、门窗等位置,在提升库房入侵监测准确性、全面性的同时,避免误报率过高对单位文物保管产生影响。此外,文物单位需提高对消防系统的升级重视度,基于对烟雾、温度探测器的全面布设,在纸质、织物等类型文物集中区域合理布设气体灭火系统。通过对统一化、智能化安防管理平台的有效构建,能够以协同联动的形式来提升基层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保管能力。

人才队伍高素质建设。为避免因人员能力问题而影响到基层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保管能力,需重视对文物保管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需重视与当地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录入更多高素质人才,并注重对传统招聘模式的转变,依托于“笔试、实操、面试”的形式对应聘者的综合能力进行考察。其次,可适当提高人员队伍的待遇,通过给予住房补贴、职称晋升等措施来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注重对培训体系的持续优化。基层文物保护中心需依据文物保管需求构建分类、分层、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体系来增强人员专业素养。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类型人员予以分层化培训。如初入职人员需接受为期1~2月的岗前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库房管理规范、文物保护基础、安防措施流程等,以实现对工作环境的尽快适应。对于在岗人员,开展进阶培训活动,将文物数字化技术、文物修复技艺提升等纳入大培训体系,并采取实操演练、案例剖析等方法来不断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同时,需强调对培训工作的分类开展,如对于文物修复岗位人员,其培训内容需以文物修复技法、知识为主,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相关修复技艺大赛,采取以赛促学的方式来不断增强职业素养。对于文物保管岗位人员,则需加大对温湿度调控、文物出入库管理、库房精细化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并在培训期间重视对相关文物保护政策、法规的解读,以不断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

文物保管制度完善。要想进一步增强基层文物保护中心的保管能力,需以保管制度体系的规范与完善为前提。首先,需提高对藏品征集环节管控的重视度。信息采集应涵盖文物名称、尺寸、年代、来源等信息,并对文物历史背景、工艺特色、流转情况等进行挖掘,结合对三维扫描、高清影像、成分分析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文物征集的准确把控提供保障。其次,在文物入库环节按照功能、地域、年代等进行合理分类。以陶瓷类文物为例,可按照年代、窑口等方面进行细致分类。结合对射频识别技术的运用,可在入库期间赋予文物电子标签,以非接触的形式对文物信息进行读取,以实现文物动态化更新位置与状态,确保管理期间实物能与账目准确对应。最后,可视情况对库房巡查制度进行完善。以巡查清单的详细制定为前提,对文物保存情况、消防设施完备性、环境设备参数等项目进行全面巡查。并对巡查频次进行明确,加大对珍贵文物的巡查力度,以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文物受到影响。此外,当地行政部门需视情况合理设置监督科室,以法律、文物专家的配备为前提,对辖区内文物进行全面、定期检查,助力基层文物保护中心不断增强文物保管能力。

加强资金保障。基层文物保护中心能否实现保管能力的不断提升,受到资金保障的直接影响。鉴于此,基层文物保护中心需结合现场情况的分析,一方面积极获取政府专项补贴,并根据文物保护等级、文物数量、濒危程度等,对资金分配体系进行优化。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依托PPP模式为文物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若情况允许,可深度挖掘文物内涵,通过对特色化、匠心化文创产品的开发来吸引消费者,基层文物保护中心可按照一定比例抽取保护基金,继而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建立完善资金监管体系。将精细化思维融入预算编制环节,对文物保护项目从立项调研到步骤实施进行全面拆解,并结合市场情况进行弹性资金的预留,避免资金短缺或冗余导致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较大影响。另外,合理应用信息化监控平台,实现对文物保护各项资金的动态、全面跟踪,对于材料采购、设备开销、劳务费用等方面资金出现的异常流向,平台可第一时间进行预警,保证项目资金的安全。

综上所述,文物保管能力水平不仅影响到基层文物保护中心的职能体现,也与文物保存以及文化传承密切相关。鉴于此,基层文物保护中心需从人才队伍高素质建设、加强资金保障、完善制度体系、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入手,借助科学对策来不断提升文物保管能力,为不同类型的文物创建更理想的保存环境,并为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长久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靖边县文物保护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