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起同情心

作者: 郭文斌

在为纪录片《记住乡愁》做文字统筹的时候,我看到,但凡那些望族,他们把家族的价值系统都调整到接近“都一样”的状态。江西白鹭村的王太夫人,去世时留下遗言,要求后人一年必须存够一千石义粮,当年要发放完。发给谁呢?村子里贫苦的人家。这个遗言就成为家规,持续了二百多年。江西义门陈氏,三千人聚族而居,三百年义不分家。受其家风影响,就连所养一百条犬,也是同室同食,“一犬不至,众犬不食”。由此就可以想象这个家族的心态,如果不在高度的“都一样”状态,是不可能出现这种连动物都被感染被驯化的人间奇迹的。

到徽州,我看到一句话,“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不散一人”,也是讲“都一样”。即使千口人的大家族,不让一个人走散,不让一个人受到饥饿的威胁。徽商之所以特别有凝聚力,正是因为他们的心态是“都一样”。我们看到,许多人发财了,是想方设法带领族人一起发家 致富。

生起同情心0

“都一样”是一种跟天地等量的状态。一个人的心态如果在“都一样”上,就会跟天地同频共振。天地的富有也是你的富有,天地的能量也是你的能量。大地也是一样,你播种了什么,它就还给你什么。整个宇宙和天地演绎的一种基本的生命状态,就是大家“都一样”。

看过一则逸事:汉文帝小时候,春柳初长时折了一枝,老师批评了他。显然,在老师眼里,树木也是生命,尤其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折断柳枝,就是损毁一个生长的生命。作为皇帝,只有怀有爱一切生命的心,才能普爱世人,这就是“都一样”。如果保有这种心态,那么他对人对物,也会怀着深深的感恩、敬畏和爱。这样,生命的质量就提高了。

我们的民俗里,每年都有一段特殊的时间禁牧、禁伐、禁渔,应用的原理就是“都一样”。如果没有“都一样”的认识,许多民间传统,就可能没办法理解。有一个地方,正月初十是老鼠的节日,为什么老鼠也会有节日?老百姓有多种说法。总的来说,这来自中国人对生命的平等观,即便是老鼠也要给它设一个节日。

听我的父母讲,旧时老人们有给老鼠留饭的习惯,老鼠就到指定的地方吃饭,不咬粮食袋子,当你平等地对待别的生命的时候,对方对你也会有一个姿态。你善待它,它也善待你。

一天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小狗便血,妻子说:“饭后带它去看看。”我就洗手吃饭。中途,心里突然惭愧了一下,就放下饭碗往外跑,到药店买了几袋药,回来喂给小狗,不多时,就看到它好受些了。惭愧之前,我的心态是“不一样”;惭愧之后,变成“都一样”了。心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便血,还能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吃饭吗?一个人只有把心态调整到“都一样”的时候,才会生起同情心。

上一篇: 人生不是用来比惨的
下一篇: 蜘蛛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