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给自己和花钱给别人,哪个更快乐
作者: 岑嵘当郭靖初遇叫花子打扮的黄蓉时,慷慨程度让黄蓉大吃一惊。
黄蓉在酒楼里点了一桌昂贵的菜,让店小二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郭靖对此却毫不在意。他又见黄蓉衣衫单薄,当下脱下貂裘,披在她身上,还把身上剩下的四锭黄金取出两锭,送给了眼前这个刚刚认识的朋友。
靖哥哥挥金如土也就罢了,黄蓉继续提出了过分的要求——自己喜欢郭靖的那匹汗血宝马,没想到郭靖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郭靖之所以眉头都没皱一下,就把自己的黄金、貂裘、宝马送给了别人,这固然和他在蒙古草原养成的重友轻财的豪爽个性有关,而另一部分,也是行为经济学家们一直所关注的内容。
邓恩与诺顿在《科学》发表的一篇名为《花钱给别人能促进幸福》的文章中,初步证实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即人们怎样花他们的钱对于他们幸福感的重要性,或许和他们挣多少钱对其幸福感的重要性一样大。进一步讲,就提高幸福感而言,为别人花钱也许是比花钱给自己获得幸福感更有效的一条路径。

人们常常会说,“我从前太亏待自己了,以后要好好心疼自己,给自己多花钱,不能只是给配偶或者孩子们花钱”,事实上,给配偶或者孩子们花钱所带来的幸福感,可能比给自己花钱带来的幸福感更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德拉把心爱的长发卖了,买了送给吉姆的表链,这件事情虽然让德拉有些不舍,但是能够给吉姆送上礼物这件事能给德拉带来深深的幸福感;而吉姆也一样,虽然卖了自己心爱的挂表,但是想到能给德拉送去礼物,他也有深深的幸福感。如果两人都只想着给自己买礼物,那他们就无法体会到彼此深爱的那种幸福。
邓恩和诺顿的另一个实验也得到了几乎相同的结论,也就是当得到意外之财后,将其花给别人比花在自己身上能体验到更大的幸福感。
他们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在某一天的早上,每位实验者都拿到一个装有数十美元的信封,他们被要求在当天下午五点前将各自信封里的钱花出去。一些实验者被随机分到个人消费组,这一组的实验者被要求将钱花在为自己付账单、给自己付日用品花销或者给自己买一件礼物等方面。而另一些实验者则被随机分配到亲社会消费组,这一组的实验者被要求将钱花在为别人买一件礼物或者进行慈善捐赠等方面。
当天下午五点之后,所有实验者都被电话访问,并报告他们的幸福感状况。研究者对他们的幸福感进行了评定,实验的结果直接支持了研究者的因果判断:花钱给别人对幸福感的提高远高于花钱给自己对幸福感的提高。
邓恩和诺顿的这些实验,证明了郭靖如此慷慨的一个原因——给别人花钱能带来更大的幸福感。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将传统研究中聚集于收入本身对幸福感影响的观点,转向了探讨消费方式的选择对幸福感的影响。
金钱的获得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心理学教授罗拉·帕克认为:当一个人把自我价值建立在金钱之上时,那么便有可能在对金钱的追逐中变得消极不安。当人们把自我价值建立在经济成功的基础上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感到孤独。
所谓把自我价值建立在金钱之上,是指个人的价值和价值感取决于实现经济上的成功的能力,即赚到自己满意数量的金钱的能力,这种外部的、有条件的来源又构成了自尊,它反映了一种渴望,即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以作为自尊的基础。
那些把自我价值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人,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与困扰、更少的自主性、更多的负面情绪,面对问题变得更加消极,想着逃避。而不被金钱奴役,不看重金钱,不把自己价值和金钱捆绑的人,则表现出更大的自信和满足感。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与金钱无情地联系在一起时,他们会把经济上的成功视为自我价值的基础,这些人在经济上的成功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当他们做得好的时候感觉很好,但是如果他们在经济上没有安全感,就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所以在生活中,那些时时努力表现出自己很有钱的人,自尊心其实是很脆弱的。
研究者克拉克、格林伯格等人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增加财富积累或看重财富拥有主要是为了增加自身的安全感,而提高人们的人际支持系统或提高人们的人际交往安全感,则可以降低人们对财富拥有的积极评价。简单地说,坚实的亲情和友情才是最可靠的财富,它们可以降低人们对金钱的依赖性。
在小说中,郭靖一定觉得黄蓉更需要钱,于是慷慨解囊。他的这些举动也深深打动了黄蓉。她本是随口开个玩笑,心想郭靖对这匹千载难逢的宝马爱若性命,自己是存心要瞧瞧这老实人如何出口拒绝,哪知他豪爽答应,不禁愕然。
黄蓉心中感激,难以自已,忽然伏在桌上,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在黄蓉的内心,已经深深认定眼前这个人是可以依靠终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