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愿她平凡幸福过一生
作者: 陈敏 耿霏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放弃无谓的虚荣、莫名的攀比,让女儿在一个宽容和自由的环境中尽情成长。
女儿已经躲在卧室几天了。我每次过去敲门,传来的都是她有气无力的声音:“别担心,我没事,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透过门缝看着女儿日益憔悴的脸颊,我痛苦不已。女儿郁郁寡欢,浑身无力,不肯出门,我咨询了专家,怀疑她是患上了抑郁症。但女儿一直拒绝去医院诊治。或许有心理疾病,对她来说是无法忍受的瑕疵。
如果世界上真有后悔药,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吃下去,不论付出多大代价,就如同我之前那样决然地让她按照我的想法去拼搏一样。
女儿真是太完美了
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我身边大多是学历颇高的知识分子。尽管研究课题各不相同,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大家的想法出奇一致:高标准,严要求,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
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我周边几乎都是“鸡娃”家长,当然也不乏优秀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的、代表学校参加竞赛的、考上名校的、出国留学的、找到好工作的、创业成功的……都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自小优秀且好强的我自然而然地将沉甸甸的期待全部压在女儿身上,而这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我们对女儿的期待很高,希望她长大后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坚强优秀的女性。而且我们坚信,优秀一定是通过高标准且艰苦的反复练习才能实现的。因此,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高标准、严要求,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言谈举止方面。
为了培养女儿做事细致的习惯,我和先生试着让4岁的女儿刷自己的小碗,并要求她一定要把碗刷干净,一遍不行,就刷两遍、三遍……直到把碗刷得干干净净。女儿稍微大一点儿后,我们开始让她学着整理自己的衣物,而且要用比较规范的折叠方式。我们反复纠正她的错误,陪她练习,直到成品符合自己的要求才罢手。
等女儿上了小学,这样的要求就更多了:走路时一定要挺胸,坐着的时候双腿要并拢,吃饭的时候不要出声,不能毫无形象地瘫软在沙发上,不许染头发,不能穿奇装异服……
学习方面自然要求更多。课前预习,一定要查字典、练生字、标段落、讲语法、讲解题思路;上课要认真听讲,详细记笔记,标识重点和难点;课后要做练习题,学奥数,阅读英语、诗词,上补习班……每次做题时,我们会给她限定时间,一旦超出时间,就会要求她继续练习,错一道,加一道。
我们对女儿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延续到了初中和高中。上网课、线下补习班,学习机,做练习题……几乎是女儿每天的必修课。那时,我们眼中除了学习和前景,放不下其他任何事物,包括她那颗有些年幼且敏感的心。
“妈妈,我给你讲讲我同学的事,可好玩儿了!”
“作业做完了吗?没做完赶紧去做作业,一会儿还得上补习班,珍惜时间,别浪费。”
“知道了,几句话就说完了,讲完马上去做作业。”
“行了,知道哪个是重点吗?先写作业,写完再讲。”
“哦。”
……
这样的生活,女儿坚持了6年后才获得解放—她考上了一所“985”学校。在所有人眼中,女儿身上找不出缺点。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性格温和,乖巧听话,待人友善。我和先生也为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沾沾自喜。
原来太阳也有黑子
现在看来,我们曾经制定的那些标准是多么严苛,对女儿情绪的照顾是多么欠缺,而女儿的忍耐和坚持又是多么不易。人毕竟不是机器,生活也不是精密运转的机械设备,过高要求反而会带来一些可怕的后遗症。
女儿小时候,我们要求她把事情做到极致,比如鞋子一定要左右对称,鞋尖朝外,鞋带放进鞋里,摆放得整整齐齐。在我们的督促和老师的赞扬下,给自己设定高标准成了她的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式。她在意细节,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追求尽善尽美。
这些曾经都是我们的骄傲,但过犹不及,女儿看待其他人或事的眼光非常严苛,总能挑出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不足。
在社会上,人们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事务越发复杂,绝大部分工作都需要他人的协同配合。而配合是一个相互习惯的过程,通过不断磨合,找到一个让彼此普遍认可的标准或方式。女儿在公司中与众不同,如同来自另一个次元的人类。当大家普遍认可80%标准的时候,她会坚持说:“100%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对待自己严苛,其他人无话可说,有时还会夸你做事细致周到。但对其他人提出更高的标准,意味工作量的成倍增加,自然惹人生厌。时间一久,愿意和她配合的人越来越少。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改变。毕竟性格已经形成,想改是千难万难。
自从女儿工作后,我们很少见到她笑,似乎每天都处于焦躁中。我们自然看出她难受,但出于“工作哪儿有百分百顺心”的心理,仅仅劝慰了几句,就让她自行调节和适应了。我们相信,凭她的优秀一定能解决这些“小问题”。
但现在想想,是我们的盲目自信和疏忽大意,让女儿在“严苛固执”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导致她无论生活、工作还是交友,都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并陷入了“坚持-妥协-自责”的循环怪圈,直到现在情绪崩溃,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回忆着女儿过往10多年的点点滴滴,我后悔莫及。回想自己一直以来扮演的角色,我觉得教练多过于母亲。虽然我的初衷是想让女儿变得足够优秀,但生活不是公式,没人知道所谓人生最优解的限度和边界在哪里;人生充满变数,没人能确定哪条路是必定通往成功的。
世间职业千千万,大都需要学习和练手。唯有父母,从第一个孩子开始就是正考,没有前置,也没有模拟。在学业的课堂上,我成绩优异傲人;但在子女教育的大考中,我知道自己不及格,对女儿满怀愧疚。
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放弃无谓的虚荣、莫名的攀比,让女儿在一个宽容和自由的环境中尽情成长,幸福地过完平凡的一生。而我,则学着去做一个好妈妈,无条件地爱她、接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