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食”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自然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我们已经解决了吃饱的问题,更加关注如何能够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舌尖上的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
但是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却在不断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每年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各大媒体都会曝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例,其中有很多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例如,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就曝光了违规、超量添加保水剂的冷冻虾仁,此外还有媒体曝光了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后厨的食品安全问题,快餐品牌华莱士使用过期食材、伪造健康证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食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问题在总体上得到了有效解决。与此同时,正如媒体曝光的违法案例,一些不法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暴利,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于不顾,依然在偷工减料、制假售假,挑战着食品安全的底线,因此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始终不能松懈。
面对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政府在政策法规层面上持续发力。今年2月8日,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正式实施。这一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使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修订,进一步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3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强调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覆盖了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以此避免监管漏洞和盲区,确保食品安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得到保障。
作为市场主体,各类食品企业也应充分认识到,守护食品安全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权宜之计,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食品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要擦亮食品安全的金字招牌。
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政府、社会、企业协同发力,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才能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编辑部: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