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食品里有各种添加剂

作者: 赵丽 朱嘉乐 肖暖暖 卢一 俞瑶 曾汉

“零添加”其实加了添加剂

网购商品明明写的是“无糖芒果干,原味零添加”,到手一看配料表,白砂糖、食用盐、食品添加剂一个不漏。

“这对消费者尤其是糖尿病人来说很不负责任!”对于前阵子的这次购物经历,广东东莞的林慧慧非常生气。

记者调查发现,像这种产品包装上标明“零添加”但实际上添加了防腐剂、蔗糖、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的“零添加”产品还有很多。

多位受访消费者表示,他们理解的“零添加”就是商品不添加除必要的原料以外的任何东西,如防腐剂、甜味剂等。“‘零添加’肯定要更健康,让人更愿意购买。”

但部分商家并不这样认为。有业内人士直言,由于目前我国对于“零添加”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来明确界定其内涵和外延,一些企业就借此漏洞,对“零添加”进行自主定义。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对货架上令人眼花缭乱的“零添加”商品产生认知偏差,买到与自己期望不符的产品。

来自湖南长沙的徐斌就在这种认知差下踩了个大坑。今年过年期间,他为家中老人置办年货时,看到一款“零添加”牛奶上写着“0蔗糖,0乳糖”,就以为所有“零添加”的食品都不含糖,便没有再一一比对,购买了不少“零添加”食品。到家后,他闲来无事看产品的配料表,惊讶地发现其中一款饼干包含白砂糖,“零添加”的其实是甜味剂。

“还好及时发现,否则老人吃了血糖肯定会升高。”徐斌说,这着实让人后怕。

来自广西柳州的李晓青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听到身患糖尿病的叔叔说:“我平时开车时饿了就会吃点无糖切糕小零食。”而当李晓青翻看叔叔常吃的这款“适合糖尿病人吃的‘零添加’零食”时,竟在配料中看见了“麦芽糖”字样。她赶紧将这一情况告诉叔叔。

记者在一些电商平台搜索“糖尿病人专用食品”时,发现不少商家在宣传页面上宣传的是“糖尿病人专用,0糖0添加剂”,但在详情页展示的配料表里,很多商品仍旧包含了食品添加剂,细问客服,很多人一问三不知。

而在线下超市,记者看到有许多品牌宣称“零添加”,但实际上只是有选择地来添加某种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如酱油产品,有的品牌标注0%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甜味剂(三氯蔗糖、安赛蜜),有的则标注:0%添加味精、0添加蔗糖。酸奶产品中,有的品牌标注零添加蔗糖,有的则标注0蔗糖、0阿斯巴甜、0安赛蜜、0日落黄、0柠檬黄……

“货架上数不清的‘0’本就让人眼花缭乱,每个商家再用自己的方法来定义‘零添加’,消费者很难认清商品的真面目。”林慧慧说。

“泡药”虾仁暗藏风险

“1斤虾仁7两冰”“磷酸盐超标”……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商家出售违规“保水虾仁”,不仅通过保水剂二次增重,还隐含健康风险,令不少喜爱吃虾仁等冷冻水产品的网友直呼“一夜之间天塌了”。

当“科技与狠活”悄然侵入日常餐桌,“保水虾仁”的曝光,不仅照亮了冷冻水产品行业的“隐秘角落”,也将食品添加剂的限量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据央视报道,近期有群众举报称有部分生产厂家在加工水产品时违规、超量添加保水剂。保水剂常见成分为复合磷酸盐,业内称这样的方式为“保水”或“泡药”,但部分企业却用保水剂来“给虾增重”。

“零添加”食品里有各种添加剂0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副教授杨玥熹告诉潮新闻记者,保水剂又称为水分保持剂,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提高产品稳定性和持水性,改善食品形态、风味、色泽等的一类物质。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冻虾仁属于冷冻水产品,其加工过程中可限量使用磷酸盐类水分保持剂,有助于保持虾仁的弹性和嫩度。

“零添加”食品里有各种添加剂1

她强调,虽然磷酸盐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但有严格的限量。“我国现行标准对冷冻水产品中磷酸盐添加量,以磷酸根计,每1000克最大使用量为5克,即5。”

但在央视的报道中,其走访的多家企业却“会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不同规格的虾仁”。其中一家企业的虾仁磷酸盐添加量达到30,浸泡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保水率高达20%,这会导致虾仁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企业负责人却对此并不在意。在另一家水产企业的生产现场,面对记者询问,工作人员说:“多少都能包,70%都能包,一斤解冻之后只有三两虾仁。”在另一家企业,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保水虾仁,他们自己不吃,“我们沿海地区都是吃(新鲜)海虾”。

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在本次“3·15”晚会曝光之前,不少网友就在讨论虾仁“泡药”、包冰增重的问题。有网友会发布相关视频和图文分享如何分辨虾仁是否“泡药”,如看配料表、虾仁纹理、虾仁颜色等。

除了“泡药”,买到手的虾仁是否足重也是很多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有网友表示,主播介绍和商品详情中都提到虾仁包冰率低,但下单到手后,等虾仁化冻了再称重,不足秤的结果也很常见。无冰、少冰、重量、净重、净含量等描述常常成为购买前后的文字游戏。

在电商平台上,0添加人工保水剂、虾仁净重克数、个大不缩水等也成为一些商家销售虾仁时的宣传亮点。一些网友会在商品评论和提问页面询问其他已购买的消费者虾仁品质好不好、有没有“泡药”、冰厚不厚、够不够秤等。

消费者小林告诉潮新闻记者,她之前懒得自己处理活虾就图省事在网上买虾仁,但总觉得和鲜虾的口感不太一样,“搞不清楚是不是‘泡药’的,但我有几次拿了一包化冻后称都发现虾仁实际挺少的,化完冻就变小、变轻了。后来就会买那种写了净重多少克的,或者买活虾。”

过量摄入磷酸盐有什么危害?杨玥熹告诉潮新闻记者,已有的营养学研究表明,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磷酸盐可能导致腹痛与腹泻,长期食用过量添加磷酸盐的食品会导致机体钙磷比失衡,引发代谢性骨病。

不过,杨玥熹同时表示,对磷酸盐等食品添加剂也不用闻之色变。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对磷酸盐的添加量有严格的规定,食品级磷酸盐在规定限量内使用是安全的。

因此,理性看待磷酸盐首先应该不盲目排斥,了解磷酸盐在冷冻食品中保水增嫩、抑制氧化、防腐保鲜等作用。

杨玥熹指出,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膳食中磷的推荐摄入量(RNI)为每天720mg(15岁至30岁健康人群),实际需求因年龄、健康状况而异。磷的最高可耐受摄入量(UL)一般健康成人为每天3500mg。现代饮食中磷来源复杂,天然食物(如奶类、肉类、豆类)中本身含磷,加工食品可能导致磷的摄入量接近或超过推荐值。因此,消费者可以通过饮食结构调整,主动控制,减少不必要的磷酸盐摄入,有意识地识记三聚磷酸钠、焦磷酸二氢二钠、六偏磷酸钠等磷酸盐类添加剂名称。对高风险人群,还需要个体化关注、针对性管理。比如,慢性肾脏病(CKD)需严格控制磷的摄入以避免高磷血症,儿童及老年人等骨骼健康敏感人群需关注钙磷平衡。

“总的来说,保持饮食多样性、减少对深加工食品依赖,是平衡磷酸盐摄入的关键。”杨玥熹补充道。

通常来说,消费者关注食品中的添加剂更多是从包装配料表中得到,那么国家对此有没有相关规定?

杨玥熹介绍,《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标示其在GB 2760中的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可以标示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也可标示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名称并同时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或国际编码(INS号)。

在央视“3·15”晚会的曝光中,尽管多家企业的虾仁在加工时添加了保水剂磷酸盐,但他们的成品外包装上,并不作标注,成分表也仅标明虾仁和水。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为解决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找不到、看不清、不易算”等问题,进一步规范食品标识标注,强化食品标识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即将出台《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办法》要求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的标注位置更加清晰明显,便于“查找”;要求使用更大字体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便于“识读”;要求按照年、月、日的顺序直接标注保质期到期日,便于知晓食用期限。

“锅气香精”“还原”锅气

一种名为“锅气香精”的食品添加剂在市场上引发关注,滴上几滴就能“还原”炒菜时的锅气。

根据商品介绍,锅气香精可以用于火锅、麻辣烫、肉制品、预制菜及快餐炒菜等,推荐用量为每千克添加1~3克,使炒菜具有一种特殊复合型的鲜香味道。

“零添加”食品里有各种添加剂2

记者了解到,这类锅气香精产品显示执行的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香精》(GB 30616)。“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限量使用香精等食品添加剂是可以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合法合规地使用。”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教授周泉表示,食品添加剂是一种现代科技手段,有了食品添加剂才能呈现更多种类和制法的食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食品添加剂本身是不应被完全抵制的。但是,许多小作坊式餐饮店对食品安全标准不熟悉、缺乏相关意识,会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

零添加酱油检出镉

今年3月,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测评指标为:总砷和镉。测试结果显示:

①12款零添加酱油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

②无论是标榜“零添加”还是“有机”的酱油,在“重金属污染物”这一指标上,并没有显示出含量更低的“优势”。虽然所有样品均未超出安全限值,正常食用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直接危害,但这一结果仍值得重视。

镉是人体非必需且有毒元素,可能具有致癌和致突变的风险,也是曾引起日本富山县“痛痛病”事件的元凶。镉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即使停止摄入,大部分以往集聚的镉仍会继续停留在人体内,因此慢性镉中毒可在20~30年后表现出来。而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有机和无机砷农药常用于杀虫、杀菌、除草等。

当前市场上“零添加”标签的乱象,本质是企业利用标准缺失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进行的“选择性标注”,让消费者误以为“零添加”等于“无添加”,如某商品宣称“零添加防腐剂”,其实包含了焦糖色、三氯蔗糖等添加剂。这种营销策略虽不违规,却有悖诚信,长期使用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零添加”食品里有各种添加剂3

这次检测,基本上涵盖了市面上宣称零添加的主要酱油品牌。检测结果显示,12款零添加酱油检出镉,含量范围在0.00572mg/kg~0.110mg/kg,7款零添加酱油检出总砷,含量范围在0.00606mg/kg~0.102mg/kg。

记者在食品伙伴网依据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发布的“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查询数据库中查询发现,酱油总砷的限量要求为≤0.5mg/kg,没有对镉的限量要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