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蔬菜的科技与狠活

水果蔬菜的科技与狠活0

还记得儿时水果各有魅力的诱人果香吗?橘子有橘子的甘味,芒果有芒果的清香,葡萄有酸也有甜……为什么水果味正在离我们的水果而去?

9.9元一升装椰子水能不能喝?

一颗新鲜椰子要卖十几块钱,大约三颗椰子才凑一升椰子水,但市面上一堆9.9元一升装椰子水。消费者生疑:为什么变便宜了?

根据大小不同,一颗新鲜椰子大约能开出220ml~360ml椰子水,平均为300ml。在广州某品牌连锁超市线下门店,一颗新鲜椰青售价为16.9元。然而,门店内1L装100%椰子水的售价只有9.9元。

曾经,一瓶330ml的进口椰子水售价14元,如今,1L装的椰子水直接杀入“9.9元”赛道,价格甚至低于一些碳酸饮料。网友惊呼:“椰子水跌下神坛了?” “买原只椰子起码十几元一个,一升装的椰青水怎么会这么便宜?”

还有消费者吐槽,自己购买的号称配料表干净的100%椰子水,喝出了一股“糖精味”“玉米须味”,也有消费者在购买了多品牌椰子水后,对口感和保质期表示怀疑,猜测低价椰子水是“科技与狠活”。

一边是“便宜大碗”的狂欢,一边是“科技狠活”的吐槽,让人不禁疑惑:低价椰子水背后是物美价廉的福音,还是暗藏风险的陷阱?

消费者对椰子水的吐槽也绝非空穴来风。首要原因在于椰子水和新鲜椰青之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

这两年,受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影响,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产区的椰子价格上涨。2024年,泰国遭遇高温天气,椰子减产导致新鲜椰青价格上升,终端零售价从9.9元涨价至16.9元,而标注为产自泰国的椰子水却并未随之涨价。

在一知名会员店线下门店,一颗新鲜椰青售价16.9元,1L装100%进口椰子水的售价却只有9.9元;一些电商平台上,1L装进口椰子水价格甚至已经被压到了7.5元。

涨价的椰子,“打骨折价”的椰子水,背后的食品质量不得不让人担忧。

其实,从消费者的诸多反馈来看,当前椰子水市场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一些厂家为了把价格打下来,标注泰国进口椰子水采用的原料并非来自单一产地,而是采用了印尼、越南等较便宜产地的椰子,甚至将原本可能作为废料的椰子利用起来。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但包装上标注“泰国原装进口”却不用泰国椰子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另外,消费者质疑的“糖精味”在配料表里不作显示,是因为难以鉴别添加物和椰子水本身的成分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椰子水中本身就含有天然糖,加入一定的果糖调味,不仅难以品尝出来,甚至难以检测。

而消费者质疑的“玉米须味”主要是因为常温椰子水采用的是超高温瞬时灭菌工艺,高温可能导致椰子水中原本含有的还原糖与含硫氨基酸硫发生反应,产生类似“玉米须”的气味。但这种味道并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此外,椰子水目前无独立的国家标准,这也是相关产品配料表存在争议、椰子水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部分果汁产品执行 GB/T 31121《果蔬汁类及其饮料》 作为参考标准,但该标准主要针对果汁类产品,指标对果蔬汁的可溶性固形物、酸度、糖度等理化指标有明确要求,对椰子水的理化指标(如钾、钠含量)和加工工艺的适用性有限。

水果蔬菜的科技与狠活1
水果蔬菜的科技与狠活2

高温处理形成的“藏乌梨”

去年和今年,“藏乌梨”迅速走红市场,这种梨外皮乌黑,切开和普通梨没有太大差别,但价格贵很多。商家宣称是“世界之巅、川藏特产”,产自青藏高原,是名优果品。而近期有媒体报道,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表示,未听说过这个品种的梨。业内专家指出,截至目前从未发现过原生黑皮梨物种。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在杭州大马弄买到了“藏乌梨”:“昨天尝鲜买了两个这种叫‘藏乌梨’的梨子,18元/斤,两个大概是25元。现场看着水水润润的,结果今天就发霉,切开里面黑黑的,谁家好好的梨子隔天就发霉啊,而且是两个都发霉了。我还特意挑了带着一点点梗的,就怕掉梗的不新鲜,结果还是踩雷了。”

帖子下有网友留言:“下午刚去,老板娘给装了两个很大的,44元。果子是用防撞网包着的,颜色乌黑,当时根本没有怀疑,就装袋走了。突然想拍给朋友看看,伸手一拿,手指正好嵌到了肉里,才发现是烂的,而且两个都是烂的。”

一家水果店的老板娘介绍说, “藏乌梨”都是从青藏高原的原产地采摘的,然后专车物流到杭州,运货需要3天时间。每个梨不管摸上去还是吃起来都绝对没有软的,十分脆甜。“这种梨子产量很少,一般水果店没得卖的,是纯天然种植出来的。”

而另一家水果店老板告诉记者,宣称的“藏乌梨”是假的,天然梨不存在这个品种。“我们门店是有供应商的,对每个水果的种类产地都很清楚。做了那么多年生意,我都没听说过‘藏乌梨’。最近看了网上的新闻,说‘藏乌梨’是把梨子加工过的,具体怎么加工我们也不太清楚。”

这位老板还说,这种加工过的梨,正规水果店肯定不能进货和销售。

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果树所副所长吴群说,他也在网上购买过类似的“藏乌梨”,“价格不便宜,花了180元,到手是八九个。口感上和普通梨子差不多”。吴群随后去请教了省里研究梨子的专家,判断后发现根本不存在天然种植的“藏乌梨”。

“这种黑色的梨皮,是用瞬时高温处理的方法形成的。具体的操作我也没见过,但是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可以使梨皮变黑而不影响果肉,吃起来没有什么危害,但是价格会偏高,而且用瞬时高温处理的方法,比给梨子染色的成本更低一些。”

对于口感上不一样的情况,吴群解释,大概率是梨子不同以及成熟度的原因。有些品种的梨子本身比较脆甜,但是有些梨子的成熟度没有那么高,就会比较涩口。

“你买到的‘藏乌梨’表皮有点黏,也是因为梨子用上了保鲜剂,比如果蜡之类的东西。实际上,我们的梨子有绿色的、黄色的、棕褐色的,还有许多外国人爱吃的红啤梨。但研究表明,中国梨产业的科学家在中国各地采集过200余份种质资源,这种黑皮的梨子是不存在的,绝对添加了‘科技与狠活’。”

吴群说,西藏等海拔过高的地方并不适合种植苹果、梨等果树。要种植这类果树,要海拔3000米以下,比如林芝等地方,由于温差和紫外线等因素,表皮可能会出现紫红的情况,但是不可能变成纯黑色。

“还有些视频,画面配的是树上有黑色的果子,文案写着‘藏乌梨’。这样的视频,要么拍的是紫红的苹果,要么是经过了后期处理。为了不让人分辨出是什么果子,画面也模糊不清。”

记者还发现,此前还有一些在农展会售卖“藏乌梨”的摊位,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打卡购买。吴群说,可能负责审核和管理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意识到根本就没有“藏乌梨”,希望以后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管理。

“如果大家购买梨子后发现被骗,建议保留商家宣称‘藏乌梨’是天然种植等录音、照片,向有关部门举报。”

水果蔬菜的科技与狠活3

“僵尸玉米”到底是啥

近日,一条博主爆料二道贩子卖“僵尸玉米”的视频突然在网络上刷屏。他说大家买来的玉米全是科技与狠活,不仅刷了小甜水,还存在冻了许多年的“僵尸玉米”。尽管博主没有任何证据,但“僵尸玉米”的恐怖说辞依旧迅速传开,并引发了大众讨论。

这“僵尸玉米”到底是什么呢?吃了所谓的“僵尸玉米”会有什么问题呢?

博主口中的“僵尸玉米”指的就是真空玉米和冷冻玉米这种保质期超长的加工玉米,现在在各大商超都有售卖。这类加工玉米相较鲜食玉米来说,不仅能够满足我们365天随时想吃玉米的心,还能帮我们省去很多烹饪前的繁琐步骤,甚至开袋即食。

不过,确实还有不少消费者对加工玉米产生了担忧:这种玉米能存放这么久不坏,难不成添加了什么东西?吃的时候会不会不新鲜?口感会不会没有鲜食玉米好呢?

先说结论,完全不用有任何担忧!加工玉米的超长保质期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找到的科学办法。

真空玉米保质期基本都在12~24个月,这主要是因为收来的玉米会立即进行以下两步操作:

第一步是极速锁鲜。先把玉米去除花丝和污物,再经过10~12分钟的高温(85℃~95℃)漂烫,使其内在的酶活性钝化,达到固色和防止营养流失的作用。第二步是真空灭菌。玉米套袋真空后,还要来个30分钟的高温(121℃)水浴杀菌,这时微生物存活率几乎为0。

冷冻玉米的保鲜逻辑不同于真空玉米的灭菌工艺,冷冻玉米的保鲜核心在于急速低温锁鲜技术。它也是经过了预处理和预煮,再接着就是采用-30℃速冻机急速降温,使玉米中心温度在10小时内降至-18℃,如同给玉米按下“时间暂停键”。冷冻玉米唯一的缺点就是水分丢失从而影响口感。

水果蔬菜的科技与狠活4

精准育种的探索已经在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展开。借力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引入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多组学手段,像水果味这样的复杂性状的遗传规律有可能得到更充分揭示,相应的辅助育种技术也就有望落实于希望的田野。

加工玉米的营养流失远低于大家的想象,真空包装甚至比常温存放3天的新鲜玉米更“有营养”。

这样看来,所谓“僵尸玉米”只是营销号炮制的伪概念,大家无须恐慌。不管是真空玉米,还是冷冻玉米,都是经过标准化加工工艺才有的超长保质期,与“僵尸化”毫无关联(正规厂家生产的)。

剥下假进口水果的“洋马甲”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虚假宣传和标签欺诈等手段,将国产水果伪装成进口水果,进行溢价销售。在一些水果市场,有人现场换标签,直接“加工”进口水果;一些电商平台的店铺更是公开出售“进口水果标签”。

因为有关税和质量检测,运输成本也更高,进口水果可能在售价上会高一些。从供求关系上讲,进口水果也会因为量小而价高。因此,部分逐利的商家不惜通过造假的方式,将经过“包装”的假“进口水果”高价销售。

只需披上“洋马甲”,“进口水果”就此产生。如此简单粗暴的冒充方法,实际上在水果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在“公开的秘密”没有被媒体报道出来前,普通消费者可能对此一无所知。而且,即便如今秘密已被公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普通消费者也只是知道水果有假,但依旧难辨真假。

原本生长在我国土地上的优质葡萄品种,经过简单的包装和营销策略,冒充进口货后,售价翻番。这一现象暴露出部分消费者的“洋品牌偏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消费者认为外国商品更加高端和优质,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所谓的“进口崇拜”。当面对“日本阳光玫瑰”这类产品时,即使价格高昂,也愿意为此买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