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李林灵

摘要: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科学提问,可以建立师生、生生沟通、分享的桥梁,对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构建高效课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以初中科学课程为例,分析了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旨在为教师的实际科学教学提供参考,指引教师探究出科学提问的方式,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学作用,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科学;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001-04

分析初中科学教学现状,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新时代下,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综合发展,善于利用问题导学法,借助问题吸引学生自主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推动初中科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 问题导学法的概念与特性

问题导学法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索为主要过程,使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交流合作、质疑试错,进而实现教学目标,锻炼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问题导学法将课堂中的“教”转化为“引导”,不再仅仅依据课本找答案,而是通过实践应用问题思考解决过程获取答案。

问题导学法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引导性、启发性、互动性、个性化与实践性之上。引导性与启发性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以及思维能力。互动性则在于问题导学法过程中,师生以及生生互动,如一方抛出问题,另一方进行问题的探索,并在进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交流互动。个性化则体现在问题导学法中以学生为核心的探索主体,问题与探索思路会根据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不同能力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发展与设计。实践性则体现在问题之上,具体的问题设计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与综合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将平面化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应用话题。

二、 当前初中科学教学的实践需求

从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状况来看,实践课堂中存在以下几点实践需求:

首先,更加明确的课程目标以及准确的课程认知。当学生对学科一知半解,漫无目的学习时,即使其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内容,也很难构建起知识框架,并且也难以灵活应用。当下,许多脱离学科本质、脱离生活理解的科学课程设计,导致学生出现课程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很难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学科。其次,是学习过程充实与完善的需求。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下的整体教育环境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与学习过程。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于死板,缺乏实践应用能力,难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并且也局限了学生思维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最后,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且具备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设计内容。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拥有求知欲与兴趣,其才能够真正总结掌握规律,学会学习应用的方法,助力自身成长。同时,也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前行,且根据自身的优势特长得以成长发展。此外,完备的评价体系也是当前完善课程设计的关键。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方法,也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直观的评价自我感知能力,进而获取针对性有效建议。

三、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生活化问题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生活化问题,降低学生的科学难度。第一,教师要梳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上提出生活问题,避免问题涉及的生活内容学生并没有接触过,无法支撑学生的科学探究;第二,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寻找学生关注的生活问题,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中,学生对声音这一概念并不陌生,这就为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提出生活问题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否能在固体中传播这一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见过骨传导耳机,它和普通的蓝牙耳机有什么区别?工作原理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骨传导耳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使用过或者见过骨传导耳机,教师提出此类生活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骨传导耳机的工作原理。此外,为了辅助学生的问题探究,教师还拿出了一副骨传导耳机,方便学生在使用中亲身体验骨传导耳机的工作原理。最终,在生活问题和生活实物支撑下,学生顺利探究出了骨传导耳机的工作原理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即通过骨头的震动传播声音。

在讲授新课环节,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了如下生活问题:①我们都聆听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在嘈杂的自然环境中,我们是怎么分辨不同声音是不同生物或者物体发出的呢?②声波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在问题指引下,学生的科学探究有了明确的方向,很快就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到了自然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顺利得出结论:正是因为不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有不同,我们才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中区分各种声音。

另外,关于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也想到了很多。比如,人们在探索海洋的过程中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人们在探索医疗技术的过程中尝试利用声波粉碎结石,极大地降低了手术的难度。

总之,在此次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生活化问题,构建了愉快、轻松的氛围,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了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学生学会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发展,提出小组探究问题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发展,提出小组探究问题,使学生借助小组力量完成深入学习。第一,教师要结合教材主题,提出关键的探究问题,明确各小组的探究方向;第二,教师要设计层层递进的探究问题,先以单一、浅显的问题铺垫小组探究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探究思路,然后再提出综合、深入的问题,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使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第三,教师在提出小组探究问题后需要留出时间安排各小组展开探究,以免小组探究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实际的作用。

例如,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中,教师分析了学生学情,总结出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了初步的认知。为了指导学生完成深入探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划分了学习小组,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下问题:

探究1:如果有人拿针刺你的手指,你会立刻蜷缩回来,这其实是身体为了避免继续受到伤害做出的应激反应,那么植物呢?植物在察觉到危险时会有和人一样的应激反应吗?教师将人和植物做对比,提出了探究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科学实验,完成科学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尝试触碰含羞草,发现含羞草的叶子出现了闭合反应,由此得出了实验结论:植物具有感应性。那么植物的感应性有什么作用呢?教师指导各小组继续深入探究,使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最终总结出植物的感应性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生存,可以保护、维持植物的生命。以含羞草为例,它在被触碰以后会迅速缩回叶子可以避免被虫子吃。捕蝇草的感应性则可以帮助捕捉苍蝇,维持生命等。

探究2:除了感应性,植物为了维持生命活动,还有什么特性?经过探究1,各小组已经产生了探究热情。于是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各小组继续深入探究,总结植物的其他特性。在小组热烈探讨氛围下,学生顺利探究出了植物的向光性。学生经过组内讨论,联想到了向日葵之所以被称为向日葵,正是因为它对着太阳生长,这就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植物需要依靠光合作用维持生命。另外,各小组还探究了植物的向地性。在植物的向光性的启发下,学生猜想植物是否具备向地性,并组内朝着这个方向展开合作探究,结合植物的生长过程,总结出植物的根具有正向地性,而植物的茎具有负向地性,这也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不用担心播种以后植物不竖直生长的原因。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层次性问题

教师在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层次性问题,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问题探究的机会,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后进生的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也较弱,在科学探究中遭受的失败打击也多,普遍缺乏学习自信。为此,教师要针对学困生、后进生设计比较简单的问题,让这部分学生也有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重拾自信;第二,教师要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形成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以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例如,在《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教学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了解生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总结空气中的氧气对生命生存的意义;②了解生物体的呼吸系统和呼吸运动,并以人为例,亲身感受自己在做呼吸运动时,胸部有什么变化,探究生物在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过程;③结合相关科学实验,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呼吸,总结呼吸作用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的能量。

为了实现如上教学目标,教师提出了层次性问题,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致力于促进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

问题1:呼吸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情,那么在呼吸过程中,呼出和呼入的气体成分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区别?第1个问题比较简单,是教师专门为班级的学困生、后进生准备的。这部分学生只需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简单思考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这为学困生、后进生参与课堂学习创造了机会,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学困生、后进生的转化。

问题2: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为此,教师留出了5分钟的时间,安排学生同桌展开讨论,结合自己对人体的了解和生活、知识经验,总结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并探究各个部位的作用。在问题指引下,学生顺利找到了探究思路,补充了探究结果,总结出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和肺泡组成的,并梳理了不同器官在人体呼吸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问题3:植物和动物的呼吸系统、呼吸运动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难度较高,仅仅依靠学生自己无法完成。为此,教师组建了学习小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小组,并根据学生的科学态度、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合理划分组内分工和合作,成功使所有学生参与到了课堂学习中,以合作互助的形式完成了科学实验,探究出了植物和动物在呼吸过程中的异同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态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时刻关注学生的问题探究进度,及时给出反馈评价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推进教学进度,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问题探究进度,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及时给出反馈评价,推动学生的学习成长。

第一,教师要善用激励法,采取正向的、积极的语言评价和引导学生,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信任,从而信任教师,跟随着教师的脚步完成问题探究,逐步提升自己的科学水平。以《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特意安排了班级的学困生、后进生回答,在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答出人在呼吸过程中呼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时,教师给出了积极鼓励,大力表扬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态度,表扬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学习品质。

第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及时发现学生在问题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提示,梳理学生的问题探究成果,给出综合评价。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问题导学法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安排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但是教师仍然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及时接收学生的问题反馈,并给出科学评价。

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评价环节。在学生自评方面,教师要指引学生评价问题对自己的难度,评价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否有效,讨论在之后的学习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学生互评方面,教师则需要安排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实现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分享,充分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构建高效课堂。

第四,教师在关注学生的问题反馈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点评。譬如,点评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具备讨论价值、是否激发了自己的讨论兴趣、实现了高效学习等。以《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教学为例,教师专门为学困生、后进生设计了问题,关注了这部分学生的问题探究情况,然后特意收集了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和学生交流,了解了问题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此问题对极个别的学困生来讲仍然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之后调整,尽量为学困生、后进生设计基础的概念性问题,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四、 结论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可以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实现问题驱动,帮助学生科学探究。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生活化问题,启发学生的科学学习思路。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发展,提出小组探究问题,发挥团队力量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要提出层次化问题,为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创造机会。最后,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问题探究进度,及时给出反馈评价,调整后续的教学规划。

参考文献:

[1]朱乐英.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化教学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6):85-88.

[2]应继红.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j].新课程,2021(39):77.

[3]任建君.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2):59-60.

[4]李栗.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2):1-2.

[5]方淑贞.巧课堂之问促教学之效——初中科学课堂应用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4):102-103,10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