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以画廊vs艺术家视角
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已圆满闭幕,整个星期见证了不同级别市场的热烈销情,为展会在香港举办第十周年立下里程碑,也充分显示香港有如雨后春笋的艺术图景。本刊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参展画廊与艺术家,透过他们的角度解析代理与被代理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有他们对于其他参展作品的看法。换个角度看巴塞尔艺术展,或许能给我们不同启发。

这是我们在香港取消所有防疫限制后举行的第一场展会,展会现场以至城市各处都洋溢着格外热烈的兴奋和活力。
我们衷心感谢一众艺廊与本地艺术界的鼎力支持,全心全意地为访客带来精彩丰富的文化项目,于整个星期从早到晚呈献不同活动。相比以往任何一届,这届展会都更成功地巩固了展会在区内扮演的关键角色,以独具一格的方式连系亚洲内外的艺术图景。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乐思洋
自2019年以来,展会首度进入占两层的香港会议及展览中心展厅,汇聚共177家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艺廊参展,相比2022年的130家艺廊,增幅显著。所有特别展区亦重新回归,包括「艺聚空间」、「光映现场」、「策展角落」及「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其中42间艺廊在疫情期间暂别展会,今年再度回归,另外22间艺廊则首次参展。「艺聚空间」更是首次在展场以外展出作品,于香港太古广场展示洛杉矶概念艺术家Awol Erizku模仿古埃及法老形象制成的大型充气雕塑作品。作品由布朗画廊代表展出,展场以外「艺聚空间」的官方伙伴——太古集团支持。
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私人收藏家亲临香港参与展会,并与100间国际博物馆及机构的博物馆馆长、策展人及赞助人一同探索香港的多元文化活动,访客包括:悉尼的新南韦尔斯美术馆、香港的M+、首尔的三星美术馆Leeum、洛杉矶郡立艺术馆、澳洲当代艺术博物馆、首尔的国立现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伦敦的Serpentine Galleries、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东京的森美术馆、纽约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以及北京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超过三分之二的参展艺廊于亚洲及亚太地区内设有展览空间,其中 33间更于香港设有展览空间,足证巴塞尔艺术展对展示区内优秀艺术的广阔度不遗余力。
一如既往来自中国内地、日本、南韩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的艺廊阵容强劲,而来自印度及东南亚的艺廊亦带来了精彩的作品,吸引大量展会访客驻足欣赏。除了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展会空间外,香港居民及国际访客更可欣赏由M+委约创作,巴塞尔艺术展及瑞银集团联合支持,由艺术家Pipilotti Rist 创作的场域指定流动影像作品《信手不渝》。于香港艺术中心的「光映现场」公众项目由多媒体艺术家兼电影制作人李振华担任策展,呈献29件录像作品。亚洲区内两家重量级非营利的录像艺术机构录像太奇及Ghost 2565亦策展了特别放映会。
解读 第七份《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
经历两年全球疫情的困扰后,随着销售和实体活动回归,2022年标志着艺术市场首次展现出较为规律的发展势头。这一年来拍卖和经销商领域都创下了不少佳绩;然而,不同地区和市场价值的界别表现颇为参差,导致整体增长较为缓慢。高端企业的表现明显胜于其他企业,令业界顶层的密度更高,但阶级分层维持不变。然而,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市场也在其他方面产生了重大变化。
危机过后社会逐渐衍生出新的工作模式,传统上独立的市场界别之间的分界线慢慢模糊,而销售活动也更快速地转移到网上进行。尽管在2022年有所放缓,在线销售似乎随着更完整的活动时间表热情回归,已永久稳定在较高水平。
——Arts Economics 创办人 Clare McAndrew

2023年艺术市场报告显示环球艺术市场在2022年的持续增长及韧性,销售超越疫情前水平。第七份《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全面分析2022年环球艺术市场之宏观经济,探讨疫情对市场带来的持续影响,并预测来年主要趋势。报告由文化经济学家兼 Arts Economics 创办人 Clare McAndrew 博士撰写,巴塞尔艺术展及瑞银集团联合出版。
《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主要发现包括:
● 全球销售:在2022年,全球艺术销售持续上扬,按年增长3%,约达678亿美元,带动市场恢复至超越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然而,不同范畴、地区及价格类别的市场表现有所参差,令整体增幅稍逊2021年。2022年内带动所有范畴价值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仍然源自高端市场。交易量仅录得1%的轻微增长,主要受经销商销售回升带动。
● 领先市场:美国市场销售价值份额按年增长2%,环球艺术市场占比45%,稳占领导地位。英国市场录得18%的销售占比,超越中国重回次位,而中国市场销售额则微挫3%,占总体市场17%。法国稳占全球第四大市场位置,环球市占率为7%。
● 美国是所有主要艺术市场中,疫后复苏最为强劲的国家,销售按年攀升8%,总额达302 亿美元,创下历来最高水平。高端拍卖市场升幅显著,经销商销售也录得温和增长,带动市场向好。
● 尽管本年持续面对政治及金融局势阴霾,英国仍能维持稳步上升的增长势头,销售升至 119亿美元,较去年温和增长5%,但仍低于2019年疫情前122亿美元之水平。
● 中国内地与香港在2021年显著复苏,2022年却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区内总销售额按年急挫14%至112亿美元。有关数字仍较2020年高出13%,却为2009年以来第二低水平。
● 经销商数据:2022年经销商销售额约为372亿美元,按年增长7%,市场价值恢复至2019 年疫情前之水平。调查显示销售额超过一千万美元之经销商,其平均销售增幅最为可观(达 19%);反观小型经销商则面对较为审慎、重视价格的买家,加上成本飙升及销售停滞不前等因素,以致销售额少于25万美元之经销商录得3%销售跌幅。对销售额高于50万美元之经销商而言,新买家于2022年所占份额也同样下调。
● 拍卖数据:2022年拍卖销售表现强劲,高端市场价格更屡破纪录。然而在这些惊人佳绩之外,整体销售形势却表现疲弱。公开及私人拍卖行的总销售额下挫2%,由2021年的312 亿美元降至约306亿美元,但仍较2019年疫情前水平高出11%。公开拍卖的销售微挫1%,跌至268亿美元,大部分增长均来自高端市场。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价值逾一千万美元的作品销售增加12%,而其他所有价格区间的销售则按年下降。
随着拍卖活动转趋频繁,逐渐吸收市场需求,高端经销商市场走势强劲,私人拍卖的销售额下调至略低于38亿美元。美国、中国及英国依然稳占主要拍卖市场地位,占公开拍卖销售总值76%,与2021年数字看齐。
● 非同质化代币: 非同质化代币于2021年大行其道,销售接近29亿美元。然而,与艺术相关的非同质化代币活动在2022年大幅减退,艺术市场外的非同质化代币平台销售跌至低于15亿美元,按年下降接近50%,但仍然比2020年高出70倍。总体而言,与艺术相关的非同质化代币销售价值跌幅远超其他类别,2022年以太坊网络上之艺术销售仅占8%(2020年占比24%)。艺术市场的注意力逐渐转离价格的攀升及财务回报,转而关注区块链应用对艺术交易等层面的长远影响。
● 网上销售:艺术市场向来以活动主导,2022年各大活动渐趋复常,经销商与拍卖行之电子商贸销售额也进一步回落。过去两年纯网上销售录得前所未有之增幅,2022年则从2021 年的133亿美元高位回落,按年下降17%至110亿美元,但仍较2019年高出85%。纯网上销售占2022年艺术市场销售额的16%,较2020年全盛时期的25%占比有所下跌。然而市场的线上线下销售占比却未有因跌幅而重回疫情前的比例。随着业界大举投资数码策略以进行艺术交易,收藏家对电子商贸的接受程度也越高,相信线上线下销售比例于可见将来仍维持不变。
● 艺术展:2022年各大艺术展纷纷复办,收藏家逐渐再次出国观展,艺廊参展之平均数字也贴近2019年水平。在2021年,艺术展销售额占总经销商销售的27%,2022年更显著提升至35%,但仍低于2019年疫情前占比42%的水平。
大型经销商的销售占比最高,40%销售总额来自销售额超过一千万美元的经销商,主要于国际展会上录得。预期艺术展销售将有所上升的经销商仅略高于半(51%),较2021年的65%有所下跌。13%经销商预计销情转弱,36%则认为将保持平稳。
● 展望未来:展望2023年,45%经销商预期销售表现向好,其中10%更预期会有显著增幅。经销商均认为与现有收藏家保持联系、出席艺术展及网上销售将未来五年之三大要务,扩展不同地域之客户群则紧随其后,成为第四项重任。拍卖界别方面,48%的中阶拍卖行表示预期销售有所改善,24%则认为市场将转弱;网上销售方面,有60%受访者预期将录得增长,仅有4%认为将会下调。大部分(77%)的高净值收藏家都对环球艺术市场表现乐观,逾半数(55%)计划在2023年购买艺术品。在美国等部分主要市场,更有高达65%的高净值收藏家计划在2023年购买艺术品。
q&a
艺术家与画廊是灵魂伴侣——香港世界画廊总监 杨永金
世界画廊于1974年在香港成立,创立49年以来专注呈献蜚声国际的中国艺术家所创作的现代及当代艺术品。画廊亦着重培养及推广新一代年轻艺术家,策划不同主题的个展及群展。展览作品涵盖架上绘画、雕塑、混合媒介、摄影,装置及影像等。世界画廊于2014年为庆祝40週年,精心策划GDM项目以进一步支持来自不同地区更多元的艺术家,提供其于本区域以外更广泛的展览机会。在香港众多画廊中,世界画廊是以哪种方式“特别”的存在?杨永金认为“世界画廊一直都尽量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跟判断,来选择我们自己认可的艺术形式。”
P:你是哪一年开始加入世界画廊的?据你观察,世界画廊以何布局签约艺术家?
杨永金:我是在2008年加入画廊的,画廊主要是与这三类艺术家合作:1.还未被发掘代理的年轻的艺术家;2.一些在事业中期的艺术家;3.在艺术史里面有重要地位的一些艺术家。
P:艺术家与画廊之间是双向选择,通俗来说也像“择偶”,你站在画廊的角度,会如何权衡这种关系?
杨永金:画廊与艺术家合作的方式统称有两种:1.代理,2.合作。代理就是可能每天与工作室的工作对接要比合作的艺术家要更多一些,合作的艺术家基本上做完展览之后,如果短期内没有其他项目的话就不大需要怎么跟进。我们跟艺术家的关系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想艺术家跟画廊的关系,其实就像你说的有点像择偶的这种关系。首先画廊与艺术家都是相互的,因为艺术家跟画廊是一个平等的关系,有画廊发现自己觉得好的艺术家,也要艺术家喜欢画廊的经营方向,还有做展览的一些标准。这种关系其实既平等又是互补的,因为艺术家跟画廊的所处位置不同,他们所做的不同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两者是紧密在一起的,不是两个对立的或者是怎么样的,除了在工作方面的合作,在精神层面上的互相支持与理解,在这个关系里面也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