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S理念下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王小欢 谢兰琴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hps理念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通过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为例,文章详细分析了hps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包括历史背景的引入、科学过程的模拟、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以及这些环节如何共同作用帮助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hps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hps理念;高阶思维;植物生长素;发现历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132-04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生物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hps(history of science, philosophy of science, sociology of science)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融合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元素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文章将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为例,探讨hps理念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指出其对高阶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一、 hps教学模式概述

hps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融入科学教学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科学知识的历史背景、哲学思考和社会应用,旨在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hps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历史背景的引入

介绍科学知识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背景和必要性。

环节二:科学过程的模拟

通过模拟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环节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二、 hps理念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设计

(一)历史背景的引入

通过设问“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是什么?”“生长素是怎样被发现的?”从而追溯到达尔文环球考察的故事。据史料记载:19世纪末,达尔文在环球考察时,为了饲养随身携带的几只鸟,种了草芦(是一种禾本科虉草属植物)。船舱很暗,只有窗户透射进阳光,达尔文发现草芦的幼苗总是朝着窗户的方向生长,但是甲板上的幼苗直立生长。之后追问:“植物真的能弯向光源的方向生长吗?”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兴趣小组有关小麦萌发的延时摄影精彩瞬间。通过眼见为实说明植物真的能朝向光源方向生长。之后追问:这种现象在植物界具有普遍性吗?展示不同植物向光性的照片(放在窗台的植物、向日葵的花盘、生出墙外的枝条等),以证实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确实存在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是否蕴藏着某种规律呢?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普遍存在的事物背后必然隐藏着某种规律存在。引出向光性概念,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二)科学探究过程的模拟

教师引导:那植物为什么会具有向光性?达尔文及其儿子设计了巧妙的实验进行探索,涉及的主要结构是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资料补充:金丝雀虉草是一种禾本科虉草属植物,胚芽鞘是包裹在胚芽外面的锥形套状物,在种子萌发时具有顶土、保护胚芽等作用。

1. 达尔文及其儿子的实验

小组讨论达尔文父子的实验①②,思考以下问题: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何?

(2)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是?

(3)①②组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4)①②组对照你能得出什么推论?

(5)②组对自变量的控制用了什么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典型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地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实现学生科学思维的螺旋式提升。

从①组中看到胚芽鞘能弯向光源方向生长,是否意味着胚芽鞘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从而引出探究感光部位的任务。

任务一:探究感光部位

提出问题: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

做出假设:假设一:在尖端假设二:在尖端下部假设三:在尖端和尖端下部

演绎推理:

若假设一成立,利用减法原理,采用排除法,遮住尖端,预计:直立生长。

若假设二成立,利用减法原理,采用排除法,遮住尖端下部,预计:直立生长。

若假设三成立,利用减法原理,采用排除法,遮住尖端和尖端下部,预计:直立生长。

实验验证:

展示达尔文的③组④组实验,思考分别支持假设几?否定假设几?

再结合①组对照,能否推理出感光部位在哪里?

设计意图:借助探究感光部位的任务,开展小组讨论,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利用假说演绎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讨得出结论:感光部位在尖端。之后进行引导:相比于③组,①组④组中出现了弯曲生长,那弯曲生长的部位又在哪里?从而引出任务二。

任务二:探究弯曲生长的部位

提出问题: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哪里?

做出假设:假设一:在尖端假设二:在尖端下部假设二:在尖端和尖端下部

如何设计实验?(提供:单侧光、记号笔、尺子、胚芽鞘)思维迁移提示:学生体检通过测量而知身高。

学生小组探讨做出汇报,如下图所示。

方法1:可以对胚芽鞘画等高线,一段时间后观察等高线哪一部分之间的距离弯曲且变得更大,可判断该部位即为弯曲生长的部位。

方法2:可以对胚芽鞘画中心竖线,一段时间后观察中心竖线哪一部分断裂且断裂的间距变得更大,可判断该部位即为弯曲生长的部位。

方法3:可以对整个胚芽鞘涂色,如涂红色,一段时间后观察哪部分颜色变浅更明显,可判断该部位即为弯曲生长的部位。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布置,开展小组讨论,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追问:单侧光照射下,植物为什么会弯向光源生长呢?

结合以上探究,达尔文曾在这两个结论(结论:感光部位在尖端结论: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下部)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假说: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射后,向下部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

追问学生:你认为达尔文的假说有道理吗?你觉得达尔文的假说中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你还能提出哪些未解之谜?

未解之谜:

(1)“影响”真的能从尖端传递到伸长区吗?

(2)为什么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3)“影响”究竟是什么?

在达尔文实验的启发下陆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实验:

未解之谜1:“影响”真的能从尖端传递到伸长区吗?

2. 鲍森·詹森实验(1913年)

展示詹森实验的图像及结论,追问:你认为詹森的实验现象能支持他的结论吗?由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阐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思考】有人说该实验不够严谨,你的观点呢?如何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学生讨论后认为该实验没有对照组,可以设置一组云母片作对照。

设计意图:以如何提高实验的说服力为问题导向,启发学生从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角度分析实验,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实验思维严密性的角度给出优化方案,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思辨、质疑、逻辑严密等科学素养。

未解之谜2:为什么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3. 拜尔实验(1918年)

展示拜尔的推论: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追问:拜尔的设计是否能支撑他的观点?为什么?(由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表述讨论结果,增强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力度,帮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

追问:该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

通过小组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请同学现场模拟拜尔实验切割胚芽鞘尖端,并如拜尔提供的思路一样错位放置,发现问题:胚芽鞘太小,完全切断放在一侧难以放稳,容易掉落。如何解决问题?针对该问题如何改进?设计创新性实验,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学生活动:基于拜尔实验的创新设计。

实验材料:长势相同的胚芽鞘若干、刀片、黑暗条件。

实验设计:如下图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如学生想到设计左切一半一个组,右切一半一个组,不切做对照组等。这种创造性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渡:基于以上研究,曾有科学家大胆猜想这种“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真的会是化学物质吗?能否通过设计实验进一步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

未解之谜3:“影响”究竟是什么?……

4. 温特实验(1926年)

展示温特的实验过程,思考问题串:

(1)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怎样处理?

(2)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出现什么现象?

(3)温特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4)温特的实验思路借鉴了哪些科学家的思路?

在其他科学家思路的基础上又做出怎样巧妙的设计?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小组探讨,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分析帮助学生感悟温特实验中思维的严密性,又通过问题4的设置帮助学生感悟温特实验的巧妙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影响”的神秘面纱逐渐浮出水面,以科学史料的形式呈现后续研究的成果。

(1)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2)由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直到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

(3)后续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植物体内具有与iaa相同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后续研究成果被科学界广泛认同后,人们又继续追问单侧光照射后,运输到伸长区的生长素为什么会分布不均?对这个问题争论不断,你的观点呢?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尽可能提出不同的猜想,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观点一:(分解假说)单侧光照射使尖端向光侧的生长素发生了分解。

观点二:(转移假说)单侧光照射使尖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发生了转移。

合作探究:如何以温特的实验设计思路为参照,设计出定量分析的实验,用数据给出更具说服力的论证。

如何设计实验?(提供:胚芽鞘、琼脂块、云母片、单侧光、黑暗)

含量预计:若a>b,支持分解假说;

若a≈b,否定分解假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