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生物学研究生科创育人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 夏庆友 侯勇 程道军 赵萍 李志清摘 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科技强国”的背景下,切实提高生物学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生物学领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是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规划的有效途径。针对生物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成才大目标不清、创新颠覆性不足、学科交叉不够和与实践结合薄弱”等问题,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导师团队经过20余年探索,建立科创育人体系和培养模式,助力培养生物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体举措包括构建“德技双优”思政育人模式,厚植报国情怀;构建“前沿驱动”科创育人模式,激发创新创造;构建“交叉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促进融通发展;构建“产学研用”实践育人模式,推动服务社会。希望以上措施能为培养生物学学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双一流;生物学;研究生;科创育人;德技双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8-0049-04
Abstract: Technology is th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 talent is the foremost resource, and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building a "strong n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s crucial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skill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biology. This effort should embody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and physical fitness, thereby serving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ddressing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training of biological science graduate students, such as unclear goals for achieving excellence, insufficient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adequat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weak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Bi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at the Frontie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has, after over ten years of exploration, established a system and training model for fostering innovation and nurturing biological science graduate students. Specific measures include: constructing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dual excellence of morality and technology" to cultivate a sense of patriotism among graduate students; establishing a "frontier-driven" innovation and cultivation model to stimulate graduate student creativity; developing a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model of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mong graduate students; and creating a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application" to encourage graduate students to contribute to society through their research. We hoped that these measures will serve as a reference and provoke contemplation for universities in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biology.
Keywords: first-rate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Biology;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cultivation; dual excellence of morality and technology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1]。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2]的重要指示。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尤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3],我国生物学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目标定位、创新能力、学科交叉性及实践应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确,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求未能充分融合,学生奋斗动力不足,合作精神薄弱;其次,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原创性;再次,学科交叉性不够,难以应对复杂的科研问题;最后,研究生培养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重理论轻应用,缺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在“双一流”背景下,依托西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导师团队20多年坚持的“发展科学、革新技术、振兴产业、弘扬文化”奋斗目标,构建生物学研究生科创育人体系。该体系旨在通过德技双优、前沿驱动、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四大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更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学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 “双一流”背景下生物学研究生科创育人体系的建立
(一) 构建“德技双优”思政育人模式,厚植研究生报国情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响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双优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强化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解决研究生担当意识不强、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求融入不充分及团队精神薄弱的问题。
第一,加强德育引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设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工匠精神等主题思政课,强化思政引领,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深入发掘爱国基因和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在研究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担负国家使命的精神之源和思想之基。开展爱党爱国教育和科研诚信入学第一课,“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大思政课,录制《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家风家训》等专题微视频,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推动立德树人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创新开展“每周一会,师生对话”活动,搭建研究生交流展示平台,通过师生深度“对话”,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激发主人翁意识,唤醒时代担当。
第二,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打造研究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夯实党支部阵地建设,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积极开展研究生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党组织与党员活力,鼓励支持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力创建活动,使党员教育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学术科研相结合,与成长成才相结合。创建全国“高校思政网”和“党支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挥党支部思想育人引领作用。
第三,加强德技结合,实境培养双优人才。设立“德优技优”双优人才党建品牌,以思政争优、以创新争先,做到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将理想信念、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家国情怀纳入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设立“双优人才”“科研标兵”“科研之星奖学金”“优秀论文成果奖”等奖励和荣誉称号,开展双优座谈会,营造学习榜样、争先创优的向上氛围,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将实践、科研、人文素质有机融合,创建以创新型人才科学基础培养为核心,以人文素养、科学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协同融合发展为重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 构建“前沿驱动”科创育人模式,激发研究生创新创造
聚焦生物学农业领域前沿科学问题,追踪前沿技术发展,推动交流合作,构建“前沿驱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着力破解创新颠覆性不足、科学视野狭窄、交流合作意识不强的问题。
第一,聚焦前沿科学问题,拓宽研究生科学视野。学科前沿是研究领域中最新、最具创新性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代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理念。研究生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科前沿,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成果,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引导研究生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重要工作报告以及行业分析报告和产业发展指南,深谙国家科创强国战略;紧密追踪国际前沿,把握生物学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热点方向;聚焦当前重大国际前沿科技和学科发展方向开展自由探索研究,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开创新学科、新领域、新方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能力和领导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追踪前沿技术发展,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前沿技术是指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代表世界高技术前沿的发展方向,对国家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5]。引导研究生关注生物学前沿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基因编辑、生物反应器、干细胞、大数据和智慧农业等关键核心技术,培养研究生突破前沿技术瓶颈能力;紧盯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和产业一线需求,重点突破种质创制工程、智能化养蚕工厂、先进人工饲料、蚕丝遗传和化学改造、蚕丝蛋白应用等相关新兴技术,培养研究生解决产业技术难题能力。部署一批前沿技术,发挥科技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强化学术交流合作,促进研究生协同创新。学术交流是现代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与同行专家和知名学者的交流,可以拓宽学术视野、加深对专业领域的理解和提升研究水平,还能显著增强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6-7]。建立“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机制,促进团队内部师生与外部专家学者间的交流合作;鼓励研究生申请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创新项目,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和基地实践锻炼,大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团队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协同攻关创新的能力,增强研究生协同创新和有组织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