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链接·闭环: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化探索

作者: 陈欣

外延·链接·闭环: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化探索0

摘要:文章探究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化,通过外延少先队活动课的活动阵地,拓展课堂的新样态;高效链接优势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丰富课堂的内容,通过校内外合作的闭环课程评价设计,创新少先队活动课的评价机制,旨在探究实践后找到“校内+校外”育人模式下的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社会化实施路径,从而真正创造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化的内涵价值,引导队员们认识社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这是少先队组织进行社会化探索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少先队进行创新活动课程的新思考。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化;外延;链接;闭环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6-0001-04

一、 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化的价值

(一)政治引领,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

2022年9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全面构建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为构建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指明了方向。

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是当前少先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作为少先队在校内发挥重要作用的课堂阵地“少先队活动课”,其本身课程的政治属性,明确要求坚持课程的政治方向,落实相关政策,体现其政治引领的实际价值。如何将校内“少先队活动课”多维度转型进行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践先行,促进队员全面健康发展

当下少先队活动课的阵地主要局限在学校内,只有将大量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规范化对接并合理设计活动,才能实现课程的实践效能;少先队活动课从课程性质上来说,要关注“儿童性”和“实践性”,面向全体儿童的同时,丰富和拓展实践教育的内容、路径和方式,提升育人实效。因而少先队活动课的开展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优势资源,凸显少先队活动课实践价值。

新时代的少先队社会化正是要在巩固校内少先队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形成少先队工作联建共育机制,拓展少先队在校外的实践活动阵地,扩大少先队员参与课程实践的渠道,推动形成校内外互为补充、有机联动的课堂模式,促进广大队员在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专业课堂的引领下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关注生本,实现队课内涵价值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社会属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天然属性,因此,应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的社会化探索。

而少先队活动课的参与主体就是广大的少先队员,其内涵价值就是队员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成为能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未来公民。因此,少先队活动课的社会化,通过外延少先队活动课的社会实践圈,丰富少先队活动课的成长体系,对实现队员社会属性、关注生本需求、实现队课内涵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 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化的实施路径

(一)外延课堂阵地,拓展课程样态

1. 探寻“红馆”,实地红色教育

《少先队活动》以组织意识和政治启蒙为主要教学内容,可以称之为“红色教育”。杭州市有大量的红色教育主题历史场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等,是实现少先队活动课课堂阵地外延的不二选择。中队在少先队活动课上通过“红色地图寻访记”活动,用好用活红色场馆资源。如一年级争“立志章”,有的中队与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合作,通过实地参观场馆,聆听馆内的校外少先队辅导员在革命英雄烈士纪念碑前宣讲优秀革命英雄的故事,真切感受到共产党员的伟大革命精神

和成长在党旗下的光荣感。有的中队走进小营巷,参观纪念场馆,重走红色之路,寻访老一代共产党人的红色故事,聘请省新四军协会的解放军老战士为队员上一堂特殊的“历史课”。这种“红色教育校外课堂”让少先队活动课的红色教育从课本走向了现实。外延的课堂阵地让队员们实地体验到了红色精神内涵,立志成为一名继承党的优良传统、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重任的新时代好队员。

2. 走进田野,打造“自然课堂”

在国家倡导的“五育并举”中,劳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先队活动课中也有关注培育队员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相关课程设计,如《少先队活动》教材中四年级争“劳动章”。除了校内劳动、家庭劳动之外,社会劳动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外延少先队活动课的课堂阵地,与区内劳动实践基地、兰里劳动实践基地、都城职业体验馆等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培育队员的社会劳动能力。

3. 身边亚运,对话冠军课堂

在外延少先队活动课阵地的措施中,除关注红色教育、劳动教育这样对实践基地有特殊需求、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还关注到将《少先队活动》教材中的内容与当下队员们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结合,提升队员的学习兴趣。如《少先队活动》教材六年级争“健体章”的课程设计中,发现队员能够了解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运动的具体方法,但是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够,更多是完成课堂任务,不得已而为之。

(二)链接社会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1. “校馆”相扣实践感知

培养少先队员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如《少先队活动》教材中,五年级争“小主人章”。每年学期初,学校充分链接富阳洞桥杭州青少年营地,开启学军、学农少先队活动课程。通过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方面对少先队员进行考核,充分发挥营地实践育人功能,让少先队员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营地和田间地头,体验军事,学习农事,体验劳作的乐趣和艰辛。队员在三天两夜的时间里,不仅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瞄准射击、军事五项、重走长征路、茫茫夜行。每一个项目,各营成员都拿出了十足的斗志去挑战每一个难关。而且队员还需要深入农户家体验农事,参加生存挑战,经受历练。丰富的社会课程内容让队员获得成长,最终争得“小主人章”。

2. “校企”合作科技赋能

《少先队活动》教材中,四年级争“梦想章”的活动设计与此完美融合。学校联合区内多家高新科技企业参与少先队活动课程设计,打造了航空航天科普基地活动课程。针对航空航天科技热点,开展科普讲解、实验演示等活动,普及航天航空科学知识。基地有各种各样的航空航天模型:长征号系列火箭、飞机发动机、各式战斗机等,还有交互式体验板、模拟飞行舱,可以说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都是在学校里体验不到的。部分优秀的少先队员被邀请参加模拟飞行,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飞行动作,如拉杆、带杆、俯冲、转弯,不一会儿便得心应手,俨然是个优秀的飞行员。集科普教育和研学实践于一体,旨在培养队员们的综合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些活动的体验也为孩子们播种下探索宇宙奥秘的种子,满怀期待地飞向远方。

3. “校社”联动志愿服务

通过品牌化校外少先队活动设计,积极链接社会资源,为少先队员打造家门口的少先队生活实践圈,形成校内外互为补充、有机联动,少年儿童普遍受益的少先队工作新局面。例如,某校《少先队活动》教材中,三年级争“奉献章”。学校中队、社区“双”联动,联合校外辅导员老师发布社区红领巾学雷锋志愿者招募令,让队员现场报名、竞争上岗认领任务,真实参与社区活动,“普及禁毒知识”“垃圾分类我来答”“红领巾志愿服务岗”等形式多样的深入社区居民生活的体验活动,以“走进·成长”为主线,在历练中成长,为队员提供富含养分的成长土壤。队员争做新时代的小雷锋,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最终争得“奉献章”。

(三)闭环活动设计,创新课程评价

1. 分类系统化——校内基础章目

在《少先队活动》教材一到六年级的课程中,包含从组织意识、政治启蒙、信仰萌芽、成长取向等几个方向的课程内容。不同类别的课程内容是呈现阶梯式的深化学习模式,因此以《少先队活动》课程中内容为基础,进行了分类的系统化梳理,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五大学习模块”,分别是我爱少先队、党旗下成长、新时代好少年、我有好习惯、我的梦想,将一到六年级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选择适合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争章活动课的实施。以下是举例“我有好习惯”的章目表:

通过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争章活动,实现对基础章目的多维评价。例如,二年级的节约章,在校内进行活动课争章时,队员往往是通过做小报、宣传节约的方式、科普节约的重要性等较为单一的形式。进行将活动课阵地外延后,队员可以在低碳科技馆利用先进的科学装置为大家讲解为什么不能砍伐树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评价的角度来说,队员有了更多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让章目评价趋于多维化。

2. 特色品牌化——校外实践章目

在红领巾奖章评价的实际探究中,以同类别的基础章目为蓝本,与综合实践基地合作探索校外实践章目评价路径。如新一年级入校后,学校少先队的新生周活动里,辅导员老师利用少先队活动课的契机,与区内的消防应急安全体验馆合作进行课程内容的实施与评价。通过馆内教练进校进行行规训练,学生到馆内进行应急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的校内外合作的形式;对完成争章任务的队员颁发学校特色章目“硕果章”和消防应急安全体验馆的“社会实践章”。

通过校外“社会实践章”的评价,完善了红领巾争章体系中的校外评价环节,同时也进一步深化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化的意义。

3. 综合评价,创新红领巾奖章评价

红领巾奖章是全国少工委推行并构建少先队员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中的载体,是少先队组织内特有的激励评价方式。“红领巾奖章”基础章的“向阳章、传承章、立德章、立志章、梦想章、小主人章、团结章”,都可以与校外争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与社会实践场馆和企业合作科学设定争章细则,精心设定争章活动,确保每位队员在小学低、中、高三阶段均能完成争章目标,争得相应奖章。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化,使队员综合评价内容更为系列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记录具体化、评价过程常态化。

三、 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化的成效

(一)“校内+校外”互为补充的少先队育人模式

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的社会化探索,学校与社会各类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宫、社区深入链接,细致梳理与校内课程可以结合的“优势”,形成“校内+校外”的互为补充的育人模式,互补短板,提供优势资源,以外延课程阵地、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评价为主要实施路径,逐步构建学校少先队较为完整的社会化合作工作体系。

(二)拓宽校外活动阵地,构建校外社会实践版图

少先队活动课中与校外实践基地、社区以及青少年宫等社会阵地的紧密合作,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校少先队的校外活动。阵地是开展少先队活动的重要载体,便于少年儿童前往和使用的校外少先队阵地,整合社区内红色、教育、文化、体育等实践资源,开展“红领巾爱家乡”教育实践活动,围绕红色教育、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等主题,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外社会实践版图”。队员参照“实践版图”参与校外实践活动。这类阵地的形成是少先队社会化的具体依托,是校外少先队组织团结教育引领少先队员的主要方式,也是体现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良性运转的最大特色。通过拓展少先队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形式的积极探索,广大队员有了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阵地,拓宽视野,增广见闻。

(三)助力区域少先队社会化发展,健全校外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体系

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的社会化,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着眼,从具体着手,依托课程,推进少先队社会化发展。同时在少先队活动课校外开展的过程中,挖掘到了大量的优秀校外辅导员,通过对他们的专业特长、社会分工、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建立“校外辅导员人才库”,帮助健全校外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体系。目前,由优秀党员、团员和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担任的少先队校外辅导员队伍,某校规模已经达到80余人,并推荐其参与到区内的红领巾学院培训中奉献力量。有计划的链接更多优秀党团员、各行业的先进人物加入校外辅导员队伍,合理利用榜样力量能够带领孩子们更好地成长,让少先队活动课更具有生命力。

四、 少先队活动课社会化的发展思考

(一)锚准育人目标,精准学科定位

广大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少先队活动课之前,应当明确其区别于主题班会课、道法课、地方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的学科性质为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辅导员应当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实践在课堂中如何实现,首先强调课程少先队的组织属性;其次其课程实施方式由少先队以实践教育为基本形式;最后将课程性质为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便于在学校实施中明晰学科定位。

(二)切合主体需要,拓展阵地建设

少先队活动课应从少年儿童的主体需要出发,开展好具体化、有温度的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应善于启发少年儿童多同他人和社会接触,在实践中能经历、接触一些先进人物、历史和有意义的素材。学校应积极拓展校外少先队阵地,挖掘和发挥其组织功能和社会功能,建设少先队组织在校外带领少先队员开展活动的渠道和载体。这既是学校培养少先队员光荣感的“补充剂”,也是少先队员光荣感社会化培养的题中之义。

(三)优化发展环境,实行“辅导员+”机制

优化少先队社会化发展环境,加强和完善少先队在校外的工作覆盖,建立校内外协同机制,以实践教育为基础进行政治启蒙,是在社会化层面切实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的有效途径。挖掘培养校外辅导员队伍,通过参加例会、学习精神,跟岗锻炼的形式,使校外辅导员发挥自身优势,助力队员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璐璐,金卓.全面开启少先队工作社会化新征程[N].中国青年报,2022-08-26(1).

[2]刘芳.“双减”背景下上海少先队社会化的实践与研究——基于“社区实践营”项目的实施[J].现代教学,2023(12):69-71.

[3]廖思琴.抓好乡村少先队社会化工作重要一环[J].少先队活动,2023(5):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