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困境问题浅析
作者: 杨百川 杨琇娟 饶悦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也是社会的主力与人才的后备库。不过,他们又极为特殊,身体虽已发展成熟,心理却仍幼稚。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不稳定性,多元混杂价值观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群体。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个体不仅难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也会对健康人格的发展造成损害,进而导致空虚、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如何面对内心的困惑,已成为新的课题和难题。
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心理学家罗洛·梅融合存在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存在等哲学思想注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之中,阐述现代人的心理困境。《人的自我寻求》是罗洛·梅的早期著作之一,由三个部分的论述构成:第一个部分是现代人心理困境的发现以及成因,第二个部分强调自我意识,第三个部分确立人格整合的目标。罗洛·梅运用存在主义心理学观点,对现代社会的弊病、现代人的心理困境进行整体性的剖析,分析其根源,深入探究人格在剧变的时代是如何丧失和重建的,洞见到自我的重新发现,也就是自我意识,是根本的出路。
一、存在主义心理学与自我意识
人何以为人?人如何异于动物?其核心在于自我意识。当自我意识呈现,当人感到自己存在,实现整合成为可能,自我意识编织人的经验,将曾经、此刻与往后,肉与灵,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你整合为一。在人成为人的时间中,人欲成为自己,则需要意识自己,也便是自我意识,只要自我意识在,那么,人所进行的每一步,都处在自我实现的大道中心。
罗洛·梅提出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真阶段。自我意识出现之前,婴儿纯真无邪无知。第二阶段,反抗阶段。自由为个体所追求,竭力获取属于自身的内在力量。第三阶段,正常阶段。某种程度上,个体发现自己的错误与偏见,将内疚感与焦虑视作学习的体验,并负责任地作出人生决定,这是人格的健康状态。第四阶段,创造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超越主客观分裂,暂时超越有意识人格的通常界限,进入超越自我的过程,但达到这阶段的少之又少,只有宗教与世俗的圣人、伟大的创造性人物,才使其成为可能。也许常人在特殊情况下能浅尝这一状态,如爱与友谊中,踏入忘我或顿悟的境界。个体在该阶段成为完整的个人,能创造自己,伴随愉快、勇毅与坚定,获得精神自由。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三种困境
(一)空虚
如何定义“空虚”,罗洛·梅认为:“20世纪中期人们的主要问题是空虚,这样说听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吃惊。我所说的空虚不仅指许多人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而且还指他们通常对于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内在的空虚是特定观念的长期积攒导致的,即自己无法主导自己的生活,无法改变他人的态度,无法影响周围的世界。因此,人们不再相信自身的能力,不再塑造自我,产生绝望感、挫败感、无力感,如果不加以纠正,最终结果便是以个体心理的萎缩与枯竭为代价。例如,一部分大学生游戏成瘾,这是因为他们尚未寻到可期望、积极的、建设性的目标。人无法忍受空虚,哪怕是朝着没有方向的地方发展,也绝不愿意停留在原处。于是,他们尝试借助外物来解决内在空虚,让他者为自己作决定,从而替代自己的内心需求。但事实证明,外物带来的仅仅是片刻的生理欢愉。
(二)孤独
孤独就是被阻隔,被疏离,被置身事外的感觉。学生时代,人们不仅对人际关系敏感,并且对建立关系的需求也日益剧增,因为害怕失去对自我的觉知。人是从他者获得对自身现实的大部分感觉,如果没有他人的反应和参照,将失去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将没有信息来定位自己的存在,失去自我的边界。为减轻孤独感,学生开始追求被人认可,如果受到他人追捧,在社会上是成功的;相反,也会在竞争中遭遇失败。所以,学生努力融入群体,以远离孤单与失败,但代价是,虽暂时摆脱孤独,却放弃了作为独立本体的存在,放弃了自我发展的内在资源。
(三)焦虑
“焦虑是一种被‘困住’、被‘淹没’的感觉;而且我们的知觉会变得模糊不清或不明确,而不是变得更为敏锐。”(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焦虑打击的是人的核心—自我。现实中,焦虑多产生于对自我存在非常重要的某种价值观受到威胁之时。焦虑问题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不断变化,所推崇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更新。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世界、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假难辨,冲突不断,再加上经济发展问题,生活中能让人确信的事物和观念越发稀少,他们难以获得稳定感。当前的危险远不如对未来的想象带来的压力,这就如同乘船在湖中迷失方向,人们宁可跳下船被水淹没,也不愿面对持续的痛苦,即不断地怀疑,无法知道是否能够被解救。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困境的根源
(一)价值观的冲突
在大学中,教育核心是科学和理性,大学生以科研为目标,以思考为重点,进行逻辑推理训练,该方式带来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但导致的问题也是不可否认的,即失去心灵的家园。科学理性是现代社会主导思想,但科学只在事实领域发挥作用,在价值领域,科学并不能为生命的意义提供新的根本依据,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价值规范,却未建立起新价值标准,导致陷入价值真空状态,造成困惑和迷茫。
对于价值观问题的看法,罗洛·梅认为现代有两个重要信念,第一是对个体竞争价值的信念。曾经人们深信,越努力工作就可以变得越富有,对社会物质进步作出的贡献就越大。在现代工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阶段,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如今,在充斥着庞大企业和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单独个体难以成功,需依靠和适应群体与组织。可长久以来,对于学生的教导,都是与他人竞争,使每个人都成为潜在敌人,导致树立个人主义、零和博弈、怀疑等消极价值观,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实际上,个人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是否能够学会很好地与人合作。第二是相信个人的理性。理性曾作为普遍原则,然而现在,从心理学角度,这限制了完整自我的形成,理性与情绪分离,理性被认为发展,情绪被看作阻碍,心理因素不被正视和重视,导致人格分裂的危机。
(二)自我感的丧失
根据罗洛·梅的观点,导致时代出现混乱的另一根源,是人丧失了人的价值感和尊严感,也就是人作为自我的感觉。马克思的预言宣称,现代人正在被非人化。韦伯也有同样的洞见,工具理性的扩张塑造了现代人的观念,使他们高度重视理性计算,不断分析成本收益,工具理性导致社会制度的官僚化,而官僚制的基本特征就是非个人化,为追求效率,人被简化成指标,无关的个人因素被剔除,从而本来无法计算的复杂个体就变成了可量化的统计数据。同时,官僚制社会具有机器属性,人被视作机器的零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得成为合格甚至优质的零件,满足社会机器对零件的要求,如此才能让机器高效运转。
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人们对技术和发明满怀希望,却对人的力量和尊严充满怀疑。这种观念日益普遍并被人们接受,似乎有诸多证据表明个体并不重要,个人选择无足轻重。大学生往往容易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为力,“丧文化”由此兴起,“躺平”“摆烂”等词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年轻群体开始重视中国哲学,他们期望从中汲取生命的体验,寻觅心灵的家园,进而在面对时代剧烈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时,为自己求得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重建的途径
(一)与依赖性斗争并明确自我
罗洛·梅认为,自我意识的获得需要和依赖性进行长期的斗争。婴儿刚出生时和养育者属于共同体,而获得自我的开始就是分清他人预期和自我需求,依靠自身力量去学习和探索。成长过程中存在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关键期,如叛逆的青春期。孩子和外在权威,也就是与以父母、教师、领导为代表的力量进行对抗,以此来清晰划分自我的边界,进而了解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获得稳固的自我意识。因此,大学生若要获得自我意识,就需摆脱依赖性,切断心理上如同脐带般的依赖关系。这是一个持续一生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在冲突不断发展,自我意识在个体的内部进行斗争。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消灭依赖性的阶段,以获得自我存在的意识,这一过程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二)以负责任的态度自由选择自我
在笔者看来,罗洛·梅所持有的自由观,其核心观点是:在自我意识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并为之负责。自由与自我意识相辅相成。在自由选择时,人们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而在对自我存在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中,人们能理解自由。自由是一种让人参与塑造自身的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另一面。如果人不能意识到自我,就只会被本能驱使。因此,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自由也会逐渐增多;而每一次行使自由的权利,都会扩大自我这个范畴,学会运用自由就意味着在成长。但自由并不等同反抗,把反抗视作自由,反而会让人停留在反抗的阶段,止步不前,只想破坏,不考虑建设,没有方向。大学生要学会负责任地运用自由这一工具,不断地尝试与练习。要知道,自由不会主动出现,而是需要通过每日的努力才能获得。
(三)在创造性的良心里确立自我
罗洛·梅鼓励一种开创性的道德,超越对权威的和环境的顺从,具有自主的创造力。“幸福不是放弃美德的报偿,它是美德本身,那么这个放弃了道德自主性的人就已经在相同程度上放弃了他获得美德与幸福的力量。”(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人是道德的动物,人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人具有自我意识,所以能够超越当前的利益和局限,从过去汲取经验,筹划未到的未来,因此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及时产生的好处,而是会优先选择长远的收益。人具有自我意识,所以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者,并对他人的需求和欲望有感觉。正是如此,人的选择既能超过自己的利益,也能顾及他人的利益。道德是一种价值观,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从道德中,可以窥探个体内在力量和人格完整性。
(四)用优秀传统文化去丰富自我
罗洛·梅敏锐觉察到,西方存在不可忽视的文化危机,洞察到资本主义文化在西方的剧烈变化,受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先前所建立的价值轰然崩塌,宗教不再是坚定的信仰,神话不再是情感的载体。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金钱至上成为主流价值观,人们唯一的目标与追求就是财富与社会权力,在此现状里,人开始孤独、空虚和焦虑,失去心灵的归属,感受不到属于人的幸福。罗洛·梅虽将希望聚焦于宗教和神话,但深挖其真正的含义,那就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发挥其引领现代人精神的作用,希望重建人类精神的家园。从该角度出发,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国哲学有着滋养心灵的作用,它注重于人的生命体验,重点关注现实,是一种入世的哲学。无论是儒家讲的仁爱,道家讲的无为,墨家讲的兼爱,佛学讲的灭执着等,都属于人类思想的瑰宝。大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文化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更能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我。
以罗洛·梅的视角来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困境和时代的现状关系密切,大学生因内心力量的缺乏,从而依赖外界资源,导致大学生失去价值感和自我感,进一步加剧空虚、孤独、焦虑的心理问题。人的自我寻求,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命题,也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回归。为获得稳定的自我意识,大学生要与依赖性作斗争,作出负责任的自由选择,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并从经典中汲取推动个人发展的思想。大学生选择成为怎样的人,关乎人类的命运,这个答案是超越时间的,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依赖外界终会给自己带来困境,就有机会超越时代所带来的局限,建立自我意识,解决时代问题,建设心灵的家园。
本文系2022年青海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公共课《中小学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hnujy2022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