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与神似视角下《孔雀东南飞》英译对比

作者: 王愉欣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未曾中断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人文底蕴,更催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孔雀东南飞》便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长篇爱情叙事诗。作品描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悲惨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源文本处处彰显隐喻艺术,内涵简约而深邃。”(宋玥涵《认知隐喻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隐喻翻译对比研究》)在诗歌翻译中,除了将其表面意思梳理呈现出来,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也是处理时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汉学家阿瑟·韦利,国内译者许渊冲、汪榕培等的英译本都很好地将本诗的内涵与外延展现出来,向目的语的读者刻画了一对爱人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为爱双双殉情的故事。本文将以许渊冲译本为例,对比ChatGPT译本,在形似与神似视角下,探析在翻译处理上二者的区别。

一、“形似”与“神似”

翻译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我国经历了蓬勃的发展。翻译领域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尤以“神似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最为深远。 “茅盾最早把绘画和文学创作领域的‘形似’‘神似’概念引入翻译领域。”(郑庆珠《文学翻译中“形似”“神似”说的解构与重释》)在翻译中,达到“形似”的译文则能传达原文的内容,而达到“意似”和“神似”则需要译者与原文作者有着高程度的思想共鸣。鲁迅在《域外小说集》的序言中写到“移译亦期弗失文情”,“针对当时任意删削、颠倒、附益的翻译方法,提出应该采取直译,保证不损失原文的语气”(杜志峰《形似与神似之争—翻译文学的“双重叛逆”》)。在鲁迅看来,直译是确保原文形式的唯一方法,若是打破了形式的束缚,目的语读者将无法体会原文的语气。由此看来,直译也是确保“形似”的重要方法。但只重“形似”会导致译文可读性降低,造成目的语读者无法基于自身所处背景理解译文。而后傅雷提出“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傅雷在1963年1月6日写给译论家罗新璋的一封信中提出的),此后奠定了“神似论”的地位并对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内容的表达需要其在“形”上的特殊体现来深层次地表现其“神”。“形”也是文学内容表达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在诗歌的表达上。因此在诗歌翻译上,“形”与“神”割裂开来会导致诗歌丧失其本身的价值。

二、翻译中的“形”与“神”

“形”与“神”作为重要的翻译标准,二者如何实现是翻译过程中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以下将从三个方面针对《孔雀东南飞》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一)外化的“形”

诗歌的形式是诗歌表达时的重要因素,通过句型长短、韵律节奏等,使得读者有了独特的阅读体验。“诗之成其为诗,往往并不在于它说了些什么,而在于它是怎样说的。”(江枫《形似而后神似—在1989年5月全国英语诗歌翻译研讨会上的发言》)除了最直接的外显形式可称之为诗歌的“形”,诗中的修辞手法,作者的风格特征则是更为深层次的“形”。由于语言表达习惯以及不同文化下意象的差异,诗歌处理中怎样能够以“形”译“形”成了诗歌翻译的难题,下面援引几例作具体分析。

1.修辞风格

修辞手法和写作风格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如江枫所言:“诗歌形式更重要的部分却是和风格密切相关的结构和修辞手段,特别是诉诸形象的修辞手段,那位传神论者声称译诗可以抛弃原作的比喻,当然不足为训。因为诗,往往是用比喻写成的!”(江枫《形似而后神似—在1989年5月全国英语诗歌翻译研讨会上的发言》)因此,译诗则不可忽略原文的比喻手法以及写作风格,二者皆是诗歌之所以传神的集大成者。如:

例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许渊冲译(以下简称许译):A pair of peacocks southeast fly; At each mile they look back and cry.

ChatGPT译(以下简称C译):The peacock flies southeast away. Five miles it stops, then resumes its way.

本例是刘兰芝在向焦仲卿倾诉自己不得已要归家的心酸,而孔雀作为忠贞之鸟象征着至死不渝的爱情,此处刘兰芝将自己比作孔雀,体现了她心中对爱情的坚定。作为喻体,“孔雀”这个意象如果为了考虑译入语的文化特征而进行更改则无法完全体现源文本的内容,两个翻译版本都进行了保留,使得比喻这个修辞手法延续了下来,很好地保留了原文形式。后半句两个译本有较大的差别,原因是对于表达手法的理解差异。文中的“五里”并不是一个实际数字,而是表达阶段,因此翻译时如果直接翻译成“five miles”则损失了原文想要体现的心焦苦楚的情感。许译本将这层意味转换为“each mile they look back and cry”,极大地描绘出了原句所表达的不舍。而C译本处理为“stop”“resume”,失败地将这句话理解为字面意思,没能考虑到中文写作风格上丰富的变化。下文出现了同样的表达,如“三日断五匹”,此处的“三”和“五”是为了体现时间短而速度快,不是强调三日就能织五匹。因而从上例可以看出,中文的修辞和写作风格丰富多样,体现了中文丰富的内涵,如若翻译时没有理解透,则会使得译文意义上产生缺失。

2.句子结构

诗歌因为其丰富的内涵和简练的表达,导致在翻译处理上难度加剧。但是诗歌翻译时,在紧盯内涵基础上,形式的再度体现也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削弱诗歌形式上所带来的作用。如:

例2: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许译:"I could weave," said Lanzhi,"at thirteen

And learned to cut clothes at fourteen;

At fifteen to play music light;

At sixteen to read and to write.

At seventeen to you I was wed.

What an austere life have led!"

C译:At thirteen, she weaved silk so fine,

At fourteen, she learned to fashion and design.

At fifteen, she played the konghou strings,

At sixteen, she read of scholars and kings.

At seventeen, she became your wife,

Yet sorrow filled her young life.

本例是整首诗的引入部分,用了一定篇幅来介绍刘兰芝良好的品行。而下文男主人公焦仲卿的母亲(以下简称焦母)以其不贤不淑之名拆散二人,加深了刘兰芝的悲剧底色。此外,诗歌以年龄阶段进行描述使得语言简练,形成了整齐有力的排比,表达了刘兰芝身在闺中便学而不怠;同时,以第一视角进行描述,更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在此处的翻译处理上,形式也就体现了其要传达的内容,译者若进行过多的干预以及调整,则会损失诗歌本身的可读性。许译本首先保留了原文直接引语的形式,仍以刘兰芝本人作为第一视角来阐述,能够更直观地表达悲悯的情感;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使用了“learn to do sth.”的形式,接连省略主语以及谓语动词,用省略形式“to…”加以年龄作为状语置于句首,形成了与原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对应,使原文节奏很好地保留下来,能够以“形”作为内容的表达,避免了过多的变动,从而保留了原文想要传递的意蕴。在C译本中,其放弃了直接引语形式,采取第三人称,缺少了第一视角阐述所带来的直接的情感释放,多了一些第三视角富有的客观性,没有很好地将源文本的深层悲苦内涵体现出来。年龄阶段作为状语保留下来,使得译本仍然有着和原文一样的可读性,但主语重复使用以及对应动词的变换,使得译本缺乏了诗歌所带有的简练的特性。从以上两个译本对照可以看出,在诗歌处理上,形式有时也就体现了内容,保留形式便能很大程度还原译出语言的丰富内涵。C译本相较于许译本有不足之处,但也体现了对于形式上的追求,从而展现了诗歌的内涵。

(二)内化的“神”

在内涵表达上,诗歌具有高度简洁性,通常一句可以延伸拓展出无穷的意味,这离不开汉语在表达上的高度凝练。在诗歌翻译时,正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十分重要,因为诗歌内涵在决定翻译形式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借助诗歌的表达形式体现诗歌深层的内涵,这便是传神。

1.主语转换

在进行诗歌翻译时,有些语段除了要保留诗歌的形式之外,在主语的选用上也应该有所考量,从而更好地体现诗人所想烘托的情境。如:

例3: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许译:If Mother thinks I am no good,

What use to stay, although I would?

Will you come and to Mother say,

Send me back home without delay?

C译:I can’t endure this burden more,

Please tell your mother, I’ll go back to my door.

此处旨在表现刘兰芝因不堪承受焦母的苛责,主动提出让焦仲卿与母亲协商,请求准许她返回娘家。原文主语用的是“妾”,也就是刘兰芝对自己的谦称。原文是以刘兰芝为第一视角,表达其已无法承受这般痛苦,紧跟后面一句表明继续留在这里已无意义,对前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加突出刘兰芝此时受苦良久的遭遇。许译本中,将前半句转换为一个条件句,用“mother”,也就是焦母作为主语,简明扼要地向译入语读者表明了刘兰芝的苦难来源,相较于C译本中的直接用“I”作主语直接表达刘兰芝无法忍受,许译本更能强调焦母咄咄逼人的人物形象。而对于起强调作用的后半句,许译本将其保留了下来,并且以“I”作为句子的逻辑主语,能与前半句的主语起到对照作用,突出了“mother”与“I”之间的矛盾。C译本中直接省略了后半句,未能将原文意思完整地呈现出来。对比发现,诗歌翻译中在透彻理解诗篇的基础上,翻译时可对原文表达形式进行变换,从而引申出其深刻内涵。

2.词汇转换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翻译若只紧盯原文辞藻则会大大损失诗歌原文的“神”,因此如何转换词汇则是翻译时的重要部分。如:

例4:“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许译:"I'm destined for a humble life;

By fortune I have this good wife.

We've shared the pillow, mat and bed,

And we'll be man and wife till dead.

We've lived together but three years,

Which not too long to me appears.

She has done nothing wrong, I find.

Why should you be to her unkind?"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