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购并与前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文白)

访谈:购并与前景0

并购在进行,广告还得做。图为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一电子商务网站用踩高跷的小丑来吸引参观者(娄林伟 摄/BizFoto)  

购并一个机会

方向明:网络公司购并的是什么?是资产吗?网络公司没什么资产,是品牌吗?公司要完蛋了,购并那些“泡沫品牌”没多大意思。是人才吗?等目标公司倒了,收编的成本更低。因此,当网络公司的重组购并又被媒体炒成一股浪潮时,欲行购并的公司一定别急于赶潮流,首先要搞清楚购并的是什么。

高利民:并购到的是一个机会。购并双方都得到的一种期望值,一种期权,期权就是一个机会,而不是一个现实。因为双方购并不是为了资产更雄厚,也不是品牌更壮大,而是双方都期望通过购并,能有一个变得更好的机会。

方:购并的不是实体性资产,这一点是肯定的。从已发生的案例的购并价格就可以看出,赢时通与盛润是同类性质的网络公司,规模也差不太多,但购并价格却有天壤之别。联想收购赢时通40%的股权,用了3个亿;广东证券全盘收购盛润,据市场传闻仅用了三四千万。如果两者购并的是实体性资产,不会价格如此悬殊。

高:如果你的信息准确,更说明购并的是一个机会。如果从发生案例看,卖方并没有得到钱,买方也没有得到什么具体的实物,而是双方共同得到一个新机会。这个机会是为了下一轮机会来临时,能够抢占先机。

小心,负数加负数

方:中国互联网的现状是正在往下走,处于熊市状态,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坏事,不要给目前的购并行为涂上那么浓重的悲观色彩。但是,我们有必要弄清,现在的购并行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找出其特征,减少盲目性行动。

高:很多人认为,当今发生的并购行为是中国互联网被迫进入调整期。实际上,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都将发生购并,不存在“被迫”的含义。但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购并的特征将有明显差异。在牛市时,收购往往是战略性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而在熊市时,一些公司因内部结构性缺陷被放大,而产生并购需求。不过,市场有涨有落,环境有牛有熊,购并是其一种必然规律,只是购并物特征不同而已。

方:在牛市时,公司的优点被放大,购并双方可能都是健康的。而熊市时,公司的缺陷被扩大,双方或一方可能是不健康的,因此购并更需慎重。

高:牛市购并,双方的主动性成份、创造性成份、热情的成份所占比例较高,大家更多地看未来。熊市购并,双方算计的成份比较高,计较于贵与贱之间,看缺陷比看发展更多。

方:从购并特征差异产生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牛市购并虽理性比较重,但外部环境导致内部结构缺陷放大,风险反倒加大;第二,由于熊市购并计较成本,价格较低,更有贪便宜的可能,其实更应看发展,否则购并一堆垃圾,甚至成为包袱;第三,1995年时,中央决定放活小企业,许多人认为机会来了,匆忙抓了一大批,结果反倒把自己拖死,由于现在网络公司的缺陷大多是结构性的,这是致命的毒瘤,发生购并后首要防备的是癌细胞在新肌体里扩散。

高:回过头来分析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结构上的缺陷。由于很多公司都是速成的,它们的结构性缺陷一经放大,受外部影响比较大。鉴于此,我有一个忠告:既然这些并购的作用在将来才会发生,实际上不会构成一个当前的压力,因此没有必要急于去做。我们不希望看到市场又出现一个攀比风,不希望购并又成为时髦,一种流行的东西。我们不希望看到,购并成为浪潮,人们只是负数与负数简单地相加,那是成为不了一个正数的,只能是更大的负数。

购并无质变

方:我们需要对购并后的前景做一些基本预测,因为现在的购并不是积聚一种更强大的势能,而是押注于未来期望值,因此对现行购并效果的好坏,下断言为时过早,其正负效应需要一个滞后期才能反映出来,而有一批媒体急于喝彩或鼓掌,这将放大盲目成份。

高:现在的购并都是不彻底的,只是一个中间的解决性方案。我们希望看到质变性的并购发生。像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就是质变性购并,突破了原来的范式,以原有的框架和原理是无法解释的。

方:从目前的三个案例看,收购都是各自战略的一步棋,不是一步到位的彻底的方案,所以收购均不到位。也正因如此,这些购并行为究竟值不值,要看它们未来产生什么效果,不能说联想花3个亿就不值,也不能说广东证券花三四千万就值,需要一个周期才能有所反映。如果牛市很快到来,这些购并的正效应就大,如果来得较慢,负效应的可能就大,因为这个周期不确定因素太多,潜在的风险太多。

高:我们希望现在的并购能够带来质变的效果,同时也希望看到真正质变性的并购。负数乘负数,就是一个正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