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创业投资:摸着石头过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鹏)
喧哗与骚动
这是个崇尚创业的时代,新经济勾起“知本家”的创业欲望,也激发“资本家”的创业投资欲望。越来越多的创业投资机构和公司宣告成立,最近来凑热闹的是上市公司。
4月3日,中关村青年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留美博士蔡云拿到300万元风险投资。中关村青年创投今年1月成立,注册资金8000万元,“后台”就是上市公司中关村科技。
此前,注册资金1亿元的清华紫光创业投资公司3月24日成立,紫光创投由清华紫光联合湖北中天、北京金集浩等国内多家上市公司组建。
青旅控股1998年12月发起北京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早进军创业投资的上市公司,现在效仿的越来越多。看看上市公司的1999年年报,相当一部分企业在2000年的投资计划都有意发起或参股风险投资公司。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和首钢集团发起清华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东北高速与上海港机公告入股21世纪科技投资公司,天津磁卡发起天津环球高新技术投资公司。
将这种热潮推向高潮的是联想,4月9日,柳传志在第二届中关村银科企联谊会上透露,联想将投38亿元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并和一些小的IT公司广泛结盟,进行收购兼并。
除了上市公司,全国各省市基本上都有冠名为创业投资或风险投资的公司和基金,这些机构一般有政府背景,承担孵化高科技企业的功能。
据中国科技金融协会1999年7~8月份调查,全国共有92家创业投资公司,现在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数字已上升至200家。
科技部副部长邓楠说:“中国风险投资面临难得机遇,但就各级政府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拿出多少钱来组建风险投资机构,而是集中精力创造一个适合风险投资立足和生长的环境。”
当然,有业内人士并不认为创业投资已经很热:“200家创投公司,每家平均资金1亿元,总共不过200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资金都很小。人家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
中华创业网试图将创业者和投资者一网打尽(创业团队:CEO:孙燕军(中)、总裁:张磊(左)、总经理:杨戈(右)
创投冲动从何而来
政府对创业投资的热情来自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力,我国每年产生省部级科技成果大约3万多项,专利产品7万多件,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只有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水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而发达国家则为30%~40%。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风险投资不发达是一个重要因素,据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课题组所作的调查,在已经转化的成果中,成果转化资金靠自筹的占56.8%,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而美国50%以上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
1985年9月,我国成立首家专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金融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后来一些省份也相继成立同类公司。这些公司经营模式一般为“政府出钱,市场化运作”,与国外风险投资截然不同。由于投资主体和风险主体都是国家,以及其他经济环境不配套,风险投资在我国远没有在国外尤其美国那么成功。
解读微软、雅虎、英特尔等一个个成功企业的故事,人们意识到,风险投资是美国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推动力。引入国外的风险投资模式培育自己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出于一种很微妙的想法,国内公司更多地采用“创业投资”的提法。
业内人士并不认为创业投资已经很热:“200家创投公司,每家平均资金1亿元,总共不过200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资金都很小。人家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
中关村青年创投的总经理丁传宽说:“国内不发展风险投资是死路一条,大量成长机会让别人拿走了,让外资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了利润和价值。”
绕不过的四道关
风险投资、斯坦福大学、硅谷创业文化是美国新经济的三大制胜法宝。国人羡慕它们的风险投资机制,国内真正学起来,却发现没那么容易,因为制约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四大障碍:投资主体、管理人才、制度环境和退出渠道。
我国创业投资机构的资本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科技开发贷款,“政府的份额大,民间的份额小”。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模糊导致投资缺乏利益激励。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许小年认为:“我国目前由各级政府出面设立科技基金的做法并不妥当,由于用的是国家的钱,基金管理人的利益不在投资项目的利益回报,官办基金的项目选择和风险控制都会成为很大问题,一步不慎就可能酿成金融大案。”
上市公司涉足创业投资一定意义上是进步,但上市公司的利润压力很大,不可能在风险投资上投入很多。风险投资注重中长期利益,上市公司的股民耐心有限,年报的账面上不能过分难看,因此上市公司大举进入高风险的创业投资领域未必是上策。
缺少专业的风险投资家也制约者创业投资公司的发展。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风险投资,几十年时间培育了一大批懂市场、技术和管理的风险投资家。在我国,创业投资的管理者许多是政府官员出身,即使是从企业里来,对创业投资的运作也是一边干一边学。
创业投资公司面临的最大困扰还是我国法律和制度上的制约。现行的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等有些规定不符合风险投资发展的规定,制度上也还存在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限制创业投资公司的发展。中关村青年创投的丁传宽说:“创业投资需要非常充分的产权自由流动的环境。”显然这方面的掣肘还相当多。制度环境的不足也最终影响了风险投资的关键环节——退出渠道的畅通。
创业投资面临困难,介入创业投资的手法却很多。尤其是网络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越来越专业化的网站中出现了专门的创业网。4月6日,中国首家创业投资门户网站——中华创业网宣布,深圳的马强先生成为网上成功融资的第一人。中华创业网本身是一个正准备进行第二笔融资的创业公司,现在它要“帮助别人创业的同时,帮助自己创业”,利用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为创业者和投资者营造“创业生态系统”。
像中华创业网这样的专门创业网站还有不少,中关村青年创投也准备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整合,形成“网上孵化服务联盟”,实现自己的“孵化器+风险投资”的运营模式。
中国不可能照搬美国的风险投资模式,探索创业投资的本土化模式未尝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二板不可承受之重
对创业投资者来说,4月里好消息很多。
成思危在4月初的一次研讨会上透露,科技部等有关七个部委已联合发布一个关于推进中国风险投资的意见,包含风险投资内容的《产业投资基金法》现在已经进入起草阶段,估计明年一定可以出台。另外,全国人大已经着手修改《公司法》,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也将设立高新技术二板创业市场。
最让人关注的是二板市场的设立,乐观者估计6月份深沪将同时推出二板。国内的创业投资蜂拥而上,但它们一直有个难言之隐:风险投资退出渠道还不明朗。创业投资最终出路是退出,尽管很多投资机构宣称可以采用企业购并的方式退出,但真正有实力购并的企业又有多少呢?创业投资者承认,退出最好、最主要的渠道还应该是上市。对本土的创业公司来说,海外上市显然不能作指望,国内二板市场的建立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据称深沪二板市场设立方案已经草拟:只要上市公司上市前有一年的赢利记录;最低资本额为3000万人民币,将不设涨停板。对上市公司是否为高科技公司,必须经过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双高认证”。
相对主板市场,二板的门槛已降低很多。但是,专家和投资者对二板市场都很谨慎。许小年认为:“二板以降低标准迎合上市公司并非没有代价,上市公司的质量下降,信息披露的欠缺使投资风险增加。我国主板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尚亟待改进,再匆匆忙忙推出二板,后果令人担忧。”
丁传宽说:“二板市场有比没有好,但我不看好二板市场,二板虽然取消了额度限制,但双高认证等投票权还在政府手里,反而更加人格化了。应该由市场来作决定,由投资人来判定它的价值和风险,政府没有必要包办。”目前全国有超过1000家的企业等候“双高认证”但经过核实的高科技企业不过78家。
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说过:“证券市场一定要市场说了算。”令人不解的是,投资人和市场愿意承担的风险,政府却总是乐于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