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名单:同意与不同意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直到在电视上看到影评人Roger Ebert说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五部电影中除了《美国美人》(Amercian Bueaty)之外其他四部都不值得入选,我才明白闹了半天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我看了奥斯卡提名名单后,发现我只看过一部《美国美人》,而且其他的四部总是提不起精神去看,我还以为我对电影丧失了兴趣。
Ebert说如果是他,将提名的四部电影是《身为马尔克维奇》(Being Malkovich),《心灵深处》(Magnolia),《男孩别哭》(Boys Don’t Cry)和《三个国王》(Three Kings),这四部电影中前三部我却早早就看了。为了公正起见,我还是特地去看了获奥斯卡提名影片中的其他两部:《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和《苹果屋法则》。说实话,我同意Ebert的说法。
1999年美国电影的特点是没有《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巨制,没有历史大片,多是当代生活题材,所以得奖名单是一片混战,里面有很多促销政治的因素。比如,《苹果屋法则》的提名,就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因为评论并无特别叫好,卖座也不甚突出,只能更让人佩服米拉麦克斯公司的本事——还记得去年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吗?能称得上是“得奖专业户”的斯皮尔伯格都抵挡不住。今年,恰恰呼声最高的《美国美人》正好是斯皮尔伯格的DreamWorks出品,鉴于去年教训(去年就是Dream Works的《拯救大兵雷恩》和米拉麦克斯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竞争,最后是《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最佳影片),Dream Works今年跟米拉麦克斯大拼广告,好在《苹果屋法则》毕竟实力不够,所以不致重蹈去年覆辙。
说到奥斯卡入围的电影,我最同意的得奖是最佳外语片,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阿尔莫多瓦是若干年来世界影圈内大家都注意的导演之一,可是我一直与之无缘——看过一部录像带却没觉得怎么样。他的风格很明显,尤其是永远明亮,快活,人工,像糖果店般的色调,跟他电影永远狂欢节般的状态很吻合。但我没有入戏,就像你对一个装扮特别的男子或女子印象难忘并注意其行止,却并不等于你们在情感上或心灵上发生了联系或碰撞。但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却跟我click(通了?)上了,如果去做心理分析,我想我总是容易被那种包容,慈悲而又举重若轻的东西所打动。阿尔莫多瓦很象那种装扮怪异,特立独行,而又内心善良无比的孩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被评为是他“长大成人”之作。
奥斯卡最佳名单不应该是看电影的指南。《身为马尔克维奇》与《心灵深处》,我觉得的确不应被拒之门外。
《心灵深处》
《身为马尔克维奇》的导演算是初出茅庐,一鸣惊人。《心灵深处》的导演安德森也是前年以写色情业生活的《Boogie Nights》成名,这是他自编自导的又一部作品,长达3小时,雄心勃勃。他的说法是,他签约的电影公司想拍一部舆论叫好的作品,而不计卖座得失。他想这机会难得,所以一锤子买卖他就随心所欲地“造”,反正以后可能也没人出钱让他这么干。
安德森在加州出生,他的两部电影都发生在洛杉矶这座散乱无章的后现代区域,围绕它的娱乐工业生活。这是一个多重故事组合成的电影,像是好几个声部,互相有对位和回声:一对父子的故事,和一对父女的故事,父子和父女的故事中又有周遭人物的故事。父子故事中的儿子由影星汤姆·克鲁斯扮演,是一个教导男人如何征服女人的“魅力大师”,刀枪不入,战无不胜,法力无边,教徒无数,然而一点一点地,他内心脆弱的地方还是显示出来。他跟父亲断绝关系多年,避而不谈他的身世,但他的父亲癌症晚期,护理其父的男护士了解到他父亲想见他的心情,终于在他接受电视采访时找到了他。他在父亲弥留之际来到父亲床前……同时,他父亲的年轻老婆,一个“傍大款”的女人,却在老头子去世、她将继承所有财产时良心发现,哭着喊着不想要这笔钱。另外一对父女的故事,也是父女断绝关系,父亲患病,但是女儿因为过去的创伤而不肯饶恕他。这个女儿的生活也很痛苦,吸毒成瘾,一个因邻居报告她音乐声太吵而前来察看的警察却喜欢上了她,约她出去吃晚饭。父女故事中,父亲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一个智力竞赛节目,节目中的小男孩被父亲逼迫当“天才儿童”,而警察故事里,又有一个当年的“天才儿童”现在生活潦倒,在汽车行里当个推销员还被老板解雇,被逼铤而走险,半夜三更去公司偷老板的钱。
这部电影的天主教意味很浓,也有不少宗教借喻。上述种种,仿佛是在说罪孽种种,结果,一场蛤蟆雨自天而降,仿佛是上帝的信息。那个警察和男护士外表,言谈都都很平凡,但他们都暗喻“天使”的形象,他们的存在都引导故事中沉沦的人物走向希望:警察爱上了父女故事中的女儿,还顺路阻止了那个偷老板钱的家伙。男护士是父子故事中唯一守护在父亲身边的人,他还主动联系上了儿子,让他流露出人性的情感。导演开头讲了一个跟片中故事无甚相关的“巧合”故事,然后在接下去的情节中设置了很多巧合。
在某种程度上,洛杉矶的娱乐业文化是美国当代社会中许多主题的浓缩写照。比如,电视媒体的无所不在。《心灵深处》中临死的父亲是娱乐业大亨,他的儿子是男性魅力讲演人,另一个父亲是主持人,他们都是通常定义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们的私生活都充满扭曲,他们征服了千千万万陌生人,却伤害自己的亲人,无法沟通。这是充满社会批判的一部电影。
《身为马尔克维奇》
《身为马尔克维奇》也算不上完美之作,但是它非常创新,聪明,不乏味。这是一部独立制片黑色幽默喜剧,粗糙之中有独特的想象力。它说的是一个木偶艺人失业,到一家公司去找档案员的工作。这家公司位于纽约一家大楼的“7层半”,所以天花板很低,人人都得低着头走路(对白领公司的讽刺,让底下的观众们哑然失笑)。他在这家公司整理档案时发现档案柜背后有个洞,竟然是通向美国著名演员约翰·马尔克维奇(片中由他自己演)大脑的“门户(portal)”(熟悉互联网的人对这个词当然不陌生)。他爬进洞去,居然进了马尔克维奇的脑袋,从他的眼中看世界(摄影机这时就跟着马尔克维奇走,听到外界的声音也是“嗡嗡”的)。可惜在马尔克维奇脑中待的时间没法太长,他到时被甩了出来,甩到曼哈顿对面的高速公路旁边。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公司里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同事,他喜欢上了这个女同事,可是女同事却喜欢马尔克维奇。他得跑到马尔克维奇的脑袋里操纵马尔克维奇时才能得到这个女同事的青睐。他们还一起做生意,向用户卖票,而顾客不请自来,争先恐后,最后马尔克维奇自己发现不对了,沿路寻来,也进了那个门户,他自己跑进自己的脑袋,看到的人人都是他自己,就像潜意识从里面跑到了外面……木偶艺人的老婆后来也进了通道,之后发现她更喜欢做男人,而且和她丈夫一样,也喜欢那个女同事!
《身为马尔克维奇》把一些形而上的感觉用电影语言表现,是它的引人之处。什么自我与他人啦,外在与内在啦,潜意识与行为啦,性别错位啦,名人崇拜啦,之类。在电影中,摄影机是表现一切的媒介,它走到哪儿我们才能看到哪儿,但我们很少意识到它的轨迹。《身为马尔克维奇》可说是第一次在电影中把摄影机代替人眼的轨道铺设了出来。其实,我们走进电影院,那块银幕何尝又不是一个“门户”,带我们走进他人的意识或潜意识,让我们以他们的眼光观望和体验世界?
这部电影中演时髦女同事的女演员Kathleen Keener获得一致好评,而另一位模特出身的女演员Camaron Diaz正当走红之际,却蓬头垢面地演了个第二女主角,大有因此摆脱花瓶形象的味道,成了很多好莱坞初出道的年轻女演员羡慕的对象。
《黑客帝国》
若干技术、制作奖被《黑客帝国》(The Matrix)包办,也合乎情理。如今谁还记得去年曾经在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星球大战》续集?像《星球大战》这样的娱乐科幻动作片,如果影像没有新意,也缺乏戏剧效果,那还看什么呢?对于这样的电影,我们需要一点煽情。只是又要求那情煽得比较酷。
所以,《黑客帝国》把《星球大战》给比下去了。它多的是那个叫edge的东西。流行文化的发展总是这样,总是要熟悉的东西里又带了点新玩意,才算酷,才算有edge。你想想,70年代大家的想象力是围绕在太空探险,所以卢卡斯把浪漫骑士神话跟太空想象那么一结合,能不火吗?可是90年代的“太空”是电脑虚拟空间!这才是新边疆!这才是小孩们想象力奔腾的所在!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于是,“星球帝国”变“骇客帝国”,自然而然喽。
观念上,《黑客帝国》已超出《星球大战》;影像上,虽然电脑技术不分伯仲,但是《黑客帝国》的确更有风格感。这个时代流行文化要素中几大时髦都有了:好莱坞特效与香港武打结合,电脑影像与未来风的时装结合,new age的嬉皮感(记不记得那个算命老太婆,记不记得那个导师的玄学教导)与冰冷的电脑世界的结合。《星球大战》是在星球之间穿梭,《黑客帝国》是在真实与虚拟世界穿梭。星球大战的骑士还是抡着那古代的剑(虽然是激光的),骇客帝国中的战士则是拳脚与枪弹并用。
所以,如果说哪个比较好玩一点,当然是集世纪之交三千时髦于一身的《黑客帝国》。技术电影应该做成这样才有意思,娱乐玩出了风格并不容易。
1999年有两位千呼万唤的大师作品出炉,却都有些马失前蹄:一个就是《星球大战》,另一个就是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一位是好莱坞的技术大师,一位是艺术片名导,可是大师也不能保证回回找到感觉。比较之下,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虽颇有缺欠,还是时时有精彩手笔,颇值一看,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前传却堪称平庸。
如果说谁是奥斯卡奖最大的遗憾:大家都公认是黑人影星丹佐·华盛顿。他上次曾因《马尔考姆·X》获提名,被称是90年代最优秀的几个表演之一,但因政治因素没有获奖(马尔考姆·X仍是有争议的人物,如果他演的是马丁·路德金……)。此次奥斯卡前有人预测他会得奖,原因就是第一他此次在《The Hurricane》中的表演很优秀,第二算是对他上次落选的补偿。然而结果并不如此,因为此次他演《The Hurricane》也是真人真事,又有一些争议性,而且电影知名度不高。于是……不过我们也相信,他总有得奖的一天,而且很可能是靠一次很滥的表演——补偿奖。奥斯卡奖也有种种门槛,比如票房帅哥就难获奖,即使他们演技不错(像汤姆克鲁斯可能就得想保罗·纽曼那样熬到头发白了才成),黑人演员也很少获奖。凯文·斯贝西也是美国演技派一流演员,《美国美人》又是唯一受各方青睐的电影,所以,此次影帝是凯文·斯贝西也令人无话可说,只是丹佐·华盛顿要称帝还得继续熬一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