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看电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卞智洪 张岳 郭曲波)

谁还在看电影?0

你看什么电影?

中国电影市场已经非常依赖美国大片,中国观众已经非常依赖盗版VCD,整个电影产业中充满了矛盾。电视电影或网络对中国电影有益吗?主旋律片与商业类型片能够结合在一起吗?新生代究竟有没有回天之力?“入世”在即,我们是不是只能看到美国大片了?

电影院:观众对星级招牌无动于衷

北京“星级影院评定”工作首批18家影院挂星级牌工作日前告一段落,然而星级评定之后,那些挂“星”的影院却并没有因此增加观众,星级招牌似乎并不奏效。

据《羊城晚报》报道,为达到此次星级评定的标准,首都24家影院总共投入了4000万元巨额资金进行硬件方面的改造。星级评定在技术检测上对包括最近视距、最远视距、场内噪声、斜视角距等,座椅的宽度、行距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符合“星级”标准。被评上的影院在放映设备、技术上都有较大的改革,参评影院中80%以上都具备了SRD功能,从技术角度有了保障。有关人员也评价星级评定后的影院总体水平已经与国外相差无几。

但面对如此大的改善,观众似乎依旧无动于衷。地处北京东单附近的大华影院一位工作人员说,评定前后看电影的观众人数并没有多大区别。有的业内人士因此认为,电影市场不会因影院上星级就会有所改观,起码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和老百姓生活水平来看,以抬高档次来吸引观众无疑为时过早。

老百姓关注的还是“电影好不好看”以及票价问题。

刘丹丽是一位时尚杂志的编辑,去年她曾分别在两家影院看了《星球大战前传》,她说,“我知道为什么这片子在中国卖不好。因为大家看的不是一回事儿”

今年1月份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电影票降价消息没人再提了。用10块钱或5块钱甚至更少,就能在互联网上买到一张电影票,看来只能是几个新开张的网站对自己进行的炒作,或者说为了与网民联谊。至于说大片和国产电影票价将在5年内分别降至5元和2元,已被各地电影发行公司彻底否定。北京新影联影业公司履行策划部经理高军说,票价只会升不会降,看电影要变成中产阶级的消费方式。

电影院硬件方面的改造当然不会立刻引起观众反响,但其效力却是潜在而巨大的。人们不会因豪华舒适的座椅就去看电影,却会因放映声效差或者座椅简陋而不去看电影。刘丹丽是一位时尚杂志的编辑,去年她曾分别在两家影院看了《星球大战前传》,她对前一次经历这样评价:“座椅靠背极不舒服,被前面的高个儿遮去1/6银幕像是看盗版,声效尖利刺耳,翻译难听,整个银幕发灰不知是不是因为中国印制的拷贝。”第二次她到中影公司影院看了原版英文片,她说,“我知道为什么这片子在中国卖不好。因为大家看的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现有5000家电影院,但其设施设备与技术手段能够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外先进电影院水平的却不到50家。北京的电影院在中国大城市中并不先进,一旦美国资本进入北京修建先进影院,北京现有的市场格局会立刻改变。

北京首都影院曾连续两年创票房1000万元。总经理官志斌是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秘书长,他认为与首都影院毗邻的合作经营影院——时代广场,今年5月就要开业,将对他们构成直接的威胁。“我们首都影院也不能再以‘龙头老大’自居,要努力完善自己。影院凭什么与其他娱乐形式(歌厅、舞厅、电视节目、影碟)竞争?就得靠你的先进设施——大银幕、高清晰度的画面、高保真的立体声,这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像刘丹丽这样的白领观众不在少数。据有关放映人士介绍,目前最固定的电影观众是一部分青年白领,尤其是情侣,他们把电影院当成一个彼此交流的好场所。而票价只是一杯咖啡的价钱。黄群飞是中影公司放映分公司的副总,他说,“过去影院生意一天不如一天的最大原因是设备落后、环境差、服务差,但是从现在开始,将会有很多像时代影院那样的外资影院陆续建成,那才是真正看电影的地方,能使看电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而是变为一种高档次的享受,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看电影将成为一种非常有品位的社交活动,人们将为了社交而去电影院。”

电影市场不会因影院上星级就会有所改观(娄林伟 摄)  

VCD与DVD抢占了电影市场?

看电影的效果是VCD、DVD所无法达到的,更勿论盗版VCD、DVD。但目前观赏VCD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栗鹏,一位网络公司的职员说:“只有遇上大片才会去电影院。那才能体现出效果来。普通电影都是通过VCD来看,如果不是老板看的紧,我抽屉里就有好多碟预备着呢。”

整个中国找不出多少人没有看过盗版VCD。盗版DVD也正在降价,正在迅速普及。与中国的影院相比,它们便宜,传播速度快,能看到的量也要大得多。曾经有人开玩笑说,盗版VCD的泛滥是中国的又一次新文化运动,至少是一次美国文化普及运动——电影不再会被打上“内部参考”这样的排他性烙印。多数观众不愿理会盗版VCD违反知识产权的事实,不愿去想它给投资人、创作者所带来的损失,也不想知道香港电影的由盛而衰很大程度是由盗版碟片造成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VCD机在去年最大程度也是最后一次的降价,正版影碟开始大幅度降价,音像店摆满了经典影片的各种版本,价格从50元到10元不等。今年2、3月份,正版VCD开始采取进攻姿态。《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正版影碟只卖40元左右,而且在商店里挂了很多宣传小旗。不只是收视率高的电视连续剧如《刑警本色》、《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之类进入音像商店,一些电视连续剧的正版VCD甚至在电视台播放前一个月就已面市,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西游记》续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音像出版社,坦承这是为了与盗版作战。

谁还在看电影?2

美丽新世界表达了城市普通人的向往与困惑  

中国自去年5月到11月间拒绝了美国大片,结果引起电影市场的全面滑坡。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市场下滑幅度超过50%,北京下滑约40%,上海下滑约45%,广东下滑约53%。1998年《泰坦尼克号》的全国票房达到创纪录的3亿元,而1999年票房最高的大片也只有3000万元(《星球大战前传》)。但与此同时,从去年5月份开始《星球大战前传》的盗版VCD就漫天飞舞,前后足有四五个版本,且一版比一版效果好一点。

“不是说我有多爱看美国大片。你让我看什么?大部分大片都挺傻的,但起码看起来视觉很愉悦。那你让我看什么?”栗鹏说。

栗鹏,一位网络公司的职员说:“只有遇上大片才会去电影院。那才能体现出效果来。普通电影都是通过VCD来看,如果不是老板看的紧,我抽屉里就有好多碟预备着呢。”

网上电影会影响电影传播方式?

从网上下载电影目前仍被认为是极度发烧友的事,而且目前在国内,除教育网的带宽能够基本满足(在开始下载半个小时后)实时播放的愿望外,大多网民兼影迷只能望“漏”(loading)兴叹。

但在带宽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很多美国电影人却已按捺不住。于是就有了网上短片。卢卡斯在去年初把《星球大战前传》的两个宣传片断以Quick Time文件放到网上,到去年10月份,仅第二个片断就被下载了2300万次以上。现在很热闹的有netfest.com,shortfest.com,ifilm.com,atomfilms.com等站点,专门放映各种电影短片,把短片制作者(美国有大量这样的年轻人)和观众以及有关商家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个新社区。休闲时间,哪怕是趁老板一走神,你都可以上去选一个三四分钟的短片看一看,像发一封电子邮件一般简单。而数百个短片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无怪乎区区几个网站就能在美国电影界引起热潮。

由梦工场和另一家娱乐公司联合开办的pop.com网站将在6月份开通。与前面几个网站不同的是,它的投资额达5000万美元,斯皮尔伯格、朗·霍华德、卡森伯格等大导演将会掌机拍摄,正在洽谈演出的演员则有朱丽娅·罗伯茨、艾迪·墨菲、威尔·史密斯等名角,力求开门红,一炮打响。还有一点很重要,pop网站宣称网民观看短片需要付费——网站的利润将主要来自网民(观众)而不是广告客户。

网上电影其实已越来越成为传统电影的重要竞争对手。国内的网站也已开始与国际同步。一家娱乐网站(xigcl.com)计划拍摄一部由6万~10个小片断组成的网络电影《心中的海》(暂名)。第一个5分钟的小片断已经投入拍摄,女主角是曾参演《鬼子来了》的姜鸿波。该网站总经理马文忠称,他的目的十分明确,想通过此举来推广自己的网站,并网罗真正的电影发烧友。5分钟影片(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数字录像)的投资额度大概要6万~10万元。回收方式可以通过影片的贴片广告,以及网站页面广告。令他担忧的应该是,尽管只有5分钟(可能下载时还要再分成两段),尽管是由数码录像机拍摄,但受到目前网络传输速度的限制,播映时恐怕只能有掌心大小的画面。

其实网站不仅会影响到电影的传播方式,还有整个电影的制作方式和表现形态。会不会出现一种与网络结合得更紧密,以至于无法分清是网页还是电影的新东西?比如与观众的交互性体现得更充分?中国导演张元向本刊记者透露,近期内他将在网上有一个大动作,会令国内外的网民通通大吃一惊。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郑洞天认为,在国外,电视剧分成肥皂剧和电视电影两种,而国内一直是把两种东西混着做。尽管目前的电视电影还没有超过电视剧的水平,但一系列关于电视电影的制作体系与规范正在形成。对于电影界来讲,这也是一个再就业工程

电视电影:再就业工程

传统电影市场的滑坡,也许正说明我们正开始接受影视娱乐消费的多元化。

大规模制作电视电影是电影频道(中央电视台第六套)从去年开始的。这个收视率排全国前几位的电视台,发现自己把大量资金花在购买国外电影的电视播放权上并不划算,每购买一部优秀电影的播映权需五六十万元人民币,几乎可以制作一部电视电影。借着电影频道每年放映数百部电影对观众所造成的巨大吸引力,以新面貌出现的电视电影同样获得了观众的广泛注意。

一年中,因为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制和机制,电影频道原定制作100部电影的目标只完成了80多部。其中有一些反映很好,如讲述城市平民爱情故事的《我爱长发飘飘》,既有青年电影的奔放洒脱,也不失对社会人情的深入体察。然而大部分实在平庸。北京电影制片公司副总经理史东明认为,造成电视电影质量普遍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启用了很多制片厂以外的制作公司,不少公司只是想从中渔利,并没有什么专业人才。今年,电影频道决定以大制片厂为依托进行再布局,比如调动北影、上影、长影和西影的力量。频道负责人阎晓明说,今年拍摄的电视电影将逐渐由贝塔带向16毫米胶片转换,而且他们还会去吸引一些第一流的电影导演加入。

谁还在看电影?3

位于北京西单的首都电影院门前巨幅的海报吸引行人的注意(孟永民 摄)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郑洞天认为,在国外,电视剧分成肥皂剧和电视电影两种,而国内一直是把两种东西混着做。尽管目前的电视电影还没有超过电视剧的水平,但一系列关于电视电影的制作体系与规范正在形成。郑认为,对于电影界来讲,这也是一个再就业工程。

谁还在看电影?4

《过年回家》使张元从“地下”走到“地上”吗?  

谁还在看电影?5

姜文的《鬼子来了》剧照  

总有人想去争论这东西是电影还是电视,其实这不重要。中影公司进出口公司欧洲部经理周铁东认为,电视电影是电影的一种运作方式。电视电影的预算也可以很高(在美国可达到1000万美元),直接在电视上播放是为了节省拷贝费,因为如果印制3000个拷贝就要花5000万美元。那么同样的道理,电影也可以直接做成录像带去卖,比如《狮子王》续集。电视电影绝不比常规电影要差,恰恰相反,一般做电视电影都要保证其收视率,导演、明星或者编剧,总要有一个吸引人的东西在那里。问题在于,中国没有独立的部门去监测每个频道每个栏目的收视率,把广告的价格公布于市场。没有这些纯粹的市场动作,电视台的广告费不能和观众收视率直接挂钩,那么单个电视电影的效益就不能公正体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我们还能看点什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